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友书可读第5期|只要在书店呆的时间稍长就想便便,怎么破

2016-03-22 刘柠 绿茶书情

友书可读是绿茶书情专门推介朋友新书的专栏,第5期推介知日作家刘柠的《东京文艺散策》。


刘柠兄是我多年的作者,他的时评、艺评和书评都写的非常好,这几年,眼看他一部部大作出版,每一本都正中我怀,但最喜欢的是这本文艺至死的《东京文艺散策》。书中写的那些文学地图和书店地图,每个地方都让人长草,只能先来一场纸上旅行。今天分享书中一篇《从“青木真理子现象”看书香社会》,看日本著名书评杂志《书的杂志》如何展开一轮“书便派”大讨论。(绿茶)



刘柠 知日作家,著有《“下流”的日本》、《竹久梦二的世界》、《前卫之痒》、《中日之间》、《东京文艺散策》等。


从“青木真理子现象”看书香社会


文|刘柠


整整三十年前,一位名叫青木真理子的29岁OL投书著名的书评刊物《书的杂志》,大胆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求解答:


不知为什么,我只要一呆在书店里,时间稍长,就顿生便意。无论是捧读三岛由纪夫那种高格调的文艺书,还是站着读高桥春男的漫画,便意会突然无情袭来。此乃两三年前开始的现象,至今原因不明。


在自己的身体呈如此变化之前,一位闺蜜也曾对我倾诉过同样的症状。当时我还感到有些匪夷所思:“咦?为什么?好奇怪!”不承想,后来我们竟同病相怜。


难道说是因为长时间闻着新书的气味儿,就跟森林浴似的,细胞作用被激活,促进了排便活动么?或者说,是由于眼睛追着书脊看,酷使大脑,而使消化亢进的缘故?不知道!请有以教我。


此信在《书的杂志》1985年4月号上发表后,引发了炸锅一般的效应:电台、电视台、报纸跟进,推波助澜;大量的读者来电、来信,诉诸类似症状,寻求答案,编辑部超负荷运转,疲于应对……俨然成了一个公共事件。彼时,尚不是网络时代,但在大众传媒的造势下,事件迅速升温,引发了包括内科学、消化医学、脑科学、精神病学等众多学科的专家参与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


青木真理子的症状,被称为“青木真理子症候群”(Mariko Syndrome),有类似临床症状者,被称为“书便派”。众专家从各自的学术视野出发,提出了五花八门的病理学成因,如“纸张过敏”、“书籍彩页的油墨味道刺激了肠的蠕动”、“读书时的条件反射,副交感神经被激活”等等。甚至有人怀疑是造纸业界的“阴谋”:在图书用纸中,混入了类似泻药成分的化学物质,旨在促进厕纸消费。结果也未得出像样的结论,不了了之。但通过讨论,明确的一点是:此症非恙,似乎也无需治疗。对此,青木自己虽然不明就里,却也并没有“不明觉厉”,而是接受现实,并“顺水推舟”。她在信中写道:


最近,我开始利用起这个现象。只要稍有便秘的征兆,我会在喝了夜酒的翌日早晨,去书店。可是,即使计划“成功”,街上的小书店里也没有厕所。所以,我为了去离书店十几米开外的车站内的厕所,从不忘携带月票和手纸。



日本著名书评杂志《书的杂志》


28年后的2013年,《书的杂志》旧话重提,派出记者找到了青木真理子其人。曾几何时29岁的未婚OL,已变身为57岁的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坦言体质并未因生产而改变,症状也未能自然治愈,至今仍保持着每天读书,并定期去书店的积习。


回过头来看,“青木真理子现象”是一个隐喻,折射了书香社会的“中毒”症状。在日本,诸如此类的“都市传说”,其实颇夥。如我爱读的一本反映东瀛书店文化的漫画作品《云竹书店》中,书店侦探男云竹雄三在海外的一家书店中频密邂逅一位气质优雅而高冷的东洋美女(云竹优子),每每想搭讪,却始终未敢造次。一次,话语投机之余,终于鼓起勇气,试探性地向对方发出了饭局邀请,却遭到了拒绝:“对不起,我已经结婚了。虽然如今是分居状态……”就在雄三吃惊、发怔的当儿,高冷的优子居然找补了一句:“想知道分居的理由么?”并不等雄三回答,便自言自语道:“因为,他竟然先于我而读了我买来的新书!”于是,富于识见的书店侦探当场顿悟:原来,云竹优子是一个视比任何人都能率先读到自己喜爱的书为人生意义的女性。虽说是漫画中的虚构人物,但没人怀疑其在真实社会中的实存性。从青木真理子到云竹优子,“中毒”症状不仅未轻减,反而加剧了。


日本有句古话,译成中文,大意是“歌随世变,世随歌移”。歌如此,书亦如是。每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畅销书,而写在书中的文化和舆论,又反过来影响着世相,改变着时代。从战前到战后,出版和传媒机构对那些深刻影响国民阅读的畅销书及其发行数据都有精密的统计。如1947年度的畅销书《爱情就像从天而降的星星》,是前《朝日新闻》记者、驻中国特派员尾崎秀实在狱中致妻子的书信集,当选的理由是“对妻子倾注的无限爱情”。要知道,仅在两年前,尾崎秀实因“佐尔格事件”的牵涉,被治以叛国罪,并处极刑,是如假包换的“卖国贼”。两年后,却成了万人争读的反战英雄……历史何其讽刺。


1956年,通产省在《经济白皮书》中打出了“已然不是战后”的口号,宣告了战后复兴的结束和高增长时代的开始。国民在经济转型的道路上,对太平洋战争末期动荡的“满洲”,投去最后深情的一瞥,成了五味川纯平的长篇处女作《人间的条件》荣登1958年度第一畅销书的理由;1974年,刚从一年前的“石油危机”的震荡中醒过闷儿来的国民,争相阅读小松左京的社会幻想名著《日本沉没》,悲凉之雾,遍披列岛;1990年,石原慎太郎、盛田昭夫合著的《日本可以说不》,代表了日人在“泡沫经济”时代牛气冲天的自信,如今想来,恍如隔世……对一个书香社会而言,没有比畅销书更能折射世相、更能为时代背书的有效指标了。


因此,无论是“出版大崩溃”、纸质书“冰河期”和数字出版的“逆袭”,我个人一向不担心东瀛书业“难以为继”。只要对这个书香社会的历史、规模及其偏执的气质多少有所了解,便能理解阅读形态尽可变化、升级,但阅读本身永远不会消亡。你绝对无法想象,手不释卷的青木真理子、云竹优子们,告别书籍“森林浴”时的落寞及无法在他人之前先睹为快时的愤懑。那个社会,正是由无数青木和云竹们构成的。而她(他)们,是一群深度的“瘾君子”。


本文经作者授权选自《东京文艺散策》


刘柠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6年3月



散步之城,不亦乐乎


在我看来,世上的城市分两种,一类适合散步,一类不适合。我居住的城——帝都,明显属于后者。人到中年,爱上散步,而北京却无处可散,于是,这步就散出了国门。


当然,我之爱往东京跑,倒也不单是为了散步,那些预谋中的目标之地和随机的“斩获”——美术馆、文学馆、文豪故居和新旧书店,每每令我流连忘返,计划中的散步“路线图”屡遭修改。但,这真不是一个问题。人,跟着脚走;脚,跟着感觉走。日出而行,日没而酌,随遇而安,不亦乐乎——东瀛的散步,几乎是纯感官性的。


这本小书,是我对东京的致敬。集子以从2012年到2015年,我在《南方都市报》书评版开的文化随笔专栏“东瀛屐痕”为主干,外加发表于《上海书评》、腾讯“大家”等媒体的散篇,重新编纂而成,可以说是一个从个人视角切入的、对东瀛文艺和书业的观察。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在这个新媒体大举扩张之下,传统出版和媒体业一片风声鹤唳的“多事之秋”,日本书业的“黄昏之美”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丝安慰或希冀。


感谢南都书评的戴新伟、刘铮两位编辑,你们是此书的“酵母”;感谢日本出版研究第一人长声先生赐序,在东京的每一次酒局,都是散步的“加油站”;感谢日本友人、画家泽野公先生特意为本书绘制插画,您的艺术和交情,是对我的双重治愈;感谢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徐峙立女史和本书责编怀志宵先生,正是两位的专业化劳作,才使本书得以以如此精致的形式“物化”。


现在我明白,人生匆促,无论散步,还是读书,都不是无涯之事。而何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走更多的路,开更多的卷,以至在人生“退场”之时,为自己点缀一份“有终之美”,是我所关注的头等大事。


刘 柠

2015年4月28日

于京城望京西园



刘柠与日本作家麻生晴一郎(左一)和台湾作家张铁志(中)雨中漫步。


-END-


出版机构或作者来信来稿请发greentea@vip.sohu.net

更多好书



阅读需要分享

ID:greenteabooklist  


绿茶书情|文艺连萌成员

文艺连萌|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实践者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刘柠新书《东京文艺散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