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俊生 2018-05-25


从减税和普惠金融两个不同的部位切入,前者可以切实地减轻小微企业的税负,使它们能够轻装上阵,后者则通过普惠金融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让小微企业能够更便捷、更畅通地得到金融支持。



文丨周俊生


近段时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密集性出台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从3月28日确定深化增值税改革的措施,减轻市场主体税负;到4月4日决定进一步减少涉企收费,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到此次4月25日再推出7项减税措施,特别是支持创业创新和小微企业发展。部署对银行普惠金融服务实施监管考核,确保今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


小微企业在繁荣经济、吸纳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两项决定从减税和普惠金融两个不同的部位切入,前者可以切实地减轻小微企业的税负,使它们能够轻装上阵,后者则通过普惠金融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让小微企业能够更便捷、更畅通地得到金融支持。


国务院的这次常务会议所作的这两方面的决定,是在中央精准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后作出的重要决策。目前,一季度各项经济指标已经公布,其中亮点不少,显示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几年来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不过也存在部分隐忧,特别是相比于去年全年GDP6.9%的增速,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速降低到了6.8%,虽然降幅微小,但表明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存在。


在国际上,特朗普上台后倡导“美国优先”的政策,将贸易摩擦的战火指向了中国,虽然目前中美两国还在斡旋之中,但这已经给中国的外贸带来了严重的不确定性。因此,4月23日政治局会议强调指出,完成今年全年目标任务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自然,这种艰苦努力不单单是对企业的要求,也是对政府的要求,需要政府给企业创造宽松的市场空间和合适的运行基础。减负和输血,更是小微企业迫切性需求所在。


从此次会议作出的决定来看,减负主要是针对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体量弱小,盈利微薄,而各种税费负担却十分沉重。几年来,国务院已经有多次会议对小微企业减税让利,这一次再度向小微企业减税,显示出政府帮扶小微企业的决心。



这次减税是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作出国税地税合并的重要决定后首次减税,原来小微企业的税收主要归于地方,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财政收入,减税的动力就不是很大,在两种税合并后,向小微企业减税的空间就腾了出来,由此也可见改革对于促进小微企业的积极作用。


为了完成这次减税,国务院确定了7个方面,其中既有提高原有免征额的起点,使一大批企业能够进入完全免税之列;又有将原来只在少数几个试验区、工业园区执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向全国,显示出将试点成功的经验普及化的趋势;还有对一些本来就不是很大的科目的减税,表明了此次减税政策的细致入微。通过这种多管齐下的措施的落实,预计全年将再为企业减轻税负600多亿元,有更多的小微企业能够切实地享受到减税带来的实惠。


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的另一项决策,即部署对银行普惠金融服务实施的监管考核,同样是一项主要针对小微企业的决定。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的经营特点,对银行输血的依赖性更大,前两年曾经提倡地方上的中小银行要更多地服务于小微企业,并且为此让地方银行享受到比国有大银行更低的准备金政策。不过,由于地方银行自身力量薄弱,它们通常会以比国有大银行更高的存款利息来吸引储蓄,导致其贷款利息也只能相应提高,小微企业如果只能向地方银行寻求金融支持,其融资成本就会高出很多,这同样是一笔让它们喘不过气来的沉重负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央行在几年前已经开始推行普惠金融,并要求各大银行建立起普惠金融机构,其目的就是希望国有大银行能够更多地关注到小微企业,帮助它们减轻融资成本,各大银行对此也有所响应,截至去年末新发放普惠金融贷款已达3.4万多亿元。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国有大银行已经养成了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接的传统,其信贷投放的目标倾向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之下,向小微企业放贷,一是由于小微贷款额度比较小而笔数多,人力成本较高,二是小微企业的经营能力比较低,贷款的坏账风险高于大中型企业。央行刚刚进行了两年来第一次全面降准,如果这种心态不改变,由降准释放出来的资金就进不了真正急需的小微企业,反而会再度出现流向房地产市场的倾向。


基于这种可能性,国务院提出要部署对普惠金融实施监管考核,为普惠金融建立起了监督机制。会议明确,要确保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有了这两个“不低于”的硬指标,国务院提出的力争到三季度末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有明显降低的目标就能够保证实现。


一手抓减负,一手抓“输血”。国务院通过减税和普惠金融监管考核这两方面工作的齐头并进,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微企业强身健体,抗击住各种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通过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行,从而为我国经济筑起稳定前行的基础。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缚住行政乱作为之手,根绝“宰你没商量”

政府公报不能沦为“无公可报”

更多精彩内容

|海南|霍金|李敖|Facebook|
|保护产权|两会评论|政商沟通|
|改革不惑系列评论之一、之二、之三|
|北京中年|天价机票|城市人才引进|
|保姆纵火案|白人至上|
|城管抽梯|獐子岛|航空纠纷|

|春节社论|新年献词


责任编辑:柯锦雄

版式编辑:冯晓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