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5十大评论之十丨萧锐:庆安枪案,被维稳压倒的真相

2015-12-21 凤凰网评论部 凤凰评论家
回望2015,凤凰网阿里巴巴一起携手,共同关注影响中国的好评论,推出“2015年度影响中国十大评论”评选活动,并将于2016年1月10日举办“有声之年——2015年度影响中国十大评论”颁奖盛典。本次评选12月初启动,收到来自媒体和作者的推荐稿件近两百篇,目前评选的结果已经出炉,凤凰评论将从今日起,通过微信公号“凤凰评论家”(ID:ifengopinion )、微博“@凤凰网评论”,每天推送一篇获奖稿件,此为十大评论之十: 庆安枪案,被维稳压倒的真相作者:萧锐 5月7日 “有难度”微信公号 颁奖词 一声非正常响起的枪声,击中的不仅仅是一个上访者,也击中了这个时代最脆弱的神经。“庆安车站枪案,像极了一个残忍却真实的时代隐喻,在这个时代的车站,谁能挤上列车,谁又被拦在了车外,还有谁被击毙在候车室?”评论之锐,在纠缠于每一个细节,不放过每一个线索,还原一个多因多果的真相。


一个曾经多次上访的公民,其出行会被监控,名字会被列入稳控名单,甚至买了票都无法上火车,人身可以随意被控制。一个公民在火车站被击毙,事件调查还未有结果,维稳的思路却依然在与真相抢时间,花钱封口,息事宁人。


黑龙江绥化的庆安火车站,2015年5月2日之前,再普通不过。随着5月2日中午的一声枪响,庆安车站与农民徐纯合为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谈论。按照官方说法,“一名男子火车站抛摔幼童抢夺枪支被铁路民警开枪击毙”,但经过几天的发酵、查证与信息披露,人们发现庆安车站的突发枪案并不简单。


目前可知的信息中,农民徐纯合与亲属在庆安车站准备前往大连金州,“车站安检人员认出了这对多次上访的母子,因担心其上访而不让他们上车”,这就是当地有关部门表述中“与他人发生纠纷”的起源。买票乘车,因所谓重点稳控人员的身份(黑名单?)而被无故拒绝登车,纠纷发生导致执勤警员介入,并一度制服徐纯合。随后的事件升级,究竟出于何种原因,现场又是怎样的状况,在一方毙命、另一方很快得到当地政府表彰、慰问的情况下,变得越来越真相难明。


官方视频至今没有公布,而据此前南都报道,是有现场视频存在的,因为“事发后,死者家属查看了全部监控视频”。但从辗转流传到网络、且被多次删除的一小段现场目击者拍摄的冲突视频可以看到:在农民徐纯合被击毙之前的几分钟里,双方的“缠斗”准确地说是执勤警员用橡胶警棍击打徐纯合,而一开始被打徐只是躲闪、没有还击,甚至用手臂捶打旁边的售票机。目前看到的视频只是这一小段,随后的现场情况如何,尚无视频流出,而掌握着现场全部视频的当地警方,并未向社会公布视频,而是选择由看过视频的警队官员向媒体讲述现场状况,这样的公共事件处理策略,非常耐人寻味。


事发现场视频,官方秘而不宣,与此同时,只剩下对现场状况的人为单方面表述,在这套官方讲述中,以前曾多次上访的农民徐纯合,在这次并不清楚是不是又要去上访的旅程被阻拦之后,与检票员发生纠纷,阻拦其他旅客进站,一度被执勤警员制服,随后执勤警员与其“发生冲突”,“与民警厮打抢枪”、“抛摔幼童袭警”,然后是被击毙。现有视频片段里的农民徐纯合,个头要比执勤民警小得多,其对警员的威胁、伤害是否到了必须一枪击毙的地步,难道不值得多问几个为什么吗?


5月2日中午的庆安车站到底发生了什么,在现场视频秘而不宣的情况下,农民徐纯合的最后时间,已经不仅是死者家属需要一个明白无误的说法,其他社会成员同样也需要一个对个案真相的彻底调查。警察执法在什么情况下该采取怎样的强制措施,枪支在怎样的紧急时刻可以使用,开枪的法定程序,以及一枪毙命的必要性、合理性在哪里?按照新华社的说法,哈尔滨市检察机关正在对事件进行调查,但在调查结果没有出台之前,具有明显倾向的官方说法已经大量流传,涉事警员甚至已经得到当地政府领导的慰问与表彰。“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负伤情况下坚持与歹徒搏斗”,这是一起检察机关正在调查中的突发枪案所应当有的描述吗?


更加令人不解的是,事件调查尚在进行,维稳逻辑却已经激活,赶上并超过了司法调查。家属收到铁路公安以“救助”名义发来的一笔钱,随后死者遗体被火化。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当地政府与死者家属达成了协议,“不再继续追究”。老人被送往养老院,孩子送到福利院,患精神病的妻子被送去精神病院,这些据说是农民徐纯合多年上访主要诉求的目标,在其本人被击毙后得到了“实现”,但这个实现,让人心酸,感到残忍,而且莫名地忧伤。


即便到现在,这都是一桩真相尚不明朗的枪案,对涉事警员使用枪械程序合法性的调查应当而且必须进行,尤其需要公开的还有庆安车站事发时的全部视频资料,尽最大可能还原事件原委,而不是人为制造障碍去遮掩。枪支的使用,事关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安全感,越是真相不明,这份安全感就越飘忽,毫无确定性。


在警权与枪案的公共忧虑中,还有地方维稳思维的恶性、惯性伸展,一个曾经多次上访的公民,其出行会被监控,名字会被列入稳控名单,甚至买了票都无法登车,人身可以随意被控制。一个农民在火车站被击毙,事件调查还未有结果,维稳的思路却依然在与真相抢时间,花钱封口,所谓妥善安置,息事宁人,却丝毫不顾及相关维稳举措对还原事件真相的副作用,甚至不惜让地方政府的形象、公信力遭遇质疑。事件早日了结,哪怕没有真相,或者,本来就没有人希望个案真相浮出水面。


在很多上访者眼中,上访其实代表着某种希望与不放弃,他们依然相信有一个青天大老爷,可以看到、听到自己的诉求。但最后,农民徐纯合终究还是成了负伤警员坚持与之搏斗的“歹徒”,从一个进入当地政府稳控名单的上访户、麻烦制造者,终于变成了一具不会说话的尸体,好安静。


庆安车站枪案,像极了一个残忍却真实的时代隐喻,它事关我们每个人活着的人,在对错、真假、是非以及善恶上的取舍与态度。在这个时代的车站,谁能挤上列车,谁又被拦在了车外,还有谁被击毙在候车室?


作者简介
萧锐,知名时事评论员2010年7月法学硕士毕业,进入媒体工作,担任时事评论员。曾有文章入选《2006中国杂文精选》、《2007中国时评年选》、《新评论—新京报名家评论精选(第三辑)》等时评年选。其文字散见于凤凰网、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东方早报、长江日报、潇湘晨报、南方人物周刊、新世纪周刊等媒体。

作者感言

萧锐:已经记不清第一次在微博上看到庆安枪案的微博是在哪个账号,更说不准那个账号现在还是否健在。两天前,微博@死磕学派 发了一张动态图,是徐纯合夺棍的那个瞬间,问大家“你们忘了那个夺棍歹徒了吗”,这个并不熟悉的账号,我是在庆安枪案后期才关注到的,那段时间这个账号发布了很多篇对官方剪辑视频的逐帧分析,影响很大。


一桩公共事件的公众解读,以往更多在官方、在传媒,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与发现,这评说、解读乃至下结论的主体,无法再被垄断。每个参与讨论、甚至决定事件走向的主体,我们甚至无法获知他的真实身份,当然也可能,他本身就是位专业人士。这是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新技术的伟力,众声喧哗,好过道路以目。


一篇评论能有多大份量,不大,真的不大,它可能只是在某个特殊的时间点,表达出些许该表达的焦虑、愤怒和追问,或者哪怕只是记录。“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农民徐纯合是卑微的,无论是像蝼蚁一般活着,还是惊天动地的身后事,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这个名字还依稀被记得,就像人们还记得浙江乐清的村长钱云会,记得湖北巴东的邓玉娇,记得并能准确读出“呼格吉勒图”这样拗口的名字,记得至今都悬而未决的聂树斌……

点击查看“往届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