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毛衣、和牛、流浪汉与消费主义

猫助 猫助广播 2022-12-21

一些旅行随想,整理在这里。本来想写成更成体系的文章,但是夏威夷大岛的风把思绪吹散了。趁着还未消逝的无影无踪,先记下来。


part 1 毛衣

「我是一件破了洞的毛衣。」刚开始旅行的时候我心想。


三年未出国门,创业以来也未曾拥有过放松的心态。经历了太多事,当静止下来,我发现自己破破烂烂的了,具体而言就是我无法再拥有单纯的期待和天真的快乐。即便故地重游,也难有旧日心境。人们管这叫做老去。


破了的洞怎么才能织补呢?可惜毛衣不是自己织的,我只是被动地上了年纪。想要重新来过,就需要研究整个毛衣的织法。


如果可以弄明白破洞的肌理,用学习到的织法弥补上,那么就可以重新拥有完整的自我了。


人一旦学会织补,就可以放下保持完美的执念,什么样的破洞皆可以面对。将此一身交由命运,无论外界如何的冲击,都是修补技巧的学习过程。


我不行的无法应对的,那就学着去应对,最终依然无法应对的,那就战胜恐惧直面它的发生。那些带着补丁的孔洞,才是自我形成的真正过程。而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心存侥幸,觉得世界会善待我,不给予伤害。


我带到世上来的那件漂亮毛衣,终将破旧腐坏。不要留恋那个初生的状态,要学习修补的知识,做自己的裁缝。


恰如之前写过,之前在顺境中的生活犹如蹦跳在精致的弹簧网上,现在弹簧网破了,那就放弃有关弹跳的知识,开始学习着陆。当然这里面夹杂着为什么我没有弹起来的抱怨,和从未有过着陆的恐惧。但没办法,这是必经之路。


如果放弃对再次弹起的期待,转而成为一个着陆的专家,我想我就已经再次把自己织补起来了。


这次旅行,没做计划,只是到了当地,保持机警和探索,尽力交流,学习如何在当地生活。抱着这样的预期,旅行也变得有趣了很多。


实际上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出国,甚至是第一次自己一个人生活一段时间。太早结婚,大噜又把我照顾的太好。我发现我基本没有作为一个个体去生活过。我才明白过去的我非常的软弱,但这一切被安定的生活掩埋了。这种软弱也让我曾经总是对着毛衣的破洞顾影自怜。这次我要试着勇敢一点,捋清楚自己的毛线团,说不定可以拆掉之前的旧毛衣重新织一件。


在某个时刻,这个变化自然地发生了。


part 2 和牛

我开始感觉在过去的消费社会里有种被饲养的感觉。


我们的生命在延长,财富在增加,但这很少程度是来自消费体系内的个体努力,甚至某种程度上个体能力变得前所未有的弱。


我们就像是和牛,你为自己成为了高等级的和牛而沾沾自喜,但实际上离开了牧场你都不知道如何吃野草。和牛不是靠自己就成为了高等级的和牛的,饲养和牛,和成为和牛是两回事。而我们却为自己并未付出任何主观性努力的结果沾沾自喜。


我们中的大多数变成了制造的原料(工作),变成了市场的结果(消费)。并为这种体系中随机注定的人生走向沾沾自喜。当然会有人说我也很努力地在工作学习,和牛也会觉得我在很努力的吃草料。但这本质上都是一种被饲养。只要我们对系统的存在毫无察觉,对喂给我们的东西毫无察觉,那就是逃脱不了无意识的宿命的。


前所未有感觉到被饲养的时刻反倒是在旅行途中遇到非常类似的国际友人的时刻,无论日本,美国,一群人,有出版界的人士,有设计师等等等等,大家讨论着一样的民族工艺,品评着手冲咖啡,有着相似的家居审美。当然也很开心,但那一刻我产生了警惕,是否因为全球化的媒介定义了全球化趋同的消费审美。我们是被饲养的,并为此沾沾自喜。


从为自己的脂花骄傲的和牛,到明白自己是如何被饲养的野牛,这里面需要发生的思想变化是痛苦的,非自然的。


直面痛苦并分析痛苦产生的原因,锻炼自己亲手解决它的能力,我觉得是唯一能够从被动饲养中走出来的方式。


和牛是个比喻,我还没有太恰当的理论去描述清楚消费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但把它搞明白是接下来对我而言很有意义的课题。


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通常认为,你只要专注于挣钱,然后其他事你都可以靠花钱来解决。你不必理解痛苦,你只需要花钱。


实际上这是大错特错的。尤其当恐惧的、非理性的社会规则暴露之时,你明白钱只在充分保障的市场环境中才是奏效的,而这在当今的世界都是少数情况。如果你试着用挣钱解决所有问题,你是在主动缩减人生的疆域。真正能拥有的东西永远是你自己能应对的问题范围和你与他人通过爱缔造的连结。


part 3 消费社会

消费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逃避痛苦,或者认为,我的痛苦来自于不够富有。


去看看我们的电视广告,任何痛苦,都只需要一个下载,一个购买,就魔法般的解决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五光十色的感官娱乐也是一种为逃避痛苦而制造的幻象:问题留给明天再说,今天且快乐吧!在群体的幻觉中,仿佛一切恐怖的真相才通通是幻觉。


痛苦也成为了规训我们的武器,我们不去教导大家如何理解痛苦(更避讳去谈死亡),如何应对痛苦,我们只教导大家:不按我说的做,你就会痛苦。


可世界的真实逻辑就是近乎于残酷的,人的一生也大概率会经历孤立无援独自面临死亡的境地。时间会过去,人会老,会被忘记。但因为人类回避痛苦的本能,我们把很多真相藏起来了。例如权力的逻辑,从来没有那么多「文明」「自由」可言。


一些真正重要的问题,大家不去想的原因是觉得自己也解决不了,痛了再说似乎是时间感受上最划算的操作了。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思考。这个思考是要克服掉大量痛苦的感受的,所以很多时候想象痛的恐惧就挡住了我们试图解决问题的脚步。我们花费了很多的资源去制造逃避痛苦的幻觉,花了太少时间去面对总会面对的一切。


当然对于出生在消费社会的人来说剥离掉消费幻觉是相当困难的。想起渔夫和商人的笑话:商人终于赚了很多钱,搬到一个岛上,开始在那里享受人生,并劝当地的渔民说你也可以去大城市挣钱。当地的渔民就问,所以挣钱就是为了过我现在的生活?


那个笑话没有结尾。其实我觉得商人可以回答说:是的,我生在消费社会,我就是要耗费一辈子挣上很多钱或花很多时间去调整,才能真正剥离掉它的影响重新成为一个自然状态的人。


当然你也可以说商人比渔夫拥有更多选择。但这是真的吗?我还没有答案。


part 4 武装

手机相当于一个武装,一个身体外的机甲,和外骨骼一样武装你。这种进程已经不可逆的开始了,不只是「武装」还有「文装」,例如你的计算能力、知识和回忆也越来越多的存入了云里而不是脑子里。


我们一生的时间有限,学习使用装备就不可避免少一些时间来使用天然身体,所以我们的原生机体的弱化是必然的。当然可能科技进步到某个阶段,我们甚至不用去在意原生机体的弱化和衰老。但它没到来之前,这二者就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矛盾,即外部装备的进化和你自己机能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不可避免在你老去之后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新的通用装备,或者花更多的钱让装备为你定制。一旦你无法跟随装备的进化,你的机能衰弱的又很快。听起来就太残酷了,脱离装备的你将无法在这个装备化的世界感受到任何便利。


现在在手机的使用上就显著地展现了装备进化和学习能力不同步产生的适应性差异。有人能力强到可以去设计和改善新的装备,有人可以学习使用,而有人就将被装备提供的公共便利性抛弃。


我想将来这个差异会越来越大,而且大多数的适应者也无可避免地成为下一代的不适应者,失去生存优势。


结合消费主义这个花钱就能摆平痛苦的心理,如果那时候我们和国家都没钱,谁来摆平我们的痛苦呢?


part 5 欧胡岛

欧胡岛到处都是流民。


Kapolei的一个高速路旁边,土坡的高处露出很多流民破烂的塑料帐篷。爬上去,一个高度倾斜的沙滩,不适合海滨活动,所以没有游客,只有住在帐篷里的流民。很多人看起来宿醉卧在沙滩上,男人女人旁若无人的冲身体。很多的大麻,很多的纹身,一路走过,很多的口哨。一个瘦弱的女孩在路边裹着帽衫,一大早开始吸大麻。这其实还好,他们至少有个地方睡。


有的流浪汉可能是神志失常,或者药磕多了。在光天化日的墙边不断扭曲地蠕动,撞击身体。离他两米开外是白人旅游团在烧烤啤酒放音乐,孩子们在他身边跑来跑去天真玩耍。


到了晚上,火奴鲁鲁满街都是流浪汉。开始下雨了,我往屋檐下走,流浪汉也在那里睡,不小心就会踩到。有的流浪汉没有行李,直接睡在地上。有的流浪汉有个超市推车,装了不少家当。


朋友让我注意安全,偶尔没注意也的确会吓一跳,但却没有那么害怕了。因为我明白他们只是虚弱,而我可能有一天也会虚弱。就像我曾经很害怕壮汉,而现在也不再害怕,因为某一天我也会很强壮。


我开始重新织补我的毛衣。



PS:加下来可能会去加州和纽约,如有生活在那里的读者愿意相约咖啡或晚餐,随便聊聊现在的状态以及思考,欢迎给公众号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