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成人

爱与死的歌谣

猫助 猫助广播 2023-05-26

多抓鱼最初设计时的核心交互「通过服务号消息发送到货提醒」随着这一轮微信的模板消息整改已经不可用了。

在和微信争执的过程中,虽然我觉得一刀切的政策,和政策实施水平都比较低,但实际上现实的问题就是:微信的系统熵已经极高了。如果微信想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沟通过程多么温柔,最后的结局都不会有太多差别。那么大刀阔斧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一开始也会有不甘心了,好端端的微信内收入被腰斩,我也不是一点情绪都没有。包括建议我们改成每次都要求用户授权的小程序通知提醒,一开始很难接受:到货提醒很难抢,折叠后基本无法及时看到,而且通常一次很难抢购成功,还要反复同意授权,不是用户成本很高吗?

但后来我觉得这里还是有很多可以反向思考的地方。愿意一直抢的人真的很多吗?这里也有很多因为挫败感而造成的负面情绪吧。用户想看某本书也许是一时兴起,每次都要重新授权并不一定是个坏事?又及,我一直有一个观念,如果有货率足够高,那么就不需要到货提醒。到货提醒总收益一定小于首次访问无货造成的销售机会损失。只要面向用户首次访问就可以满足需求做事,远期就没有什么问题。

但事情发生时,我们刚刚讨论完今年如何从卖书到知识获取,从被动的对缺货书进行新品补充到撬动绝版书再版。然后模板消息就被接二连三的封禁了。

就像还在纠结要不要分手结果对方竟然先提了,会有那么点猝不及防的沮丧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当然要为了挽救存量做很多的工作,例如:补发短信召回,新增用户的渠道切换等等。

但这些具体发生的事并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重点是感受上的:这个突如其来的工作比起计划中创造新价值的工作——哪怕是旧系统改进的新价值——都要枯燥甚至痛苦得多。

我想究其原因,这是面向「挽回失去」的工作,而不是「面向创造」的工作。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又和团队达成一致,给自己一个deadline,7月1日前处理存量召回,那之后无法召回的就默认损失,按照我们自己的新规划去做创造的工作。基本这一轮损失挽回,也是面向一些基础设施的可复用改进来做,而不是一时之策。既然已经下决心以 App 为主,我们就要相信自己的品牌,带来长期价值的用户一定不会丢失,会丢失的用户也带不来长期价值。更多的为短期损失投入时间是不值得的。还是要创造新东西,而不是挽留已有的成绩。

这其实不是一件很大的事,但这段时间恰逢亲人去世,我自己的生活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切换,所以一时间联想到了很多别的,例如,人可不可以不死,幸福可不可以不变。

人的主要动机就两类,欲望和恐惧。期望的事情发生了便是获得,不期望的事发生了便是失去。

好像东亚社会鞭策人前进的方式都是利用「失去的恐惧」:不好好学习你就会丧失什么,不拿到 offer 你就会丧失什么,优秀是必须的,不优秀就是一种「输」,也就是丧失。其实蛮好笑的,说得就好像你本来就拥有这些未来一样。我们的社会喜欢灌输你应该拥有什么,很少问你想要什么:个体欲望似乎是可耻的,尤其是不同于主流追求的欲望,在日本,甚至连「不恰当」的爱都是一件需要道歉的事。我们的社会不鼓励人探索欲望,并向他的个体欲望进发,因为太过个性化的欲望缺少可见的达成路径,缺少路径的欲望容易失败,而失败在我们的文化里可不是件好事。我们的文化是效率,效率高就是路径的极致重复。

受着这样的规训长大,大家很勤奋地在做功,做功背后全部是恐惧。经济不增长时,秉持着这样的动机做功却依然要失去,人生自然是没有什么欢愉的。

如果不能在生命的大部分历程中感到欢愉,就要用闲暇去追寻娱乐或信仰,换句话说:追寻忘记当下之苦或解释当下之苦。所以我很看好这两年娱乐市场和泛宗教市场的增长。

这种社会氛围将人生塑造得像一步都不能踏错的钢丝游戏。为什么疫情结束后突然很多人选择了彻底切换生活状态,离职的离职,离婚的离婚,我想可能是更多人是看透了其实从钢丝上跳下来也不会怎样。跳下来之后,人才开始学习去看清楚自己钢丝绳以外的广阔欲望。

在这种环境下,直面失去的恐惧是重新创造的开始。想来创造本身也总属于拥有的不多的人(没什么可失去的),或者不断否定过去成就的人(不在意失去的)。如果不能正视失去,你就要维持你的拥有,维持本身又造成了新的拥有……拥有的东西越滚越大,你可以失去的就越来越多,你的恐惧也会越来越强。只要我们没有对失去有正确的认知和练习,人生就是一个看似财富累计实则恐惧增加的过程。尤其是你的起点都不是自己真实欲望的时候,那么连获得的愉悦感都不会很高,一生的苦楚也是无解的。

死亡作为终极的失去,其正面的意义,在于它的无可避免。直视失去是很难的,但当我们不得不直视的时候,才能接受一个事物的消亡不可避免。对不可避免的失去有所觉悟,是开始新创造的动机。在匮乏的时候,我们会更明白想拥有的欲望,也就是爱欲。爱欲就会引导我们去做些什么,既然没什么可失去的,那爱欲驱动的创造的过程就全部都是获得。这当然是满足的,愉悦的。

但由于本能的贪婪,我们总会越来越庞大。拥有的超过了想要的,这个临界点一旦到来,怕失去的恐惧就压倒了想拥有的欲望。一个臃肿的有机体不可避免地腐化了,变成了占据资源却不产生爱欲的事物。然后它又不可避免的需要被消灭,能量转换,新的生命又在爱欲中成长出来,生死起落,我们在这种循环中得到进化。

这个变奏的过程,就是爱与死的歌谣。爱的欲念,死的恐惧,总是此消彼长的捉弄着所有人生过程。

就好像感情为什么总是开头美好而结局潦倒。当拥有的快乐转变为失去的恐惧时,很少人会为对方和自己无关的未来祝福。恐惧驱动的关系当然和恐惧驱动的工作一样疲惫。

新的必须杀死旧的,不然人间将被恐惧支配。有生有死才是人之大伦,而很多的伦理禁忌都是仅立足于「此生」面向「不死」的努力。甚至做企业也一样,是一种在生命过程里找永恒的游戏。当你清楚它是个不可能的游戏,就蛮好玩的,当你妄求它的可能,它就不那么好玩了。

我似乎永远在逃离那个爱与死动机交换的临界值。当我开始拥有很多,我就会开始厌倦。他人看来的完满时刻,却都让我起了离开的念头。自始自终我最怕的就是变成一个贪婪臃肿的有机怪物。

所以总是没有什么想不开的。Sadhguru 说 A bottomless pit is the safest place to fall into. 我非常同意。我常把人生视为一个这样的隧道,孑然一身让人可以比较好的保持速度。实际上人生就是无底的,尽头虽是死亡,但死亡是意识的丧失,即便那就是底,你也不会意识得到。

我想人可以通过学习,丰富欲望的层次,降低恐惧的层次。这样你的钢丝会变得宽广……同时,你也不会畏惧跌落。接下来也想做一些这方面的产品尝试。

回想做公司的事,之前说的明知做不成却一直想去做永动机设计。其实上我清楚永动机和生物一样需要能耗才能做功,但尽量想把它的能耗也设计成自动的,因为这样我才可以离开这台机器,再做下一个。不过看起来之前的永动机设计太少考虑环境变量了,而我们却在环境变化莫测的时代,过去一两年已经让我充分的学到了这一课,所以这次的危机并没什么,只是辛苦同事们加班修机器。

接下来我们要把机器设计的更有机一点,分布式一点,总在局部的生生死死中保持系统的进化,也就是,增加一些鲁棒性。当然,这对毛利率的要求又高了 :)


这篇文章也献给世上我最爱的姥姥和姥爷,祝你们在永恒中获得安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