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布|国家卫生计生委把发布会开到了贵州余庆,看看这里医改做了啥

2017-02-16 健康中国

点击上方“健康中国”可以订阅哦



2月1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在贵州省余庆县召开余庆医改进展媒体沟通会,介绍余庆医改工作总体进展情况。



自2010年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余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风生水起,持续发力,成效斐然,得到广大群众、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调研时说“余庆县的公立医院改革水平已经迈入全国先进行列,为贵州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探索出了一条可借鉴、可推广的‘余庆模式’”。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王贺胜调研时评价“余庆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政府办医、在法人治理、在激励机制方面很有特色,‘余庆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


 

余庆医改做了这五件事:

一、坚持财政兜底、政府办医破冰医改

医改成效如何,政府履职是前提。余庆是财政弱县,2016地方财政收入仅4.4亿元。但为根本落实政府办医职责,余庆在财政刚性支出压力巨大的背景下,依然毫不含糊承担责任。2013年,县先后出台了《余庆县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办法》和《公立医院经费保障的通知》,明确县乡两级在人员工资、历史债务、发展投入三个方面全部由县财政进行兜底“买单”。“三个兜底”政策实施以来,财政累计投入人员工资2个亿、化解历史债务7000余万元、发展投入9.04亿元,较“十一五”增加3倍,政府年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比重从10.83%提升到16.53%,从根本上解决了医院发展资金“瓶颈”,打破了医院“自己找饭吃”的窘境,让医务人员真正成为“公家人”,医院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跑出了加速度。在村级实现公共卫生和基本药物财政匹配经费、计生技术服务经费、每月定补资金和养老保险财政投入“四个到位”,改革以来,共投入4800余万元,从根本上保障了村医待遇,解决了村医后顾之忧,筑牢了基层网底。

 

二、坚持管办分离、自主经营创新管理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体制是医改的重要目标。在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上,我们着力于确保公益性、体现自主性、调动积极性,推进医院管理去行政化。在县级公立医院,我们着重从“管”、“放”上下功夫。

在“管”上。建立县长任主任,发改、财政、人社、卫计、编制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落实办事机构(医管办)为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5名,具体负责医院发展规划、章程制定、重大项目实施、财政投入、院长选聘、运行监管、绩效考核等政府办医等职能,实行季度考核通报制,将药占比、平均住院床日、均次费用、抗菌药物使用等医改核心指标,纳入院长任期目标责任管理,考核结果与医改资金分配、院长是否续聘挂钩。

在“放”上。实施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建立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医院管理层执行的“三权联动”管理体制,医院院长作为独立法人,赋予人事管理、副职推荐、绩效分配、年度预算执行等经营自主管理权。通过“管”与“放”,改变了多头办医、多头管医,激发了医院活力。在乡镇卫生院,建立了“院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和精细化管理”的“四制一管理”内部运行新机制和实行“院财局管”,规范卫生院账户,强化网上监督,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乡村两级推行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建立村医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村医镇聘村用,深入推进“三制四有五统一”为基本内容的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实施乡村两级人员互派互动,切实提高村医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各医疗机构将创新管理机制融入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精细化的考核、精细化的制度、精细化的目标成为最鲜明的标签,初步建立了以信息化为载体,以绩效目标为核心的现代医院管理体系。

 

三、坚持三医联动、建管并重突破重点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公立医院改革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

在医药上,2010年,县人民医院在全国率先实施药品零加成销售,先行先试打破以药补医,2012年,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并优先配备使用基药,目前配备率达75%,使用率达60%。县级公立医院实施药品零加成所减少的收入,由财政补助15%、服务价格调整填平补齐80%、优化自身管理增效化解5%三个部分予以解决,达到了去药价虚高、摒除“以药补医”陈规,实现了“腾笼换鸟”的目标,我县共调整医疗服务价格163项,使医疗机构收入构成得到优化,县级公立医院药占比由42%降至18.97%,医务性收入由35%提高到67%。

在医疗上,一是提高服务能力,努力打造重点学科,县人民医院建成骨外、普外、重症医学3个省级重点专科;县中医医院针灸理疗康复科列入国家级重点建设专科,建成脑病、肺病2个省级重点专科,充分发挥县级公立医院县域内医疗服务的龙头作用。二是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建立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医院制度为保障、奖惩结合为措施的临床路径管理办法,实现管理病种数与管理出院人数不断增加,做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2016年,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增加到150个,入径数覆盖出院人数66%,成功率达98%。三是“三关三卡”降药比,根据各临床科室实际情况,制订药占比考核指标。严格实行抗生素审批制度、抗生素权限制度及每月“每月处方点评”制度。实行中级职称、科室主任、高级职称组成的三关与药剂科主任、分管院长、院长三卡严控用药指南,给科室制定药占比考核指标,将药占比考核指标、“用药不适宜行为”纳入绩效考核。

在医保上,2013年,我县就启动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主要采取按人头、按病种为主的混合支付方式,按照“总额预算、总量控制、风险共担”的原则,一是严控过度医疗,对前三年各医疗机构疾病发生率和住院率进行总量测算,科学合理核定各医疗机构门诊、住院人次和次均费用,实行总额预付,每月结账,年终决算,对超出核定诊疗人次、次均费用部分由医保基金与医疗机构各承担50%。二是实施以临床路径为基础的单病种费用包干,建立医保医疗谈判协商机制,实行超支不补,节约归己,逐步扩大病种范围,2016年达150个。三是强化医疗服务行为监管,科学设定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阳性率、转院转诊率、抗菌药物使用率、药占比等临床监测指标,实行每月监测统计,并与年度考核、质保金兑付相挂勾。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规范了医疗机构诊疗行为、控制了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引导了病人合理流向、提高了基金使用效率,撬动了医改向纵深发展。

 

四、坚持松绑编制、激励导向激发活力

改革是否成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支持是关键。我县始终把调动医务工作者积极性作为重要原则,大胆突破体制机制制约,保障其合理权益不受损,有提升。

一是突破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根据公立医院改革的实际,县政府经多次研究,决定放开对公立医院编制“捆绑”,真正落实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实施医院用人自主制度。在县级公立医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按照床位数1:1.4、一般乡镇卫生院按照每千常住人口3.5人、村卫生室按千人口1人的标准进行科学核编。在县级公立医院实施编制备案制、在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编制不足的问题,编制松绑后,余庆县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将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生、护士等专业技术人员的选用渠道由以前的编委办核定、人社部门下达计划招聘的程序,下放到医院采取直招、招考和聘用等形式实现用人自主。同时各医疗机构建立岗位责任制,变固定用人为合同用人,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施即评即聘,职称评定不受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限制。改革以来,全县重新核定人员编制2124名,较改革前增加1.2倍,高中级职称人员分别增加2.5倍、1.8倍。

二是出台激励政策。在足额保障医务人员绩效工资同时,将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收支节余的40%、乡镇卫生院的50%用于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将48%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5.5元/人次的一般诊疗费、417元/月/人财政基药补助全部纳入村医绩效考核。实施人才津贴。对到县级医院工作的医学类高级职称、博士每月补助1000元、硕士800元的人才津贴;到乡镇工作的医学类高级职称、硕士以及取得全科医师资格的本科生每月补助1500元,取得执业资格的全日制本科生每月补贴1000元,对到一般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每月补助100元;对村医增加500元/人/月的财政定额补助。实施村医养老保险。参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标准,县财政承担19%、个人缴纳8%解决村医养老保险。

三是实施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薪酬管理制度。根本改变过去以收入定报酬的管理模式,坚决把员工收入与药品、检查、检验、耗材收入脱钩,不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在全省率先打破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与药品收入、医疗收入挂勾的绩效考核方式,建立起主要以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医疗风险、责任大小、成本控制、医德医风、群众满意度等为依据的考核制度,使员工薪酬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和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倾斜,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六年来没有一个人才流失,实现了引得来、稳得住、留得下的目标。

 

五、坚持分级诊疗、协同发展强基固本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医改五项重点任务之首,也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治本之策。我们坚持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基本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秩序。

一是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明确高血压、糖尿病等7个病种进行双向转诊,规范分级诊疗服务流程,完善急救绿色通道,优化考核措施;实行医保差别化报销政策,减免转诊患者门槛费,发挥医保杠杆作用,引导患者下沉到基层就诊。

二是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老年人、慢性病等11类重点人群为对象,实行1名乡镇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生+1名乡村医生的“三个一”模式组建签约服务团队,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三是组建医联体。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为核心,按照“分工协作、合作共赢、统筹协调”原则,上联三甲、下联镇村,组建了6个县域医联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四是实施远程诊疗。2家县级公立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区域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五是人才交流互动。县级医务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须到乡镇服务半年以上,乡镇对应上派医务人员进修学习;乡镇医务人员晋升职称须到村卫生室服务三个月以上,同时村医对应到乡镇接受培训。


余庆医改历经荆棘,破难前行,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突破。

 

一是基本构建了政府办医、现代医院管理和区域统筹发展三大新机制。通过政府办医,全面实现了医院回归公益、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三回归”;通过构建现代医院管理机制,公立医院能力建设快速增强,龙头效应彰显;通过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医疗水平总体明显提升,2016年,全县门诊人次107.16万人次(县级公立医院占24.15%、镇村占75.85%),较改革前提高了31.26%;住院患者5.33万人次,较改革前提高了29.16%,其中县级公立医院较改革前提高了28.72%,乡镇较改革前提高了19.08%;外出就诊率由改革前25.65%降至9.78%,基本实现了90%患者不出县、90%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二是实现了服务能力、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积极性“三提升”。通过改革,县人民医院顺利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县中医院顺利创建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基本构建了“15分钟城市社区健康服务圈”和“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科学、配置优化。通过改革,建立了政府负责规划、投入,卫计部门负责组织、监管,医院负责运行、管理的科学分工模式。通过改革,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年收入从5.2万元增加到9.3万元,乡镇卫生院从3.8万元增加到7.6万元,村医年均收入从1.5万元增加到3.8万元,实现了“翻番”。

 

三是达到了群众、医院、政府“三满意”的目标。县级公立医院均次费用不增反降,由改革前3741元降至3379元,乡镇卫生院不仅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而且均次费用增幅远低于GDP增幅,群众实际报销比由62.63%提升到68.5%,大病实际报销比由59.72%提升到75.07%,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县医疗服务群众满意度连续六年位列全省前三。通过改革,全县卫生医药事业进入良性发展快车道,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处于全省前列。



来源:中国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