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热议 | 情怀还是海归的重要因素吗?
中国第一最有趣图文公号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顾颖琼博士说天下
近代历史上的很多有识之士都是海归,放弃海外远远高于国内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国效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爱国的情怀。现在我国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为什么人们反而更多的谈论名利,更少的谈论情怀呢?如果在海内外税后待遇购买力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建设祖国是不是比造福他国福利更有民族情怀呢?现在的海归会还把这种情怀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吗?
我身边,许多留在国外的人,许多要回国的人。但绝大多数海外留学的人,说事情时,不会用“情怀、条件、购买力、建设祖国、造福他国”这类大词说话——这类张牙舞爪的词,得留着,用来做些冠冕堂皇的报告。 大多数人考虑的,是生活细节。是工作的offer,是父母的健康,是自己对居住环境的适应程度,是自己将来打不打算要孩子、打算让孩子在哪个国籍,是自己的事业发展轨迹,是对乡里乡亲的感情,当然,也有互联网。 在这些综合取舍之后,才得出自己的结论。
为了朋友。为了父母。为了语言习惯。为了生活氛围。为了工作。为了淘宝包邮。 每个人留下/回去的理由不同,但基本是由细节构成。 道德只能律己,不能律他人。同样,一个人做选择,是自己做的。用大词来为他人的生活做规划,不奇怪么? 就像一个闯上海的少年,你是愿意跟他粗声大气地嚷“你要回来建设故乡啊,故乡现在也很好,父母乡亲都在啊”,还是真诚问他,“你住上海哪儿,普陀还是静安,房价怎么样,你将来打算落户上海吗,你们公司的政策怎样……” 请把人当成人,先考虑他们作为人本身的需求,再谈其他。
至于情怀……我想问了,究竟什么是情怀? 我身边有位朋友。河北保定人,十岁去了北京,大学去了上海,大学读完后在巴黎呆了十年,妻子家在沈阳。对他而言,是巴黎亲而国内疏。那你说他该如何取舍? 我一个朋友,老上海人,生在石库门里,说到上海,便回忆起五加皮、德兴馆、大光明电影院,以及姚慕双、周柏春二位先生,甚至还有20世纪80年代,外滩某商厦门口摆的真人大米老鼠造型。他上次回上海,是2010年世博会了。 “倒不是说现在上海不好,只是现在回去,不认得了。” 他的情怀,又是怎样的? 巴黎十三区陈氏超市斜对面的烧腊店,剁鸭子的师傅,说他出生在广州,只会广东话、法语和一口堪堪能听懂的普通话。剁鸭子到最后,他会问“脖子要?送给李。”然后自嘲地笑笑,“送给李,送给泥……你。我发不好啊。” 他上次回广州,是2004年。家里还有亲戚,拉他去看天河体育中心,“好大呀!”他绘声绘色地舞手,然后摇摇头,“但是其他我就不认识了!”回到巴黎十三区,他觉得自在些。左邻右舍是
越南菜和潮汕茶馆,对门的酒吧,一群老广东在看赛马下注,听许冠杰和梅艳芳。他觉得自在,“这里比我老家更像广州呃!” 出于热爱故乡的情怀,他又该怎么办? 我一个朋友开过句玩笑,“都是回上海建设祖国,去复兴路我就愿意,去浦东就算了——为啥去复兴路?我喜欢吃那里的大肠面。” 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这样。 回去的人是为了心安。留下的人也是为了心安。
每个海外之人,做的决定,都是综合取舍之后的了。 最后一件事。 我认识几位在巴黎研究市政规划的先生,都说当下回国去更有发展。但他们有些犹豫,其中一位就这么说: “叫我回去的,都跟我说什么大局势、大潮流、大什么的,回去不踏实。”
一个正常人,对“大词”是有点警惕的,包括但不限于“情怀、建设、造福、盛世、热血、付出、情怀”。 这类词光芒万丈,放在任何晚会或讲话上都让人热血沸腾,但不太把具体的人当成人。 无论口号多么嘹亮,日子是要一天一天过的,是由无数日常细节构成的。这才是绝大多数人真正在意的。 海外党也是人,也是要柴米油盐呼吸空气过日子的。他们回来,他们留在海外,是各自生活的综合判断,请别用各类大词来咋呼他们。 我说更直白点好了,有些老先生留在国外不回来,忌惮的就是这类大词。
【网友热议】
bobolan88 (波波熊)
情怀个屁!以前都海归是因为排华,根本留不下。一旦让移民,杨振宁李政道立马不归,钱学森也企图入籍。
bookman (书生)
以前是留不下,现在是不愿留
cnnet ()
以前生活水平,是天和地的差别,现在差不多了而且可能更好,回去的自然多了。想要更小资点,什么空气什么人际的,还是留下来好。
bobolan88 (波波熊)
留不留都跟情怀无关,跟自己在哪舒服有关
wind32 (wind)
教育环境决定的,国内从小提倡集体主义,大家不好意思说而已
Bigbear1964 (1964)
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qed (小白兔终于熬成了大灰狼)
现在还说个毛的情怀,有头衔的拿到的实际收入不比在美国差多少,不排除有少数比在美国还高的,在北京上海工作5年,拿下一套房子值一两千万的,也偶有所闻。中国早就不是以前的中国了,看看GDP总量就知道了
其他阅读:
趣谈美国 | 美军的种族隔离结束于抗美援朝,结束于中国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