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声丨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没刷屏:知识经济的冬天来了?

张丰 风声OPINION
2024-08-31


  凤凰网原创  跨年演讲给人一种越来越虚假的感觉。这不是他们的错误,而是“观赏”的氛围发生了改变。

作者丨张丰

2021年最后一晚的最后三个小时,在我七百多人的朋友圈里,只有一个人转发了罗振宇跨年演讲的直播链接,而转发吴晓波的则一个都没有。这多少有点诡异,也说明人们面对2022年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原定在成都大魔方进行,但在最后一周,官方考虑到防疫形势的严峻,取消了观众入场。最终,罗振宇是在空荡荡的现场独自演出(服务团队人数超过100人),有一个音乐伴奏,在“觉得好”的时候弹出乐曲(倒是经常响起)

据说“全网观看人数”超过1500万人,但似乎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直到元旦中午的12点,还没有看到有人转发“金句”出来。

内容彻底鸡汤化

今年的演讲,有53个故事组成,其中包括好几个为赞助商创作的故事。罗振宇希望用故事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在故事中“提炼”出道理,或者“还能这么办”的惊喜感。在每一个故事中,也都包括精心挑选的名人名言出来,既包括他的偶像德鲁克,也包括“兔主席”这样的网络红人,还有和他合作的经济学家何帆。

这些故事有不少感人的,但都已经在过去一年形成了传播,比如那位自己为儿子开发药品的父亲。总的看来,这些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都太鸡汤化了。

从“兔主席”,借来“朴素的道德直觉”这个概念,讲述一个农村老太太是如何看待两个儿子的。一个发财,一个普通,那么必然让发财的老大去帮助普通人弟弟。这就是所谓“朴素的道德直觉”,换句话说就是“人之常情”。罗振宇更进一步,引申出对“共同富裕”的赞颂,“共同富裕不是杀富济贫,而是先富帮助后富”——这看起来像地方媒体评论员的作品,不但鸡汤,而且有点油腻了,因为已经被重复了太多次。

他还引用一个“腾挪”的概念,既赞颂成都市的快速发展(最起码给他支持了场地),也启发人们换一个思维看待“老年化”,“俞敏洪60岁了转型做电商直播,前段时间见到他,他当即做了10个俯卧撑”。俞敏洪仍然是活力的,但用他的例子来劝解大家不用为老年社会的到来担忧,这不是“鸡汤”是什么呢?

“知识经济”的衰败

去年的跨年演讲,罗振宇的团队花了很长时间来搜集“金句”,今年则是搜集故事,提炼道理,加强每个故事的起承转合。

不管罗振宇还是吴晓波,跨年演讲都给人一种越来越虚假的感觉。这不是他们的错误,而是“观赏”的氛围发生了改变。前些年,“知识经济”大行其道,讲一个好故事,就能找来投资,因此也在社会上创造出对“成功学”的巨大需求。他们包装的“知识服务”比传统经济学更聪明一些,用有震撼感的“金句”来给人一种“揭示未来”的感觉。

去年的最大变化,是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日子开始变得艰难,经常处在舆论的炮火之下。过去,在“知识经济”下能做的最大的梦,可能就是能拿到来自阿里系的投资;现在,则是梦醒时分。前两年流行的概念,不管是“共享经济”还是“区块链”,现在都面目可疑,不仅是前景暗淡,也给人缺乏“道德”的感觉。

更直白地说,过去几年给人幻想的“知识付费”,现在开始破产了。看书就只能老老实实看书,而不是听“干货”和抽离出来的“要点”,早期的付费用户已经开始感到疲倦,因为他们在坐地铁或者家务的时候,听了很多书,但并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

这种大环境的变化,让“跨年演讲”本身显得尴尬起来。作为一种演出,跨年演讲存在的逻辑是,这是一个变革(越来越好)的时代,充满了机会,而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也就是听跨年演讲的人)。现在,全世界看起来都让人闹心,很少有人再真的认为2022年会比2021年好,连财政部在会议中都号召“过紧日子”。

你很难再对未来作出承诺,更难把这种承诺作为商品卖出。这两年传播最广的段子,可能是“2021很坏,却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不是跨年演讲没搞好,是人们不太愿意跨年了——能留在过去更好。

“购买共同体”

在过往的跨年演讲中,卖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票务收入或许不是最重要的,有些票是赠送给合作方,再以抽奖等形式散布出去。有人买票,有人通过关系找到票,但结果都是一样的:在有票和无票的人中,创造出一种区隔。

这个区隔,就是“知识付费”的逻辑基础。你花几百块钱,就能比别人更洞悉未来。这未必是一个物理现实,而是一个“心理感受”。那些靠读“干货”和“金句”来满足自己求知欲的人,获得的是同一种感受。你未必真的在学习,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过程一定是艰苦的,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

但是,你获得了“我在学习”这个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你购买的商品。你会因此有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比那些没来现场的学到更多。对跨年演讲来说,“在现场”是至关重要的。现场,不但有从众的掌声给人的鼓舞,还有“拥抱你旁边的陌生人”这样的即兴艺术,据说还有人因为一起听罗胖的跨年演讲而步入婚姻殿堂的,这可能只是“传说”,却有效参与了塑造“跨年演讲”的神话。

防疫要求空场演出,让这种“购买共同体”不复存在。不管是在手机上看直播,还是第二天看“文字实录”,你都会感到味同嚼蜡。这样的“跨年”,远不如你和朋友一起去大街上或者酒吧?

张丰,专栏作家。曾创公号“中产生活观察”,现有公号“城市的地得”。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风声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本文作者立场。转载事宜或加入读者群、转载群请联系风声君微信:jfscs125

添加风声君微信,发送[读者群]

推荐阅读


作者丨张   丰

编辑丨萧   轶

运营丨北   鸢

主编丨萧   轶

▽ 打开阅读原文,一起“就做不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声OPINIO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