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娱乐

2023 小结

Sofish Lin 思考没乐趣 2024-01-10

先用坚决的语气说对世界并不好奇,只想宅家只想带娃;正在创业的前老板提了点值得做的事,我寻思好好花时间研究,不能只做消费者。转头,人已经背着包上路。算下来,跑了西北、北欧、几乎整个南方以及中东,加起来 50+ 个城市;读完 62 本书。

我对生活要求很低,好好活着好好爱人便是好。所以这么一年下来,财富没有增长,事业也没有,却似乎也安心。

“你的人生目标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人生体验... 相比于浪费人生,人们更加担心钱被花光;你的思维必须倒过来,你最大的恐惧应该是时间与人生被浪费,而不是 ‘到了80岁我还能有多少多少钱’ 这个问题。”(《最优解人生》),我支持这种脑回路,并这么走。

从背上双肩包去重庆,这一路下来,起起伏伏。

要收集体验,只要去没去过的地方,做没做过的事,读点不懂的领域甚至不喜欢的书,便可。但体验最大化的度在哪?这个问题随在西安碰面的朋友而来,但我没有答案。苦恼了几天,收起问题,把心重新放在山山水水。直到有天我看儿子在玩停车场的围栏,我怕他因为来车而受伤便问他,“世界上有很多好玩的事,什么是可以玩的,什么不能玩?”,他沉默。如果现在问他,他会说,“不会伤害到别人的可以玩”。这大概就是答案。

离开西安去了敦煌,主要原因是 —— 天气好。这也几乎成了我今年旅行目的地选择的固定方案 —— 追着阳光走,哪天气好就去哪。

鸣沙山是一个好地方,我几乎天天跑去看夕阳。有天我去边上的沙漠骑骆驼,五人一队,中途有个滑沙项目,需要多数人想去才会停下,导游问了我前面的四位都说不去。在确认大家不赶时间后,我问假设我请客是不是可以同去,结果我们都获得一次刺激的滑沙体验。我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看成一种隐喻。盯住目标,选择就不会含糊。后来在十月中旬,我把广东的车子送到上海给儿子。邻居说我太宠儿子,大老远,上海又不是没车开。这样的事,实际上无关值得与否,只关乎我唯一的目标 —— 让儿子从事实上得到一辆体验更好的车。

在敦煌那段时间,我刚好翻完罗素的《论婚姻与道德》,实际上整本书讲的是性道德。他认为 “我想宣扬的理论并不是允许大家去放纵,我的理论中包含了几乎与传统学说同样多的自控。但自控更多的是用在不干预他人的自由上,而不是限制自身的自由”;认为性、爱情和婚姻应该分开来看。在一家足浴店,我在此话题上被上了一课 —— 技师从问我是不是学者问到我正在读的书,最后给我讲了她的故事:离婚带一个女儿,不想轻易再婚,偶尔换男友,在没男友时有固定性伴侣。这不正是罗素所教的?后来我问她几岁,88 年的,还好多年前我意识到自己老大不小后一直保持一个习惯 —— 不轻易叫人阿姨。现在回想《李银河谈爱情》这本书的内容,兴许在性、爱情、婚姻上我们离欧洲并不远。

甘肃跑了四个城市,都是河西走廊重镇,在兰州黄河边喝着三泡台结束了行程。

从甘肃回来,便带着儿子踏上了北欧。在夏天的山里玩雪,在中国没有的峡湾地貌游荡,最有趣的当数陪他完成了他人生中第一次途步 —— 5岁,挪威,布道石途步路线,8KM+。想带儿子去欧洲是几年前的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突然完成,心里空空。我花了很多时间向书求解,每日与朋友在咖啡店聊天,运动。无果,因为在目标出现之前,所有方法都派不上用场。

八月中开启了第二次暑假旅行,带着儿子从桂林出发,沿广西、湖南、江西自驾回上海。天伦之乐。期间我发现,孩子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更接近本质 —— 有玩得来的伙伴,有好玩的事。成人似乎总希望抓住虚无的意义,比如历史名胜、人文景观,好像一旦抓住某种意义,生命便能无悔。假设每天提早一小时去学校门口等孩子放学的体感是幸福的,还需要什么重大意义?

儿子上学后,我又独自出发,边读书边旅行。

一路沿着长江跑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最后在十月份回到深圳。

我似乎开始享受阅读的乐趣,读了不少好书,在美景和书的世界来回切换。比如《蚱蜢:游戏、生命和乌托邦》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荒原狼 》。人生是游戏,幸福是重复,而人是多重自我的集合。我们从人、书、想象里学习而拥有不同、独立的自我,拼成了一个我。一个人拥有的自我越多,看到的世界便越丰富。

后来又从广东自驾,沿海一路向北,到达上海;去了阿联酋过了个 “夏天”;年末在深圳、中山、珠海、顺德跑了一圈;在惠州跨了年。

这一年下来,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旅行,中间有几次有朋友同行,我开始发觉本来习惯的事反而变得不习惯。独自一个人时,想行动时几乎人已在路上。自由的正反面各有代价,有同伴不一定走得远,有时候同伴让人不想出门。

最让我感到幸福的事是和儿子相处的时光。年初和儿子在公园看星空,他说,“爸爸,满天繁星”,那种感觉,突然把我从忧心他 “何时才长大” 拉到了 “原来他已经这么大了”。他在成长,比想象中快。

最让我意外的事是在旅行路上被人认出来。

值得提一嘴的是,今年有个特别明显的变化 —— 那些不情愿的时刻,似乎总能照亮心里最在意的点。这种变化不知道是随时间而来,还是随见识而来,确定的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点变得越来越明显。

有天在酒吧聊天,我说自己似乎越来越冷漠。后来我意识到,有些话不能乱说,说多了连自己都相信。如果认真且客观地审视自己,便会发现事实是在生活的不确定性中,我态度更从容了。像《十分钟冥想》里提到的,与其说冥想总能带来快乐,不如说经过冥想训练,在不开心事情的发生时,可以更从容应对。当我们遇到困难,不是本能地回击,而是思考如何理性应对。这种停下来思考的时刻越来越多,我们便可以说自己越来越从容。人要审视世界,也要审视内心。

回过头来看,似乎一切都在变好。就像在普陀山喝的那杯咖啡上写的 —— Never better。


...

接下来怎么走?



附,推荐几本书:

《刀锋》、《额尔古纳河右岸》、《最优解人生》、《论婚姻与道德》、《杀死一只知更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荒原狼 》、《埃隆·马斯克传》、《夜晚的潜水艇》、《昨日的世界》、《影响力》、《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