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梁浩斌)过去的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几乎火热了一整年,据乘联会的数据,去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十分接近各界预测的全年300万销量这个数字。不过在销量暴增的背后,汽车行业其实也遭遇了因缺芯、疫情而停产的各种危机。到了2022年,在政策变动、供应链改革、技术升级的背景下,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将会迎来更多看点。
2021年12月31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四部委发布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其中表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
于是各大新能源车企在今年都传来了涨价消息。比如特斯拉Model3和ModelY两款车型的后轮驱动版售价,分别上调了1万元和2.1万元;比亚迪新能源系列车型上涨幅度1000-7000元不等;小鹏P7也上涨4300-5900元不等。但新能源汽车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用自身的智能化等优势来改变了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观念。长期来看,补贴退坡相信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影响不会太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行业竞争良性发展。
汽车芯片在去年一整年间的缺货涨价,让各大车企苦不堪言的同时,也在悄悄改变着汽车芯片供应链的结构。去年国内车企纷纷开始布局芯片领域,包括投资国内汽车芯片公司、建立合资公司自研芯片等等。
而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趋势下,MCU在汽车上的使用量暴增。由于车规MCU认证周期长、可靠性要求高,以往一直由海外大厂垄断车规MCU市场。但近年国内不少厂商也开始从中低端MCU切入,逐步往高端产品发展。国内目前已经有比亚迪半导体、芯旺微、赛腾微、杰发科技、芯海科技等推出了车规级MCU产品。除了MCU外,新能源汽车中的核心IGBT等功率器件,还有自动驾驶所需的高算力芯片,国产厂商也在加速进入汽车供应链中。比如在IGBT方面,国内比亚迪半导体、中车时代、斯达半导体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另外不少车企也在自己布局自研车规功率半导体,比如吉利与芯聚能半导体成立合资公司芯粤能半导体,布局车规功率半导体,以及广汽与中车时代合资设立青蓝半导体等等。自动驾驶芯片方面,地平线已经和长安、广汽、江淮、东风、长城、理想等车企达成合作,目前已经有多款车型搭载了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黑芝麻也已经与一汽、博世、上汽、东风等车企在自动驾驶方案上展开合作。
作为高阶自动驾驶的核心传感器,激光雷达在过去一年里简直赚足了风头。资本纷纷加码的同时,激光雷达产品也终于开始迈进规模量产上车的节点。去年10月,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智能汽车小鹏P5开始交付,掀开了激光雷达量产上车的大幕。
2022年,就目前预计在今年会交付的智能汽车中,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已经成为主流。仅在国内,预计在2022年交付的车型中,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就有蔚来ET7/5、威马M7、上汽智己L7、小鹏G9、广汽埃安Aion LX Plus、阿维塔11等等,各家的主推车型上似乎没有激光雷达都不好意思拿出手了。对于激光雷达行业而言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去年,在广州车展上展示的搭载激光雷达车型中,其中有六款车型定点搭载了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两款搭载了禾赛、一款搭载了图达通、一款搭载大疆Livox、还有一款搭载Luminar。显然,目前市场对于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600万的预期,其中将会给激光雷达厂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去年12月,奔驰获全球首个有条件自动驾驶(L3)系统国际认证,这意味着,奔驰可以在一些地区合法销售L3自动驾驶汽车。而奔驰方面也表示,将会在2022年向德国客户交付配备L3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
现代汽车也在去年11月宣布,计划在2022年推出L3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并在新款的Genesis G90 车型上应用。按照奔驰给出的场景定义,L3级别自动驾驶可以在交通高峰或拥堵期间,在宽度适宜的德国高速路段,以最高60公里/小时的速度启用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模式。当系统启动,驾驶员可以在中央显示屏进行网购或查阅电子邮件等操作。其实现阶段来看,由于各地法规的限制,L3自动驾驶还是很多车企的禁忌,包括在宣传上。比如曾有自动驾驶公司表示以L3的标准研发,但只能以L2的标准去宣传。当然,在L3级别这种模棱两可的“半自动驾驶”上,依然需要人适时接管,所以对于事故的判定,责任厘清较为困难。不过2022年,L3级别自动驾驶大概率依然会成为自动驾驶技术的主要方向。由于激光雷达的加入,相信L3自动驾驶作为相应的软件技术会随之成为搭载激光雷达汽车的标配。
自动驾驶对于算力的需求,也在不断促进算力平台的升级。去年,自动驾驶芯片迎来了又一次跨越性的算力升级。英伟达在2021年推出了针对高阶自动驾驶的SoC——Atlan,目标是支持未来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可以提供超过1000TOPS的算力,预计在2025年大量装车;地平线也在去年发布了征程5自动驾驶芯片,单芯AI算力高达128TOPS,并预计在2022年第三季度量产;而Mobileye也发布了Eye Q Ultra,最高算力达176TOPS,预计在2023年底供货,2025年实现车规量产。
看回2022年,目前已经发布,并预计在今年交付的车型中,系统算力最高的大概就是蔚来ET 7和ET 5了。这两款车型搭载了四颗英伟达Orin芯片,为系统提供高达1000TOPS的算力,这是目前已知的量产车中算力最强的硬件。要知道蔚来上一代的ES系列车型,搭载的EyeQ4 芯片算力仅为2.5TOPS,今年可谓是跨时代的升级。同样,将在2022年交付的极狐阿尔法S hi版上,华为提供的算力平台能够支持400TOPS/800TOPS两档算力。所以,2022年,自动驾驶算力平台显然会迎来一次大升级。
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之一,采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功率器件受到了各大车企的关注。当然,缺芯或许也是促进车企往上游探索的一个契机。
2021年12月29日,长城汽车作为领投方入股河北同光股份,正式进军第三代半导体核心产业;2021年11月30日,上汽集团携旗下市场化私募股权投资平台尚颀资本共同出资5亿元,对国内领先车规级芯片及SiC功率器件生产企业积塔半导体完成A轮投资;北汽投资的北京安鹏行远新能源产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也投资了SiC半导体企业上海瞻芯电子科技;2021年5月17日,吉利与芯聚能半导体、芯合科技等,合资成立了广东芯粤能半导体有限公司,面向车规级和工控领域的SiC芯片制造和研发的芯片代工。相信在2022年,第三代半导体会继续受到车企的追捧,国内相关产业伴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崛起,将会继续迎来新一轮机遇。
5G经过两年多时间发展,在手机上几乎已经实现普及。但在车联网应用上,虽然概念已经诞生有一段时间,但实际应用进展并不理想,电子发烧友网向多家通信模组厂商了解到,目前为止,5G模组在汽车领域出货量依然占比非常小。
不过2022年,随着自动辅助驾驶普及,在车联网应用中,5G可能会有新的发展机会。在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对加快智能技术在交通行业深度推广应用做出相关规划和要求。其中还提到,完善设施数字化感知系统,构建设施设备信息交互网络;在智能交通领域开展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试点示范;推动车联网部署和应用,支持构建“车-路-交通管理”一体化协作的智能管理系统。北京在去年建成全球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截至今年1月,已经累积开放了1000公里的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并已经开通5G基站5.64万个。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也将会落地5G+自动驾驶技术,将5G车联网技术也应用到园区车辆中。除此之外,展望2022年,随着5G模组价格下降,5G也有机会成为2022智能汽车的标配。
电动汽车的补能痛点,目前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快充、二是换电。而800V高压平台,就是快充路线下的产物。其实早在2019年,800V平台已经在保时捷首款纯电车型Taycan Turbo S上实现量产。后来在吉利集团发布的SEA浩瀚架构上,也支持最大800V的电压平台。
但2022年,很有可能成为800V平台大规模上车的元年。在2021年,国内各大车企都发布了800V高压快充平台的技术或车型,包括比亚迪、极狐、埃安、小鹏、阿维塔、长城、极氪等等,其中还有不少车型预计会在2022年实现交付。不过,正如率先吃上螃蟹的保时捷,由于市面上配套的充电桩还未能支持800V充电,所以仅能在部分保时捷中心的专用充电桩才能达到20分钟充满的体验。所以在明年800V高压平台开始普及至高端车型时,还需要充电端的配套设备进行新一轮的升级。
一直被认为费力不讨好的换电模式,在2022年伊始迎来了变革。宁德时代1月发布全新的换电品牌EVOGO,宣布进入换电赛道。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以供应商的身份入局换电赛道,给换电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在宁德时代宣布入局之后,沉寂的换电市场似乎瞬间活跃起来。1月27日,吉利与力帆成立的合资公司睿蓝汽车也公布了首批两款车型,并同时支持换电模式。如果未来换电模式有更多玩家加入,那么车与电之间的关系,就将出现很大的变化。车电分离后,车和电是互为独立的个体,如果用传统的燃油车作为对比,目前非换电车辆中,电相当于油,电池只是油缸;但当车电分离后,补能的方式变成直接更换电池,好比燃油车到加油站直接换一个装满油的油缸。而与燃油车不同的是,电动车上的电池,成本甚至可以占到车辆总成本的40%。所以,这么一来也就意味着如果换电模式推广开,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构成将会有一个重大的变革,车企的产品到底如何搭配电池出售,会成为一个新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对于整个产业链来说,统一标准,意味着第三方电池供应商可以推出通用的电池包,比如加入不同的功能,来提供电池租赁服务等。
根据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数据,去年全球因缺芯导致的汽车减产量已经达到约1020万辆。笼罩在汽车厂商头上的缺芯迷雾,2022年到底能不能解决?
其实从去年全年的数据来看,缺芯状况在去年下半年已经有一定好转。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12日表示,全球主要芯片企业已经在逐渐加大汽车芯片生产供应,新建产能也将于今年下半年陆续释放,预计2022年汽车芯片供应短缺情况将会逐渐缓解。与此同时,1月18日国家发改委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内汽车芯片供应逐渐加大,汽车产量已经连续4个月录得增长。而1月17日,上汽集团还与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开展战略合作,联合发起设立数十亿元规模的“国产汽车芯片专项基金”,共同推动车规级“中国芯”加快落地,确保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该基金将积极推进高性能汽车芯片研发生产,以及汽车电子创业项目投资,未来还将成为开放式的平台,吸纳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实际上,芯片行业在2020年开始,就陆续有大规模扩产的投资布局,而这些产能建设,不少都将会在2022年下半年才能形成生产能力。但目前业界对国内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600万辆的预测,也就意味着对芯片需求相比去年又将会翻倍,那么新增的产能可能依然难以跟上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寄望于车企对供应链的优化、以及代工厂的产能分配,相信缺芯状况在2022年会相比去年有所缓解。
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原创,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
更多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