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原创 江歌案极特别之处,在于史无前例地刺激到公众的情感,舆论双方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相和正义,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网络审判”中。
江哥母亲江秋莲诉刘暖曦(曾用名刘鑫)生命权纠纷案一审宣判。法院不但认定刘鑫将江歌阻挡在自己居所门外被杀害,该行为具有明显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酌情支持49600元);也认定刘鑫“事发后发表刺激性言论,进一步伤害了江秋莲的情感,依法应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200000元)。这一裁决,对终止五年来围绕此事的“网络战”有着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后一个裁决,既认定了刘鑫“刺激性言论”的事实,也判定了精神赔偿金额,把“责任认定”延伸到了言论领域。 江歌母亲江秋莲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了三层意思:不认可刘鑫的道歉;把赔偿捐给社会,支持失学儿童;继续起诉那些“网络暴力”的人。有一部分针对的网络暴力,就是怀疑她在“利用女儿的死诈捐”,选择将赔偿款捐出,是对这些人的有力回应。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看到刘鑫方面宣布上诉,她承担了自己应该承担的。法院不但认定了她在案件过程中的责任,也对她事后推脱的行为进行了裁决。 舆论普遍对这一判决持肯定态度。在网络上,支持江歌母亲的人感到“大快人心”,最能代表他们心情的标题,大概是“江歌案宣判,将刘鑫彻底钉在耻辱柱上”——这是网友进一步的“道德宣判”。 刘鑫的过错是明显的,但她这五年也并不轻松。在法院判决之前,她就付出了代价。根据凤凰网“风洞”栏目的深度报道,那些反对她的人,组建了规模庞大的网络小组,还细分为多个战斗小组,分别承担情报、骂战等功能。 无论如何,江歌母亲都是无辜的、正义的,她承受的网络暴力更匪夷所思。她之前已经起诉过一些网友,获得了胜诉,还将继续起诉那些参与网暴的人——这些都应该支持。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刘鑫同样承担了难以估量的网络暴力和舆论攻击。在法院判决之前的五年,相当多的中国人已经卷入此案,在网络上做出自己的“判决”。他们不但“宣判”某人有罪,也进行“强制执行”,参与到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追究中。很多行为都已经越过了“言论边界”。甚至在法院直播的网页上,都有网友辱骂法官。他们想要的,只是法官的判决完全契合自己心意。这正是江歌案极特别之处,它似乎史无前例地刺激到公众的情感,以至于上百万人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相和正义(和他们观点相反的人也这么认为),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网络审判”中。网友的聚集和抱团,有着清晰的组织模式,让人想起“饭圈”。或许,这个比喻不恰当;但是,“网络审判员”的行为确实很像那些粉丝,他们围绕在江秋莲和刘鑫的“身边”,有组织地攻伐、捍卫,甚至有人募集“战斗资金”。不管是江秋莲还是刘鑫,在五年里都受到极大的冲击,她们也身不由己,并且被这种网络战争所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事件本身的真相越来越模糊(相比之下法院判决书中所列的事实,看起来是多么清晰和简单),部分网友甚至投入到“创造和发明真相”的过程中。这个案子,承受了太多人日常生活经验的投射,他们发挥“聪明才智”进行推理,甚至“破案”;也凝聚了太多人的仇恨(恨渣男和闺蜜)。最终,或多或少地,“网络战”的双方都脱离事实和法律的轨道,越走越远。 此次法院判决,将终结在事实层面的争论;但是,这种网络混战所造成的影响,仍然值得人们思考和警惕。它对当事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江秋莲深受其害,她还可以选择维权;同样受到网络攻击的刘鑫,甚至在道德舆论中,大体上已失去了为自己辩驳的资格。这是中文互联网“网络暴力”集大成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多次的公共事件中,我们都能看到网络暴力的影子。很多案件,在法院判决之前,就有了网络判决和“民意判决”。集团作战的网友,足以毁掉一个明星,让一部电影和商品下架,或者让一个普通人无法正常生活。 以本案为例,双方都不上诉的情况下,就可认定法院判决是最终裁决。但是,在尘埃落定之后,江秋莲乃至刘鑫,是否双方都能够获得一个公民正常生活的权利呢?围绕它的网络暴力和互联网道德审判之剑,是否会从昔日的舆论漩涡中及时地撤去?那些洋洋得意宣布“这一次我赞成网络暴力”的人,是否会有一丝的反悔和自省?作者|张丰,专栏作家。曾创公号“中产生活观察”,现有公号“城市的地得”。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风声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本文作者立场。转载事宜请联系风声君微信:jfscs125
编辑丨萧 轶
运营丨格 式
主编丨萧 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