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摘 | 蔡司/适马/索尼 50(55)/1.4镜头横屏

2016-08-27 兰拓相机租赁 相机笔记

选相机买相机 看相机笔记就购了
答疑、购买请加微信CameraNote2


来源:兰拓相机租赁


前言/科普:标头养成记


标准镜头,顾名思义,也就是焦距为50mm左右的镜头。

注意:这个定义是错的。


标头的正确定义是,某画幅的标准镜头,其焦距应等于该画幅底片的对角线长度。135全画幅的对角线长度是43.2mm,所以其实世界上也就一支镜头相对严格的符合这个标准——那就是宾得的FA 43mm f/1.9 Limited。


不过由于习惯使然,一般40~60mm焦距的镜头都被划在了标头这个范围之内。具体到产品,43、45、50、55、58mm的都有,这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标准镜头在之前给我们的印象一直都是轻便小巧大光圈,其实原因很简单,之前是单反相机占据主流位置的时代(貌似现在也还是)。单反相机的法兰距普遍在40+mm这个级别,与标头的焦距相近。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设计镜头的时候直接把第一主点放在光圈的位置,前后各用一组镜片来做像差矫正即可。最简单的双高斯结构就是这么来的。


可能上面的一段话会让很多人觉得一头雾水,其实镜头这个东西,完全可以以小孔成像为基础向外扩展。在机身盖上扎一个针孔,就是一个最简单的镜头,其焦距就是相机的法兰距,也就是孔到底片的距离。然而受限于孔径,光圈实在太小,我想把它扩大,那么又会导致无法成像。怎么办呢?用凸透镜来强制光线聚焦就好了。


后来成熟的标头结构都是从上面的双高斯扩展开来,比如威震天下的著名结构Planar(普拉纳):



上图为基础的Planar结构,用2组正镜来收拢光路,凹凸二合镜片做像差/色散矫正。对光线的控制力比双高斯更强,使得它能做出更大的光圈,无数经典的大光圈标头都采用了类似的设计:




然而这个结构虽然容易做到大光圈,但是毕竟其第一主点所在位置是空气镜片,前后都有折射正镜,球差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胶片时代或许这并不是个大事,但是到了数码时代传感器的解析力越来越高,高画质标头设计便成了一件越来越紧迫的事。


有经验的摄影者应该都知道,同样是正镜唱主角的结构,85~135mm的Sonnar镜头其画质远好于Planar结构的标头,因为其实际焦距较长,第一主点的位置可以位于某组正镜的光心,对像差的修正能力远好于中空的Planar。


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一种方案能让标头也享受到这种设计带来的高画质呢?

刚刚我们讲的几种镜片都可以等效成凸透镜,是实际参与成像的镜片。然而凹透镜其实在镜头设计当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把它放在前组可以发散入射光,减小焦距。放在后组可以发散像场,扩大焦距,此时依然由核心部分的凸透镜组来担任成像任务,凹透镜只是个辅助:




在利用上凹透镜之后,我们就可以制作出焦距跟法兰距相差较大同时又可以保证成像画质的两类镜头了。左侧就是望远(长焦)镜头,右侧是反望远(广角)镜头。


读到这里你应该想到了——如果采用类似右边的设计,前组是负镜用来缩小焦距,后组接一个高画质的Sonnar中焦镜头,不就可以做出高画质的标头了么?


嗯是的,你想到的,大家也能想到。敢为天下先的蔡司Otus55/1.4,采用的就是这种设计,镜头上标的标识,也是代表着反望远、以往只会在超广角镜头当中出现的Distagon:




跟上面所讲到的传统标头设计不同,Otus 55 1.4前组的一对凹透镜相当引人注目——采用的正是典型的反望远结构。当然光有好结构也不行,采用大量的特殊镜片来对像差进行校正,依然是制作一枚高素质镜头所必须的工作。


当然大家肯定会说,猫头鹰酱太贵了,我等平民消费不起啊!很快,适马推出了这种结构的平民版,50/1.4 DG Art:




适马50 1.4ART的反望远结构也十分典型,前组两片镜片拼成一个凸凹透镜(本质上还是凹透镜)。


光学镜头当中采用的镜组可能不是那么规整,镜片的两个球面可能会一凸一凹,具体的识别方法如下:

在下图中

1、凹凸透镜 2、双凸透镜 3、平凸透镜 4、双凹透镜 5、平凹透镜 6、凸凹透镜 。

前三个是凸透镜,后三个是凹透镜。



后来又有一些镜头采用了前组凹透镜的设计,比如索尼的FE 55 1.8ZA和蔡司Mlivus 50/1.4:



当然还有我们今天的第三位主角——索尼FE 50/1.4ZA。



50 1.4ZA的反望远特性有点不那么典型,整体而言更倾向于长焦的Sonnar,采用的是后组减焦设计——这大概跟其适配的是无反系统,法兰距只有18mm有关。理论上来说这种设计也可以极大提升标头的画质,然而跟反望远相比,究竟谁会更胜一筹呢?


参测产品图赏


看完科普章节之后大家应该知道了本次参与测评的三款产品分别是什么——没错,它们就是


蔡司Otus 55mm f/1.4ZF.2:




适马50mm f/1.4 DG Art:




索尼FE 50mm f/1.4 ZA:




来摆在一起比比大小:




蔡司Otus 55 1.4的体积最大,其次是索尼FE 50 1.4ZA。这么一比较,适马50 1.4ART反而是个小个子了。蔡司Otus 55 1.4和索尼FE 50 1.4ZA都采用了手动光圈环,不过目的并不一样——前者是为了兼容尼康口胶片相机,后者是为视频拍摄所作的特别优化。一个面向过去,一个面向未来。




索尼50 1.4ZA官标的结构依然是Planar,老实讲,这有点腹黑……不过确实现代镜头基本都是复合结构,硬套那几个经典结构,也不是那么合适的事儿。




镀膜颜色。蔡司绿,适马红,索尼的镀膜颜色很淡。


理论画质测试

分辨率与色散


我们采用转接/直接插接的方式将三支镜头接在同一台索尼A7R2机身上,拍摄无压缩的RAW文件,在ACR里转录成无压缩TIFF并进行分辨率读数,其间所有锐化和降噪选项均设置为“Off”或“0”。


分辨率取样点在像场中的位置示意:





全开光圈应该是高素质标头实际使用当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场景了,可以看到蔡司Otus拔得头筹,最多的镜片,最复杂的设计也起到了相当的效果,全开光圈下就有Planar结构传统标头在f/2.8左右的分辨率水准。另外两支镜头的话索尼FE 50 1.4ZA画面素质相对平均,最便宜的适马50 1.4ART边缘画质有点崩。


说起来有句玩笑话,问,到底什么样的镜头好?

答:1、新出的镜头好;2、贵的镜头好。

这次明显是1不敌2啊……




2.0光圈下大家的中心分辨率跃升了一个台阶,相对跑得慢的Otus55反倒成了倒数第一。不过像场其他位置Otus55的解析力依然占据着王座。索尼FE50 1.4ZA第二,适马50ART第三,崩边角的情况有所改善。




小收两档也算是标头的一个使用方式了。蔡司Otus55 1.4依然拔得头筹,索尼第二,适马第三,成绩稳定得很。




蔡司Otus 55的中心解析力突破了3000LW/PH,适马和索尼之间的差距有所减小。f/4.0也是蔡司Otus 55 1.4和索尼FE 50 1.4ZA的最佳光圈。




适马50 1.4ART中心画质终于爆发,也突破了3000LW/PH。蔡司Otus 55 1.4反而有一点点下滑。索尼FE 50/1.4ZA依然稳如狗。f/5.6是适马50 1.4ART的最佳光圈。




此时大家的表现就基本一致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适马50 1.4ART的逆袭之势不可挡啊……





f/11和f/16不太属于标头的典型使用环境,毕竟拿这几个镜头拍风光(就算拍风光也没多少人会用这么小的光圈吧),不嫌贵,还嫌沉呐…小光圈下排位顺序发生了颠倒,适马第一蔡司第二索尼第三,感觉这次适马是不是点错了科技树……




相对于分辨率测试中优异的表现,索尼FE 50 1.4ZA在色散测试中的成绩有一点说不过去。虽然10μm的成绩在全部标头序列里算是还可以,但毕竟你的对手们都是这种不是王者就是大师的货,色散上的劣势对硬素质表现多少也是有影响。不过实际使用起来,边缘一般都是焦外,焦内色散问题的影响不会有像跑分里呈现的那么大差异。顺便特别夸奖一下Otus 55 1.4ZF.2,料没白堆,色散控制处于现在绝对的拔尖水平,在我们以往测试过的镜头当中也是最好的。至于适马,中规中矩,不过不失。


理论画质测试

暗角、畸变、通光量


这三个指标相对于分辨率/色散来说没那么“硬”,在这里放到一起来为大家作呈现。




标头的畸变控制向来都不错,这几个镜头在实际拍摄当中的畸变都属于难以察觉的水准。




索尼FE 50 1.4ZA暗角最严重,可能跟前组镜片开口口径最小有关。不过还是在这里重申,大光圈定焦镜头的暗角不全是坏事,合适的暗角反而可以辅助渲染气氛。但作为硬素质测试,我们还是希望它能越小越好——毕竟暗角后期加不会损画质,后期校正暗角可是需要强吃传感器宽容度的。




反望远标头由于镜片数量较多,通光量普遍都会偏低,加上自身比较沉,在暗弱光线下拍照可能相比普拉纳标头来说会有那么一点不利。五轴算是个解决方案,但是,防抖也防不了被摄体抖啊……


机械性能测试


由于本次参评的三支镜头里有两支比较特殊——蔡司Otus 55 1.4是手动镜头,没有机械性能可言;适马50 1.4ART是所谓的“副厂镜头”,搭配不同机身的情况下对焦速度和稳定性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次评测不做该项目的横向对比,但是在这里给出索尼FE 50 1.4ZA搭配A7R2的对焦速度成绩,以方便大家与以往的测评进行横向比对。


索尼FE50 1.4ZA+A7R2对焦所用时间:0.69s。


成像风格评价


这次的色彩我们把三张图叠在了一起,这样可以很方便的看出三者之间在成像色彩风格上的细微差异。


方块是理想值,圆圈是实际值。如果仅仅是沿着方块和圆圈的连线前后摆动,这种情况只是因为存在明度的些许差异,不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典型特性。值得我们注意的特性在这三支镜头里只有18号色块的宝蓝色:


三者之间的差别在叠合之后的图上清晰可见。蔡司Otus 55 1.4和索尼FE 50 1.4ZA在18号色块的还原上基本一致(存在一点点明度误差)。而适马50 1.4ART的18号色彩还原相比前两者存在一点点偏差,但是并不严重。整体而言可以认为三支镜头的色彩风格不存在显性差异。


焦外:


焦外虚化特征也是成像风格评价当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我们分别看中心和焦外的弥散圆特征,来对三支镜头的焦外成像进行评价:


中心:


蔡司Otus 55 1.4和适马50 1.4ART的全开光圈焦外表现很正常(除了非球面镜片表面不均匀导致的洋葱圈之外)。而索尼FE 50 1.4ZA应该是采用了冗余光圈的设计(全开光圈的时候不是真正的全开,光圈叶片依然挡了一部分光线,以改善全开光圈下的画质),虚化的弥散圆存在棱角。


边缘:


蔡司Otus 55 1.4的边缘弥散圆除了口径蚀之外观察不到其他问题,口径蚀相对索尼50 1.4ZA来说也轻微一些。适马50 1.4ART存在边缘焦外光斑拖线的问题,看起来乱七八糟的,不过可圈可点的是口径蚀在三支镜头里最为轻微。索尼50 1.4ZA的话,口径蚀导致的柠檬状光斑非常明显,应该还是前组尺寸不够大的锅。


主观评价



可能有人在上次的盲评当中已经猜测到了我们要做的是标头横评,但是上次的选项是4选1呀,这次为什么只有三支参测镜头?很简单,其中一支是三阳的AF50 1.4,就是为了迷惑你们,就是为了杜绝信仰票,哼~


先来公布一下几只镜头对应的原始选项:


蔡司Otus 55/1.4:A1、B3、C2、D2;

适马50 1.4ART:A3、B2、C4、D4;

索尼FE 50/1.4ZA:A2、B1、C1、D1;

三阳AF 50 1.4:A4、B4、C3、D3。


具体的计票数量如下:


A组:

蔡司Otus 55/1.4:54票

适马50 1.4ART:73票

索尼FE 50 1.4ZA:17票

三阳AF 50 1.4:34票

认为它们之间没区别:46票;


B组:

蔡司Otus 55/1.4:32票

适马50 1.4ART:46票

索尼FE 50 1.4ZA:76票

三阳AF 50 1.4:18票

认为它们之间没区别:52票;


C组:

蔡司Otus 55/1.4:89票

适马50 1.4ART:24票

索尼FE 50 1.4ZA:22票

三阳AF 50 1.4:42票

认为它们之间没区别:46票;


D组:

蔡司Otus 55/1.4:43票

适马50 1.4ART:23票

索尼FE 50 1.4ZA:40票

三阳AF 50 1.4:20票

认为它们之间没区别:101票;


合计:

蔡司Otus 55/1.4:218票

适马50 1.4ART:166票

索尼FE 50 1.4ZA:155票

三阳AF 50 1.4:114票

认为它们之间没区别:245票;


结论: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它们之间的“玄学风格”显性差异不大。如果细究起来的话,蔡司Otus 55/1.4ZF.2的玄学分最高,适马/索尼几乎一致,而三阳处于垫底水平。


总结


蔡司的Otus 55mm f/1.4开创了一个高画质标头的新时代,几年过去了,新出的产品还是无法撼动它在画质上的统治地位,足可见其素质之极致。至于缺点,无非就是太大太重太麻烦(手动头)了吧…会选择它的人,几乎都是拿着5DsR这类机身搁在架子上拍静物的用户,因为真的机动性使用的话,素质的领先不足以完全抵消手动和笨重所带来的麻烦。不过瑕不掩瑜,作为高画质(反望远)标头的开创者,优秀的分辨率和超低的色散合二为一的优秀素质,足以让它在适合它的领域当中得到最极致的发挥。


适马50 1.4ART其实地位有点特殊——两家单反大厂佳能和尼康至今都没有推出自己家的反望远高素质标头,佳能的三支50是出了名的光圈越大素质反而越差,尼康家能挑头的反而是最廉价的50mm f/1.8G,这使得挑剔的用户也只能去选择适马50 1.4ART作为他们的高素质标头。然而这款镜头优缺点也同样明显,优点在于算上所有的高素质反望远标头,它是最便宜的一个,而且搭载了自动对焦,极大的提升了使用便利性。问题就在于它依然继承了反望远标头又大又重的特征,而且体积和重量上的牺牲并没有对画质带来完美的BUFF,中心画质相比对称式标头的提升尚且值得言说,边缘画质真的就是传统结构的水平。不过真的实际使用的话,光圈开大边缘都是焦外,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它这方面的不足。考虑到它相对低廉的价格和规格上的不可替代性,这个头其实还是交出了令我们还算满意的答卷。


索尼的FE 50 1.4ZA是完完全全的新品,整体结构完全原生短法兰距设计,体积重量也不是等闲之辈,实测素质也完完全全可以称得上第一梯队水平——如果不是顶上的Otus 55 1.4压着,拿下王位也是说不准的事情。白璧微瑕的问题在于色散,不过虽然实际色散跑分不太好,但这个头的色散非常有意思,颜色相对那些紫边王的镜头来说淡很多,虽然宽度10μm+但是对实际成像的影响绝对没有看起来那么严重。何况色散严重的区域基本都进了焦外,问题真心不算大。至于综合评价,没什么好说的。索尼用户可以考虑二选一的标头之一——另一支是轻便向的FE 55mm f/1.8ZA。至于FE 50 1.8……怎么说呢,同样的价格可以买国产接环+佳能铁痰盂还有找,素质差不多,还白赚个接环,整体体积也不算大,图个啥呢……


★ 相关文章★

80D/D7200/A6300之中端APS-C相机横评

C/N/S 85mm顶级定焦横评

C/N/S 24-70/2.8镜头横评

佳能尼康索尼 50/1.8镜头横评



▲长按此处,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兰拓相机租赁


★ 微信社群 ★

为方便爱好者们交流,相机笔记开通了微信社群。添加微信号CameraNote2,回复你想要加入的群名称,目前有综合、佳能、尼康、索尼。群内禁止刷屏、禁止发外链、禁止私自拉人、 禁止讨论敏感话题。


★ 联系方式 ★

微博@ETPHOTOS | 网站etphotos.net

QQ客服490148120 | QQ群173210758
微信客服1(满) CameraNote
微信客服2(新) CameraNote2



▲长按此处,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相机笔记微信公众号



▲长按此处,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 买相机笔记特价、团购商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