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三年的四万工钱,解决!
“被告,四万元今年五月底前支付一万,八月底前支付三万,你是否同意这个调解方案?”
“同意。”
“原告,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调解方案?”
“同意。”
//////////
案件原告郑某是一名来沪农民工,2019年4月,秦某承接本市一商场装修的部分项目后,将其中贴墙砖、地砖的工作交给郑某等人做,双方口头约定秦某在结项后支付相应人工费。
三个月的工期结束,郑某按约完成了承接的工作。次年3月,秦某向郑某出具了手写的结算单,确认就该项目应向郑某支付人工费七万余元,并先后支付两万余元。
然而两万余元到账后,剩余的款项便“石沉大海”,郑某先后讨要几年依旧没有收到欠款,于是将秦某告上法庭,要求支付自己剩余款项及利息。法院寄往秦某户籍地江苏某市的起诉状副本、传票等材料被退回。法官电话联系秦某后其表示人不在上海不方便开庭,拒绝应诉。案件经过公告后开庭日期择定为4月6日。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定的开庭计划。但是如果不开庭就要重新公告,对郑某而言,不仅意味着多出一笔公告费,更重要的是在时间上也要多等上一两个月。考虑到郑某的实际情况,管西凤法官多次给秦某打电话,耐心向其解释拒绝应诉的不利后果,并告知其参与线上庭审可以避免长途奔波,与其商议能否进行线上庭审。经过多次耐心解释和劝说,秦某终于同意参加线上庭审活动。
“被告,你登上软件,对对,能在镜头里看见吗?”
“原告,你的声音清楚吗?我说的你能听到吗?”
4月6日上午,管西凤按时组织了在线庭审,隔离在家的她除了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判断,还多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指导双方使用在线庭审系统。庭审前,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三方提前进行了设备绑定,在书记员的指引下,几番调试后原被告顺利登录在线平台。
庭审过程中,管西凤通过系统与原被告进行实时视频对话,核实身份信息及出庭情况。法庭调查,法庭陈述、举证质证、辩论……所有庭审程序在她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整个庭审过程顺利流畅,经过核算,郑某的诉请调整为四万三千元,而秦某的态度也有所松动。
“工人赚的都是血汗钱,已经拖欠几年了,疫情期间经济压力也大,双方有什么困难我们都可以坐下来谈,支付方式可以再协商。”
屏幕这端,管西凤耐心细致做起思想工作,沟通双方的难处,最终,秦某表示剩余款项可以分期支付。这场穿越疫情、跨越两地的“云法庭”庭审顺利完成。郑某对这样的调解结果也很满意:“拖欠了三年多,终于看到希望了!”
疫情期间,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的助力下,上海虹口法院将“不打烊”“不停歇”“不间断”作为目标,借助“智慧庭审”平台,开启诉讼活动在线模式,做到了“零跑腿”“无接触”,既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也能够让群众足不出户参与诉讼、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做到审判执行和疫情防控两手抓、两不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END
小编丨董冰茜
往期推荐
▲ 点击查看原文
▲ 点击查看原文
▲ 点击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