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反思顾雏军案,营造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丨凤凰网评论

熊文 風聲評論 2018-07-20


纵观改革开放史,中央也多次提出要健全和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改革不怕错误,有错就改,善莫大焉,改革就怕将错就错,保住了面子,丢失了人心。


文丨熊文


顾雏军等原审被告人虚报注册资本、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挪用资金再审一案,6月13日上午在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开庭审理。


这是继张文中案之后,又一起引发强烈关注的产权纠纷案件。此前最高人民法院对原审被告人张文中诈骗、单位行贿、挪用资金再审一案进行公开宣判,撤销原审判决,改判张文中无罪。因此外界对于顾雏军案改判颇持积极乐观态度。



在如今的家电市场,格力和美的是一时瑜亮,然而在此之前,顾雏军被称“家电枭雄”,一手打造格林柯尔系,巅峰时手握科龙电器等5家上市公司,拥有科龙、容声、美菱、吉诺尔等冰箱品牌,风头不亚于格力的董明珠,财富不弱于美的的何享健。2004年,“郎顾之争”爆发,郎咸平从此一战成名,而顾雏军则锒铛入狱。2008年1月,顾雏军被判10年有期徒刑(被判12年,实际执行10年)。但顾雏军自始至终未曾认罪,2012年9月,顾雏军刑满释放后,提出申诉。


很多人也许不太清楚,在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不少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被私有化,重新投入到市场竞争当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那时候,公有资本逐渐集中于重大基础生产领域,而其他领域则逐渐让位于兴起不久的私有资本。那时候国企改革流行所谓的MBO,即管理层收购,就是原来的国有企业的管理层通过资本运作,将国有企业资产收购,完成私有化。


在MBO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比如故意降低资产价格,比如故意制造亏损。郎咸平攻击顾雏军的一点也是所谓的“国有资产流失”。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国有企业即便不是被贱卖,也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消耗掉。


改革开放四十年当中,中国经历过几次大的争论,马立诚将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次是1978年前后,争论的中心问题是要“两个凡是”还是要改革开放?第二次大争论是1992年前后,中心问题是要计划经济还是要市场经济?第三次大争论是1997年前后,中心问题是私营经济是“活水”还是“祸水”?第四次大争论是从2004年开始到2007年,中心问题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不是搞错了?


“郎顾之争”恰恰就发生在第四次大争论期间,顾雏军也就成为了第四次大争论中最知名的企业家了。现在说顾雏军案是个冤案还为时过早,但是依据以往的经验,顾雏军案被改判的几率很大。


无论是张文中案还是顾雏军案,其对社会的意义都超越了案件本身。此前,人们或许无法理解,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为何私有化之后效益大幅度提升,现在大家或许都能认可,一个企业的发展,除了那些生产要素之外,还需要企业家精神和产权意识。企业家精神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而产权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


2012年以来,中央多次出台文件,激发企业家精神和保护产权。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坚持有错必纠,抓紧甄别纠正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申诉案件,对确属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的错案冤案,要依法予以纠正并赔偿当事人的损失”。


2017年9月25日,中央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是中央首次以专门文件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2017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决定依法再审顾雏军等三起重大涉产权案件,充分体现了中央充分保护产权的决心。


因此,张文中案这样的错误能够被纠正,无疑是对企业家精神和产权的尊重。纵观改革开放史,中央也多次提出要健全和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改革不怕错误,有错就改,善莫大焉,改革就怕将错就错,保住了面子,丢失了人心。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更多精彩内容

|奖罚机制|普惠金融|政府公报|马克思|
|海南|霍金|李敖|Facebook|

|保护产权|两会评论|政商沟通|


责任编辑:柯锦雄

版式编辑:汪    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