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权的口子,啥时都不能开——追记江西省委第三巡视组原组长李泉新
今日人民日报截图
27年前,他只身一人,叩开省纪委的大门;27年后,他魂归故里,百姓涌上街头,含泪相送。
2016年5月31日,江西省委第三巡视组原组长李泉新在与病魔搏斗数月后走了。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从农家子弟到北大才子,从纪检干部到巡视组组长,一路走来,李泉新内心对组织满怀感激。在同事徐华平印象中,李泉新每天早上8点不到就来到办公室,下午6点之后才离开。到了巡视组,周末工作是常有的事。
在李泉新眼里,巡视报告“绝不能马虎”,“人家没问题你说有,他肯定不服气;有问题不点到,他说你是吃‘干饭’的。”
巡视组成员张启华说,组长对巡视报告的要求很严,“不能有病句,不能错一个字,不能对问题的认识有偏颇”,一份报告往往要修改10余遍。
今年3月11日,李泉新突发急性肺炎,医生安排他马上住院。然而,李泉新坚持要按计划在13日下午前往赣州参加所巡视高校的碰头会。他在“保证书”上写道:“在院外发生什么事情,一切后果我负责。”
在赣州,“晚上吃饭时,组长眼睛发黑,双手发烫,但他还是边吃饭边布置工作。”钟杰兰回忆,“14日上午,组长更加憔悴,嘴唇溃疡,不停咳嗽,连菜都夹不起来了。”
“工作就按照我布置的去办,过两天我就回来。”这是李泉新离别时留给大家的话。“上车时,他已经拉不开车门了,半边身子先进到车里,然后用手费力地把一条腿搬进去。”巡视组成员唐志勇忘不了送别李泉新时的那一幕。
然而,离别后的李泉新再也没有回来。
一张老旧的桌子上,整齐地放着一沓沓报纸、书籍,桌子正中摆着一个空罐头瓶。在桌旁角落里,一台泛黄的旧风扇倚墙而立……
这就是李泉新工作过的办公室。巡视组副组长熊桂生“埋怨”,李泉新的办公桌总是摇摇晃晃的,他却说,“只要不倒,能用就行”;桌上的空罐头玻璃瓶是他用了多年的水杯;工作包则是他8年前在人大开会时发的纪念包……
“但凡想起组长,脑海中总浮现出他朴素的形象。”曾是第三巡视组成员的漆世红说。“他从没买过高档衣服,只爱逛军品商店,有时买条仿警裤,说穿着舒服。”妻子徐国香含泪回忆。
吃住上,李泉新要求同样很低。不出差时,他每天都回家吃饭;巡视期间,他要求一切从简,吃饭时连菜上多了也会叫人撤走。在被查出患有肝癌后,李泉新断然拒绝了给他安排单人病房的提议:“我是来治病的,不是来看风景的。”
尽管一切从简,李泉新买起书来却“不惜血本”。“组长走到哪买到哪,家里堆满了书。”熊桂生说,“他记性很好,常大段背诵毛主席的诗词,党史故事也是信手拈来。”李泉新还一直鼓励组里的同志多读书,“只要多看、多想,自己的能力、境界自然就上去了。”
如今,李泉新走了,大家少了一位好兄长、好领导,但他勤俭、朴实的形象却长存于同事和百姓心中。
虽身居要职,但李泉新从不让家人打着他的旗号办事。“即使我们平时在家聊天,偶尔蹦出让舅舅帮忙的想法,都会遭到他的严肃批评,‘只要你努力,组织自然会公正对待,不努力,打招呼也没用’。”外甥女徐小燕说。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徐小燕被分配到一个偏僻乡镇工作,她想找舅舅帮她换到局室或近点的街道。“你学农的,毛主席说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到穷乡僻壤去更能锻炼你。”李泉新反而做起了外甥女的思想工作。2009年,徐小燕被列入所在乡镇副科级后备干部第一人选。有人“提醒”她“最好找点关系”。李泉新批评道:“三令五申不准跑官要官,我是搞纪检的,岂能违反原则!”
“任何时候都不开特权的口子!”这是李泉新为家人定下的规矩。
“自己的路自己走,这样才走得长、走得稳。”李泉新语重心长地对家人说。
人格塑造家风,家风孕育人格。“公公走了,我会把他的故事讲给孩子听,教育他像爷爷一样做人。”儿媳妇徐翠说,这大概是对李泉新最好的慰藉。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孟祥夫
责编丨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