查看原文
其他

健康中国专家谈|王陇德:推进健康中国,助力民族复兴

2016-10-01 健康中国
点击上方“健康中国”可以订阅哦


作者
王陇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  


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最早的卫生服务就是治疗疾病,围绕着怎样把病治好;后来发现有些疾病是可以先预防的,从而使人不会患上某些疾病,于是发展出预防为主的服务模式;现在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没有疾病,还要生活得健康、幸福,因此国际上已经开始把健康促进作为卫生服务的主要模式。
随着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卫生服务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实现这样的转变。今天我们把健康中国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就体现出实现这种转变的决心,也是我们国家不断进步的标志。



”  

什么是健康中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完满状态。我认为从以下这些方面来描述健康中国的目标是比较贴切的:

  
  • 首先,一些标志国民健康的指标应该有显著提高,比如传统的国民健康指标,如人均期望寿命、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以及新近提出的健康期望寿命等指标,这些指标应该走在世界前列;


  • 其次,整体来看,国民的健康素质有大幅提高,因慢性病造成的早死应该有大幅下降,儿童和成年人的超重、肥胖率等也要得到有效控制;


  • 第三,人群总体上处于健康状态,大部分人不受重大疾病的困扰;第四,在精神和心理方面,人民有较高的幸福感,社会和谐;最后,我们的生活环境指标如空气质量等,要有明显改善。  

  

从现在来看,我们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要弥补这些短板,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应该至少在3个维度上做出调整。  

        首先是健康管理体制的建设。从国家政策方面来讲,要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就要求政府多个部门联合行动,即“健康入万策”。但直到今天,我们一说到健康,仍然还有很多人认为这仅仅是卫生计生部门的事情。实际上很多健康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在卫生计生部门内部能够解决的。


 

例如,一个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对其健康和寿命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娃娃抓起,这就需要教育部门把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要作为主要任务来抓。但目前在这方面的教育部门的工作显然还有差距。再如,饮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但上班族每天用餐的食堂是由单位管理的,这也不在卫生计生部门的管理范围之内。现在,单位食堂的膳食结构不合理、高油、高盐的现象普遍存在,长期这样下去慢性病发病率一定会居高不下。

  

可以看出,要实现健康中国,做到“健康入万策”,需要跨部门、跨领域的协调联动,我们当前的体制上显然还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因此我建议,在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国家健康促进委员会,以健康中国来统领和协调各个部门,明确各个部门在健康中国中应该担当的责任,实现“健康入万策”。


  其次是人群健康素养的提升。有较高的健康素养是健康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我国目前人群的健康素养整体非常低下。据调查,在我国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人仅占人群的1/10,大多数人不具备慢性病的预防知识,以致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发病率一直在持续攀升。慢性病发病率持续攀升,一定不是健康中国。而要扭转这一局面,就需要不断提高人群的健康素养。


 

人群具备良好的健康素养和较低的慢性病发病率,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人力保障,也是事关民族兴衰的大事。以美国为例,当前美国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超过1/3,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慢性病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兴衰。因此,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组建了“应对儿童肥胖问题办公室”,目标是用一代人的时间控制儿童肥胖问题,挽救美国的未来。反观我国,儿童的超重肥胖率正在快速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儿童高血压发病率快速上升,这些孩子到了中年时,慢性病发病的问题将相当严峻。而就在国际上已经有许多先进国家开始立法对软饮料做出种种限制时,我国的很多家长却还没有意识到软饮料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面向大众的健康知识宣传非常重要,没有正确的健康知识,人们就不能发现和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在健康知识传播方面,媒体可以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但是就我们目前情况来看,媒体上的健康科普活动基本上是依靠市场来维持的,这样宣教内容就难免受到商业利益的干扰,有时甚至产生误导。在媒体宣传方面,应该由中央和各级政府出资,以政府的名义建立健康教育基金,支持媒体做健康知识的传播工作,向人群传播正确的健康知识。中央财政已经在2012年设立了健康教育专项基金,但省级、市级目前还鲜有类似的政策出台。


  

  第三是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目前我国在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平性方面仍然与健康中国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基层和偏远地区尤为突出。医改作为当前我们实现健康中国的策略和手段之一,已经十分明确要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但是目前基层的服务水平和条件依然较差,很多时候还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无法承担分级诊疗的重任,其中的差距不是一纸文件就能解决的。

  

 

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人是很重要的因素。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绝大多数是公立的,医生的自由流动性很差,多点执业难以落实。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激励制度设计上也不甚合理,基层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很难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这方面我们可以向国外做得好的国家学习和借鉴。国际上较为成功的做法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多数由医生个体或者医生联合体组成,但由政府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付费。政府在“买单”的过程中对这些私立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考核,确保它们完成份内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英国、日本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较完善的国家基本上都采用了这种模式。所以,我国医改应从现存的主要问题入手,从制度上和体制上进行研究,找到我们的差距在什么地方,然后着力进行改造和完善。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