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穿越回到40年前,上海居然是这样的!

2017-03-02 微上海


如果你问我最想要什么,我的回答是时光机。想穿越回以前父母那年代的老上海,看看曾经他们的生活有多么风华绝代,感受下曾经弄堂里的欢声笑语。一组老照片,带你穿越回70年代的老上海。


这是7、80年代,街边的小贩正在加热白糖做成松软的棉花糖, 棉花糖是那个时候最不可思议的小吃,5分钱一团,一勺糖做一团棉花,甜甜的。



邓丽君是那一代人最温柔的记忆,多少人的家里,总有一张邓丽君的唱片,父母辈喜欢开着CD单曲循环。


当时的“泰山电影院”老照片,想想那时间看电影还是一件很小资的事情呢!哪像现在,实在想不到去哪就说句,要么看电影去?


“辫子车”曾是上海一道独特的风景,速度慢吞吞、起步时发出“嗡嗡”的声音。据说,上海话中“翘辫子”一词的来历就跟它有关。由于老式“辫子电车”要靠车顶的电线搭在架空电缆上供电才能行驶,经常会发生顶部“小辫子”松脱,车子就开不动了,需要驾驶员或售票员爬到车顶把电线再搭上去,才能继续行驶。乘客会起哄说“车子翘辫子喽!”


老上海人购买月饼,到现在最爱的还是那几家老牌子鲜肉月饼,排起长队不减当年!


那时的上海交通除了电车、公共汽车、轮渡就没有其他公交设备,最多的就是两个轮子的自行车。载着心爱的姑娘坐在后座上,是何等的幸福~



那个时候,看到在外面端着饭碗吃饭的不是什么稀奇事,弄堂里邻里之间经常端着碗出来边聊家常边吃饭。



从1984年到2000年的16年时间里,华亭路服装市场曾经引领上海的时尚潮流,是“中华服装一条街”。



80年代的五角场,再看看现在繁华的五角场,一点都看不出现在的繁华和热闹!


上海被黄浦江分为两个部分,那时候人们要是想过江,主要靠轮渡,15分钟一班。现在仍旧有好几个摆渡站,空下来的时候去那里过个江,可以感受一下老上海以前上下班的方式。


那时候的外滩情侣墙,属于70年代别有的浪漫。一到晚上这里就是情侣的聚集地,在这里谈谈情,吹吹江风,别有一番风味。


交通警察。当时的信号灯还是人工控制,马路上的机动车实在是屈指可数,马路对面的新世界商场清晰可见,对比如今的新世界,可谓是两重天。



80年代初期的上海火车站。一直使用到1990年上海新客站落成,有百年历史。


三轮车,想想以前搬家送货全靠它呢!现在也还能看见,只是真的不多了!


1975年建成可容纳1.8万余人次的上海体育馆,俗称万体馆。


灶披间,这个词相信很多90后、00后都很陌生。其实就是厨房。过去,灶披间是公用的,后来因为住房紧张,有些灶披间也有被租出去住的情况。也正因为这个“公用”的属性,让灶披间这块小天地,承载了上海人不少的记忆。



1979年,夏天,路边,乘风凉,下棋。两人对弈陆战棋,中间坐着的是公正人(裁判),脚上穿的则是现在我们的父亲应该都有的风凉皮鞋。



回首过去,那个年代的上海,没有现在的灯红酒绿,却是那样的简单、温馨。有着那一代人永远无法抹去的回忆。那一年,你多大了呢?

近期热门内容


▼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上海最有态度自媒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