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政能亮丨从管理到服务,方能真正为基层减负

李靖 風聲評論 2019-08-27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各级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对基层的正确指导也是一种服务。

文丨 李靖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

看到消息,笔者向几个基层干部询问了一下近况。他们纷纷表示,现在基层负担重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其中一人开玩笑说:“你写的评论文章也没发挥作用啊,现在材料还是堆成山。”

迎检工作最让基层干部头疼。一个基层干部告诉笔者他所在的乡镇发生的真实故事。该乡镇迎接市级扫黑除恶督导检查时,督导组简单听取工作汇报后,亮出了督导检查的考核标准:两张A3纸材料清单,正反面密密麻麻罗列了近百项内容——党委会记录、部署讲话稿、村级“三会一课”记录、工作方案、会议照片、工作台账、周报表、入户走访照片、宣传条幅、举报箱照片,可谓样样俱全。检查时也事无巨细,错别字词、病句、日期错误统统被列为需整改的内容。

近三个小时的督导检查时间,用于核对材料的就达到两个半小时。督导组给的整体评价就是工作细致,材料齐全,提出的整改措施还是继续补充完善材料。

而检查标准的不确定性,更是令基层干部感到疑惑迷茫。各项工作在年初都没有制定工作细则和完成标准,直到检查通知发出时才附带了检查标准。很多检查的内容都是基层干部没有想到的,只能贪黑起早补材料,甚至为了验收得到好成绩,将本来真正工作的痕迹剔除,造假弄出符合上级验收标准的材料。比如脱贫工作年底检查前,突然要求乡镇领导要有遍访贫困户的影像资料,为了迎检,乡镇领导只能带着夏天的衣服去贫困户家里补照!

被检查的干部苦不堪言,来检查的干部也是身心俱疲。按一个乡镇检查时间3小时算,再加上交通时间,一天能检查三个乡镇就很不容易了。检查往往时间要求紧,督察干部也只能起早贪晚才能完成任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地区在组织督察检查工作时,都是组织多个督导组同时开展工作,因为人手不足,很多督导干部都是临时抽调的,业务不通,临时培训一下就派出检查,标准掌握的不精准不统一,只能边检查边学习,基层干部怨言也很大。

难怪中办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说道:“现在到了必须打一场力戒形式主义攻坚战的时候了!”

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作风本来就是反“四风”的重要内容。去年10月,中办印发《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份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强调2019年要解决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李克强总理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各级政府要坚决反对和整治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干部从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中解脱出来。

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各级政府间责任不清、关系不均衡。上级政府作为管理者,可以任意向下级政府分派任务、制定完成标准,而下级政府基本没有话语权,哪怕在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也只能迎合上级的要求完成任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防治就只能依赖各级领导干部个人的政治觉悟和领导作风。

例如,某市领导在危房改造工作中,要求辖区内消灭土房,而基层干部工作中发现,有的农户虽然住土房,但是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差,只是由于居住习惯等原因没有对房屋进行改建。按上级领导消灭土房的指示,这些农户都必须纳入贫困户,由扶贫基金出资改建砖瓦房,引发了其他群众不满,增加了本不应该发生的矛盾。

要彻底消灭这一顽疾,就要从制度上、法律上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理顺上下级政府间的关系,彻底消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真正做到“永不加负”。

这就需要坚持依法行政,各级政府应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重大决策出台前向人大报告、在政协民主协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各级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对基层的正确指导也是一种服务。为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各级政府应加强调研,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而不是层层派任务、层层抓落实,搞“月汇报、季总结、年考核”。


更多精彩内容

剩男危机时间焦虑改革逻辑
|拘留式表扬|权健式怪胎|限行式治污|
|济南式扩张|千亿矿权案|个税抵扣项|
陈羽凡吸毒|罗振宇鸡汤|俞敏洪演讲|
……


责任编辑:柯锦雄

版式编辑:李淑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