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大参考】:印度总理的中国难题
2014年9月17日,在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64岁生日之际,莫迪在其家乡古吉拉特邦迎来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到访。
当昔日的印度“卖茶少年”与中国“红二代”领导人握紧双手时,莫迪心中或许更多想到的是如何借助中国提升印度的经济实力,实现其竞选时给予印度民众的承诺——“一个强大、发展和包容的印度”。
对于莫迪来说,要带领印度走出经济泥淖,树立大国雄风,并非易事。一个最大难题就是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然而,受边界争端等问题影响,中印两国之间的“信任赤字”根深蒂固,加之近年来亚洲地缘政治出现新变化,使得莫迪在加强与中国“低度政治”合作的同时,难以化解“高度政治”冲突。
民众期待“莫迪即成功”
1950年9月17日,莫迪出生在位于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一个原本与政治生活无缘、默默无闻的家庭,父亲是当地一个并不富裕的小商人,经营着一家茶叶店,属于位于底层的低种姓阶层。少年时代的莫迪同兄弟姐妹一道在公路车站卖茶。
从德里大学政治系毕业后,莫迪开始更加积极地投身政治生活,在民族主义和教派主义色彩浓重的人民党内担任多种职务。在其推动下,人民党迅速在古吉拉特邦从原本有名无实的政党变成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力量。
2001年,莫迪出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此后的13年间,他连选连任。在莫迪治理下,这个人口6000万的地区俨然变成了新的“亚洲虎”,国民生产总值几乎成长了两倍。占印度居民总人口5%的古吉拉特邦吸引着全国15%的本土及外国投资。在全国经济增长减缓的时候,古吉拉特邦仍然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
尽管经济成就显赫,但在政治上,莫迪所代表的人民党教派色彩鲜明,被视为右翼民族主义势力的政治代表。特别是莫迪在2002年古吉拉特邦大规模宗教骚乱中的表现,让外界对他多有指责。那次骚乱造成上千名穆斯林丧生。而莫迪被认为在骚乱中不作为,对未能及时制止骚乱负有责任。尽管印度司法部门此后从未认定这项指控确实成立,但他身边一名密切合作者被判处28年徒刑。美欧国家当时都采取了制裁措施。美国曾以“严重侵犯宗教信仰自由”的名义,拒绝向他颁发入境签证。
不过,这一切并未影响莫迪问鼎总理宝座。2014年5月26日,莫迪正式宣誓就职印度总理。近年来的印度政府政绩乏善可陈,特别是最近三年印度经济陷入低迷,举国上下,人心思变。印度需要莫迪这位以改革著称的政治人物。2012年3月,时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的莫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时代》周刊盛赞“莫迪即成功”。如今,印度广大民众期待莫迪能够再续“莫迪即成功”,带领印度走出时下的经济困局。
实现“大象腾飞”离不开中国助力
莫迪十分认同中国的经济成就。在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期间,莫迪曾4次赴中国“取经”,访问地点主要是中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比如广东、江苏和上海等,目的就是引进中国资金及展开经贸合作交流。在主政古吉拉特邦的13年中,莫迪大刀阔斧削减繁文缛节,积极引进中国企业落户古吉拉特邦。2001-2012年,这个紧邻巴基斯坦的沿海邦年均经济增速在10%以上,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誉为“印度的广东”。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皮林在莫迪当选后就曾评论道,莫迪政府治理下的印度会具有“中国特色”,比如更为追求做大经济整体蛋糕,而非注重分配平均。
有印度观察人士乐观地认为,如果古吉拉特邦能够吸引中国对印度9亿美元投资额的大部分,那么莫迪治下的印度将能在基础设施发展和制造业吸引中国的数十亿美元投资。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斯瓦兰•辛格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莫迪的强势领导风格以及人民党在国会中的巨大优势使得印度新政府与北京看上去有某种相似之处。而这一点也许会让印中政府更为彼此欣赏,进而发展出注重商贸的双边关系。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赵瑞琦最近承担了一项研究印度媒体的国家级项目,他告诉凤凰大参考,“由于印度各邦之间的巨大差异,莫迪在古吉拉特邦的成功并不可能自动复制到全国,因此,莫迪要想实现竞选的诺言带领印度实现‘大象腾飞’,必须寻求外力、寻求与外部大国的经贸合作。就政治意愿而言,领导风格说一不二、以实干闻名的莫迪,决不会在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漠视中国机遇,因为,印度人民选他上台不是为了守成而是进取,是要让印度像中国一样繁荣。”
习近平访印将形成中印合作新高潮.
近年来中印贸易空间不断扩展。中国现已成为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同时也是印度第三大出口市场,然而与中美贸易规模相比,中印贸易仍然较小。2013年中印贸易额为655亿美元,只有中美贸易额的1/6,中韩贸易额的1/3。印中之间的贸易失衡问题近年来也愈加凸显。据印度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的对华贸易赤字已从2001-2002年的10亿美元猛增至如今的400亿美元以上。
对于莫迪这位中国经济模式的拥趸来说,在视中国为印度经济发展的“金主”的同时,他必须找出贸易失衡的解决之道。据《印度快报》9日报道,为扩大双边贸易,印度方面希望能与中国达成更多合作项目,特别是印度软件出口及相关人才输出。另外在印度铁路电气化领域,也希望能从中国得到更多技术支持。
赵瑞琦认为,要解决中印间贸易失衡这种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就印度而言,其一,喜欢拿中国说事的印度英文媒体不能总是炒作两国间的矛盾、摩擦与差距;其二,印方要能够提供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就中国而言,其一,中国要为印度产品拓展中国市场提供更大便利;其二,发挥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人才、资金、经验等优势,增加中国企业在印投资。当然,更大投资的前提是印度要提供适应外资的法律和社会空间。”
外界普遍认为,此次习近平与莫迪会面将形成中印伙伴合作的新高潮。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刊文称,“习近平是国际风云中的强势领导人物,他每到一个国家都会踩出很深的脚印。现在是他和性格与风度相似的印度总理莫迪良性互动,习近平与莫迪两个增进中印关系的能动力和谐交织,一定会形成中印伙伴合作的新高潮。”
莫迪不会轻易再拿边界说事
由于莫迪有4次访华经历以及对中国经济模式的推崇,他被外界视为“知华派”。然而,“知华派”不一定是“亲华派”。一直以“政治强人”形象示人的莫迪,在涉华话题上经常语出惊人。2013年莫迪曾多次指责印度政府对华妥协,向中国割让土地。2013年4月,他指责中国军队进入印度占据的领土,引发双方长达三周的“帐篷对峙”,直至最后双方军队撤出才使僵局稍有缓和。
2014年年初,莫迪在“阿鲁纳恰尔邦”(即中国藏南地区)造势时宣称,任何超级大国都别想将这一地区从印度手里夺去,“阿鲁纳恰尔邦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将永远如此。没有力量能抢走它远离我们”。在竞选期间,莫迪在其个人竞选的官方网站上评价说:“世界已经改变,一个扩张的心态不会被接受,中国也必须摒弃这种心态。”
在赵瑞琦看来,印度选民之所以选择莫迪的首要原因是为了改善国内经济,为了避免下次大选时的“选举惩罚”,只要中印边界是稳定的,莫迪不会轻易再拿边界说事。但由于“观众成本”的存在,莫迪也不会在中印边界纠纷中明显让步。
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斯瓦兰•辛格也认为,印度在领土争端方面的立场和政策从未有过根本性的改变,多年以来只是在解决纷争的方法上有所变化。新德里近年来日益趋向通过渐进务实的态度处理印中边界矛盾。印度的新政府很可能会着眼社会发展,而在这方面,中国则是主要的合作伙伴。莫迪已经多次到访中国,他对中国的领导层比较熟悉。这会给伙伴关系起到润滑的作用,也会给一些反复出现的敏感话题降温。
比起制衡中国,莫迪更想学习中国
这个9月,对于莫迪来说格外忙碌。在月初结束访日之后,莫迪于9月17日迎来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到访,并将于9月底造访白宫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晤。正如有印度媒体分析所言,莫迪的“外交大棋局才刚刚开始”。
在访日期间,莫迪表示要把印日关系推升至“新水平”。外界普遍认为,莫迪此举旨在加强地区联盟,以应对中国不断增强的实力。在日本,莫迪在一个工商界午餐会上激情放言:“我们看到,那些信奉18世纪‘扩张主义’的,正在侵犯他国,进入他国海域。”
尽管他没有点名所指,但印度媒体立即以“莫迪给中国一记猛击”为题对此进行突出报道。不过,据印度报业托拉斯网站报道,印度方面表示,总理莫迪最近在日本发表的有关“扩张主义”的言论并非暗指中国。印度外长斯瓦拉杰说:“他绝非指任何一个具体国家。这是媒体的猜测。他谈论的是18世纪的扩张主义。”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普拉萨德表示,莫迪是一位聪明的政治家。他意识到了中国希望与印度加强经贸联系,从而让这个可能阻扰中国在亚洲扩大影响力的强大邻国保持中立。而日本则希望通过加强与印度的关系来遏制中国崛起。普拉萨德称,印度可以从两边都得利,但必须使用一些巧妙的平衡手段,它的身上有中日想要的东西。“除非地区紧张局势升级,才可能迫使印度在中国和日本间做出选择。”
美国《华尔街日报》9日称,莫迪此前刚刚访问日本并引发“日印联合制衡中国”的设想,“这个想法很诱人,但太过单纯”,“比起制衡中国,莫迪更想学习中国,他向印度人民承诺的,正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
在今年8月15日印度“独立日”全国演说中,上任不满3个月的印度总理莫迪揭示了多项发展计划,敦促人民致力开创全新印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向全球投资人喊话说,“来,到印度制造”,期盼打造印度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据《印度斯坦时报》报道,预计莫迪本月25日将宣布“印度制造”一连串吸引外资的重大政策,以打造印度成为全球制造王国。观察人士认为,莫迪欲把其在古吉拉特邦积累的经验推广到印度全国。莫迪要把印度打造成世界工厂,学习中国的意味明显。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傅小强告诉凤凰大参考,莫迪的目的就是要创造最有利于印度发展的周边环境,“目前印度处在一个相对有利的战略环境,各国都希望和印度发展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而印度只要在总体上保持一种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战略基调,不倒向任何一方,与中日美俄欧都保持平衡发展。这有利于印度成为多极化发展的重要一方。”
印度不愿成为包围中国的工具
在日本抓紧与印度巩固关系的同时,美国也在积极与莫迪政府接触。在莫迪宣誓就职总理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就给莫迪发贺电、通电话并发出访问美国的邀请。莫迪也已接受邀请,将于9月底访问华盛顿。在莫迪就职后,包括美国国务卿克里、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在内的美国政府官员频频造访新德里。
海外观察人士认为,印度从来没有参与过任何遏制中国的努力,也不会成为所谓“包围圈”中的一环。德国海德堡大学退休教授、南亚问题专家罗特蒙德教授认为,虽然在美国存在一些设想,即扶植印度,使其成为与中国抗衡的力量。但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并不会心甘情愿地被当作工具利用。“印度有自己独立的外交政策,能够与美国发展良好的关系当然令新德里欣慰,但是新德里同样希望与中国保持合作。所以,印度会继续在美中之间左右逢源,权衡关系。”
赵瑞琦表示,印度历来都有大国思维,立志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因此,印度不可能像日本那样,与美国和日本建立紧密的同盟对抗某个国家,也不愿意美国过于干涉亚洲事务,因此,只要中印能就领土安排达成一个双方都不会触碰的底线,中印关系会在坚实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在国际社会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合作。“这个程度能有多高,要看政治家们的智慧和取舍。”
傅小强认为,莫迪会和中国务实合作,可能会在某些方面显示出制衡中国的意味,但在整体战略上莫迪不会倒向任何一个阵营。“莫迪想要实现印度的大国抱负,让印度崛起,他不愿印度做任何一个大国的同盟或小伙伴”。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念,对中国经济模式熟稔的莫迪能否同样拿捏好印度对华关系的分寸,全球都在拭目以待。
凤凰大参考专题文章为本栏目特约,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姓名,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