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之下,银行业面临生死大考(下)

浦永灏 FT中文网 2020-08-17



疫情之下,银行应充分披露和及早处置不良资产。把坏消息尽早出净,争取早日康复轻装上阵,为支持经济复苏起到应有的作用。



文丨浦永灏


疫情之下,银行业面临生死大考 (上)

在上篇我们讨论了为什么这次疫情是对银行的一场生死大考,以及1-3项的大考内容:(1)银行对疫情冲击的警惕性和应变能力;(2)银行如何平衡好客户;股东和银行自身的三方利益;(3)银行如何准备资产质量的急剧恶化。下篇我们讨论下列内容(4)银行如何处置由疫情导致的大量不良资产;(5)疫情对息差收窄的趋势有什么影响;在息差收窄恶劣环境下银行如何生存;(6)各银行的数字化智能化战略在疫情中能否兑现;(7)银行是否抓住这次疫情带来的那些新的业务机会?

4

银行如何处置由疫情导致的大量不良资产


今年秋季的银行半年报中的不良资产损失将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重点。对于银行高管来说,即将面临的一个头痛的问题,就是如何来处理这些坏账。是将这些坏账一次大出清,还是以后逐年慢慢确认和消化呢?

最近欧美银行纷纷公布了一季度的业绩,从中看出西方银行处理坏账的手法。即使西方监管机构这次已经允许银行推迟坏账的登记、也放宽了对坏账以及滚动风险债务的界定,但是作为银行自己如何来处理这些坏账仍有很大的自主权。摩根大通为今年银行业财报季节开了第一个预警炮。虽然摩根大通在一季度只有4%的抵押贷款违约,信用卡的逾期也只是略有上升,但是摩根大通还是加大了坏账拨备,一季度坏账拨备同比增长454.2%,为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另外,其投行业务收入也同比下降49%,主要原因是预先为其过桥贷款拨备而减记了9亿美元。

同样,为应付疫情而大幅增加了坏账拨备,富国银行第一季度利润同比下降了89%,坏账拨备同比增长353.61%。美洲银行、花旗和高盛也是由于大量拨备,一季度净利润都下降了近一半。一季度上述六大美国银行总共计提了254亿美元坏账拨备, 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50%。瑞士是一个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国家,其第一大银行UBS今年一季度的坏账拨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倍以上。英国皇家苏格兰银行一季度计提的拨备也比去年增加了近10倍。80%的业务在亚洲的汇丰银行,在去年1.3%的不良率基础上,一季度拨备了30.3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了4倍,汇丰预计全年的坏账损失可能达到110亿美元。



对比西方银行业同行,或者对比国内非金融的各行业,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好到令人难以置信。今年一季度,A股非金融业净利润同比负增长 52.5%,创历史最大降幅。但是银行业是一枝独秀,业绩好到无法令人置信。六大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36家A股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4.2%、8.1%、10.4%、15.2%。特别是城商行、农商行的净利润还能有两位数的增长。而且,国内银行业也没有因为疫情而作大量的坏账拨备,与西方银行的谨慎形成了鲜明对比。除了平安和招行一季度计提坏账拨备,分别同比增长了23%和21%;其他大行的坏账拨备覆盖率与去年底基本持平。经历了这么大的疫情,一季度GDP都已是负增长6.8%,但是银行业的老大——工行一季度所报的不良率为1.43%,与去年四季度一模一样。在国内非金融各行业一季度的一片哀鸿的情况下,银行业居然如此笃定,除了各自在财报口头上提到了疫情,但在财务上几乎都没有做什么具体的准备。不知道是真的以为自己的资产质量能经受住这次疫情考验,还是已经有了银保监会的“免死金牌”?

是不是因为中国的疫情控制的比较早,比西方诸国更有成效,所以我们的银行可以不用计提那么多拨备呢?同意,我国的疫情受控的效果比较西方好。但这个说法有两点可以商榷。第一,政府支持经济的力度,这次美国支持疫情后经济的力度很大,不说美联储降息到零等货币政策方面的支持,美国财政部的经济支持政策力度超过了GDP的10%,目前国会还在考虑进一步的财政支持方案。有的西方国家甚至准备了近20% 的GDP财政支持政策。而我国财政支持政策,包括尚未实施的支出,据我个人的估计,目前大概只有4% 左右的GDP。第二,中国依赖出口大大超过美国,比如2019中国的总出口对比GDP 接近17.7%,而美国的总出口对比GDP只有7.7%。明显我国比美国对外部的依赖性要大得多。目前,西方世界的经济还在停摆中,这对我国的出口以至整个经济的影响要大得多。在我看,我国银行业一季度的拨备计提准备明显地不足。

美国银行处理坏账的做法值得学习。虽然在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前,美国银行业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银行业的杠杆比较高,次贷危机爆发后,银行中大量的不良资产飙升,一级资本充足率从危机前7%,在危机中一度跌到了5%以下。大批银行摇摇欲坠。但是美国在危机爆发后的经历很有参考价值。首先,美国政府当机立断,快速用2000亿资金注入的方式,就是著名TARP 不良资产援救项目,让银行恢复了健康,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淘汰了465家不健康的银行,包括倒闭了雷曼兄弟,让摩根大通接管了Bear Stearns银行等。第二,美国银行业大量地出清了各种坏账,使得资产负债表迅速地恢复了健康。这就让美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之后,能够为支持美国经济危机后的迅速复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美国银行的市场估值一直比欧洲和日本,和中国的银行业高出很多。

日本处理银行业坏账则是一个反面教材。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日本地产和金融市场的泡沫破裂以后,银行业里攒下了大量的坏账。但是日本银行不愿意彻底清理这些坏账,对不良资产问题采取掩盖、拖延的态度,导致不良资产不断积累,使得银行业长期处在病态中。另外,由于日本银行与企业过度融合,一旦企业经营不善出现了坏账,银行采用债转股的方式来应付,造成银行和企业相互拖累,风险相互传染。在以后的十多年中,日本银行业在这些不良资产的大山之下,苟延残喘,无法起到支持经济发展的职能。这期间支持经济的重担从银行转到了财政,国家被迫常年举债来刺激经济,让日本成为了世界上公共债务最高的国家。直到2006年小泉首相上台后才主持慢慢清理了银行的坏账,让日本银行业回到了相对健康的状态下。



不要存侥幸心理。很多人觉得1998年时国内银行系统中也曾出现过大量的不良资产,后来也都慢慢化解了。此一时,彼一时。当时在朱镕基总理的领导下,处理了三角债、成立了四大资管公司,把不良资产从银行里剥离出来。幸运的是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此后出口高速增长,形成了大量的贸易顺差进入了国内的资产市场,房地产从2002年开始了一波近二十年的大涨势。同时出口又带动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全面展开,让很多原来的不良资产很快都变成了优良资产。不良资产问题在几年时间里得到了圆满解决。

可是今天我们不再具备这些条件了,产能过剩,出口见顶,老龄化开始,现在的不良资产还能那么快地处理掉吗?虽然现在大银行的不良率相对可控,拨备也很充足,但是一大批中小银行本来实力就弱,叠加疫情影响,怎样应对新增的不良资产令人担忧。建议银行业要学习美国的经验,吸取日本的教训,处置不良资产宜早不宜迟。避免为追求一时账面数据好看,采用财务手段人为地压低不良率,最后让隐藏的大量不良资产成为一个长期包袱。银行应该充分披露和及早处置不良资产,避免风险积聚。把坏消息尽早出净,争取早日康复轻装上阵,为支持经济复苏起到应有的作用。

5

疫情对息差收窄的大趋势有什么影响?


我最近在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的《下一个十年,中国银行业迎来寒冬期(上篇)》一文中提出,中国的银行业将面临一个存贷款息差不断收窄的过程,因为中国的婴儿潮人口(1962-1973是中国第一波婴儿潮)即将步入退休年龄,在职人口在进入退休前的工作阶段中储蓄率会越来越高。这样,中国在今后的二十年里会出现资金供应过剩。而同时由于投资增速放慢又造成了资金的有效需求不足。另外,现在存款利率已经几乎贴地,在通胀较高的情况下,很难再降低了。这样,两面的一夹,息差收窄是一个大趋势。从2019年和今年一季度的财报中看出,银行息差收窄的大趋势基本没变。银行的生存主要靠存贷利息差赚钱,如果这个息差长期不断收窄,银行业的前景自然不妙,甚至很危险了。

今年三月美联储在疫情中把基准利率一口气降到零。美联储前主席耶伦最近指出:我们在今后的很多很多年里,都会处在一个低利率和长期量宽的环境中。在西方银行业经历了息差连续收窄,银行的主要收入 – 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也连年下降。银行会陷入“流动性陷阱”,减少了高收益贷款、增加了低收益现金,资产收益率不断下降。最近评级机构穆迪把全球银行业的评级从“稳定”降级为“负面”,穆迪的主要理由就是认为低利率环境可能会持续得更长,利率水平可能会更低。



这次疫情迫使西方各央行把利率降到了零。对此,金融市场也毫不客气地把西方银行业降级了。美国银行的平均市净率从去年底的1.4倍,降到了四月末0.9倍。在同期欧洲银行则从0.7倍被降到0.3倍,日本银行从0.4倍被降到0.3倍,可以说接近了穷途末路。主要是因为西方银行经营的宏观大环境越来越恶劣,它们的盈利能力呈长期趋势性地下降。

最近,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三位学者Alan Taylor、Oscar Jordan、Sanjay Singh发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论文,他们追溯从14世纪以来共发生的12次重大传染病后对利率的影响,发现一个规律:除了两个例外,其他所有的瘟疫结束后的四十年里,有一个相同的后果就是压低了实际利率水平。三位作者认为利率的下降,第一,是由于预防性储蓄的增加,或疫情带来的贫困化后财富的重建而产生的储蓄意愿所造成的。第二,是由于历次传染病中大量劳动力死亡,造成了劳动力相对于资本的稀缺,造成的资本过剩。当然这次疫情所造成的死亡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群,所以对劳动力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对实际利率的影响,此次疫情可能小于过去的传染病。不管怎样,我认为这次疫情让人们的风险意识提高,会造成在实体经济中投资欲望减低,储蓄欲望增加,最后致使实际利率水平不断下降。

美国最新的数据与上述的论断是一致的。美国政府经济分析局报道说,今年美国的储蓄率从2月份的8%,一下子跳升至三月份的13.1%。这是自1981年11月以来的最高储蓄率。尽管美联储在三月已经将利率下调至零,美国银行储蓄、货币市场和国债收益率几乎都为零之时,消费者却在积极地将更多的钱存入银行。在西方最近的四次经济衰退之后,这个趋势也一样明显。在经济衰退之后,家庭将希望重建财富储备,增加预防性储蓄,包括现金、股票和债券等流动资产等。此外,企业也会尽力减少投资,增加现金储备,降低杠杆水平。

而人行公布的我国今年一季度金融数据,也初步证实了这一推断,一季度银行系统中居民的存款增加了6.47万亿元。其中,3月份存款达2.35万亿元,每天新增的存款有758亿元,高于一季度的平均值。大疫之下,我们不要期望报复性的消费反弹,却要准备报复性的存款增长。同时,疫情中一些企业、商家的信用突然出了问题,商业银行对客户将来的偿债能力缺乏预判,只能谨慎放贷,或者将贷款尽量给国有企业。而国企出于谨慎考虑,又将资金存回到银行。一季度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了1.86万亿,比去年的3328亿暴增了5倍,表明央行开闸放出上万亿资金又流回了银行。所以估计在今后的二、三年中,尽管政府会扩大财政支出,但个人和民企都会在未来几年里积极增加储蓄,降低消费和对资金的需求。



疫情在中国爆发后,央行先后两次减息。比如为了缓解疫情的冲击,央行刚刚在三月份将1年期LPR下调26bp至4.05%。最近又将1年期LPR从4.05% 下调至3.85%,今年前后共下调46基点。因为考虑到通胀等因素,央行没有减存款利率。这样,由于时间滞后,银行的息差很可能会在明年收缩50-60基点,银行盈利空间进一步收缩。应对息差不断收窄将是银行业的一项长期考试。在这种大背景下,只有数字化程度高,营业成本不断降低,运营效率高,业务相对集中,自身优势突出的银行,才经得住息差收窄的大寒冬。

6

各银行的数字化智能化战略是否可兑现


美联储于3月底宣布了中小企业的援助计划后,由美国银行业承担了发放首批3500亿美元小企业贷款的任务。计划宣布好几天,因操作上的问题,中小企业投诉如潮,各家银行的网银系统的优劣立见高下。有的银行迟迟未能推出网上申请。富国银行最先推出了援救贷款的网上申请。但是刚一推出,自己分配到的援款总额一下子就用完了。另外有银行由于面临着巨大的援助贷款需求,会优先考虑自己中小企业客户的申请,而大量非客户的中小企业,就很难获得援助贷款,由此出现了对银行大量的投诉和指责。这其实是给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市场空间。另外一项以前的研究表明,在美国自然灾害刚发生后,灾民要借钱,人们的首选是互联网信贷机构。因为美国互联网信贷机构只需4天就能决定批准与否。很明显,是科技公司最能在这些场景中发挥作用。

不过这也要看传统银行系统能否覆盖所有的企业。以瑞士为例,虽然它是一个总人口约857万的小国,瑞士政府于3月25日也公布了一个200亿瑞士法郎的紧急贷款计划,用于支持小型企业。计划实施的第一周,已经有76034家企业申请到了共150亿瑞郎的贷款。到了4月3日瑞士政府把这项贷款增加至400亿瑞郎。许多小企业周五填了一页纸的申请,到了下个周一钱就已经到账了。如此高效,取决于两点:第一,瑞士联邦政府与银行业有着无瑕的合作;第二,瑞士银行系统十分现代化,对中小企业有着全面有效的服务系统。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科技公司就比较难攻入传统银行的地盘。

近年来国内每家银行都在大谈数字化智能化战略,犹如武林中的“降龙十八掌”,成了银行业的武功法宝。疫情期间,虽然各银行推出了多项网银服务,也将部分线下理财业务转到了线上,并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力图导入线上客流量等等。从理论上说这些数字化战略应该为银行带来成本的下降、客户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但是从各银行今年一季度经营利润率(Operating margin)对比去年一季度来看,大部分银行没有明显的改善,部分银行还有明显的下降。上证指数中银行板块的数据也显示,全行业一季度经营利润率从去年的40.3%, 下降了2个百分点,到今年的38.2%。当然,今年一季度各银行还参与了各种抗疫救灾的活动,第一季度的数据有其特殊性。但是从道理上说,一个银行的数字化智能化战略如果真的富有成效,在一定的时间后,这个银行的客户覆盖面应该可以突破地理、城乡、行业、人群等的限制,应该成为一家可以覆盖全社会的银行,最后银行的营运效率是应该提高的。可惜,这次银行业在疫情中还不能覆盖全部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资金紧张,一旦停工,只能维持一两个月左右。随着复苏的推迟和延缓,小微企业破产概率会越来越大。一些城商行、农商行虽然能服务好本地的中小微企业,但是这类银行的资金规模有限。市场的调研发现,约四成小微经营者只能从互联网银行那里获得贷款,而且审核速度快,能够满足疫后小额、高频、快速的融资需要。因为这群用户没有抵押,收入不稳,贷款不良率明显高于大型企业。传统银行已有4000家之众,因为没有这些小微企业的完整历史数据,也不敢放开手脚服务它们。而阿里的网商银行,在疫情中发挥了无接触方式优势,充分利用了多年积累的企业资信数据,积极支持了2000万小微企业客户。另外,截至2019年末,腾讯的微商银行的“微粒贷” “供应链贷款”也已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近600座城市超过2800万客户发放超过4.6亿笔贷款,累计放款额超过3.7万亿元。两家互联网银行在为服务小微企业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7

银行抓住疫情带来业务机会的能力


新产业和商机的诞生:疫情扫荡了旧的产业和商业模式,也重新塑造和定义了社会和经济的一切,技术、组织、生产、运营、营销等等都发生了巨变。同时,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云端化、物联化、远程化的加速,又催生许多在仓储、物流、零售、餐饮、媒体、教育、医疗、通讯、资讯等领域的新商机,就看银行有没有眼光和风控能力,来参与和支持这些新生商机。

投行顾问业务: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去杠杆等政策的实施,许多扩张激进的企业无法适应,原有经营模式难以为继,高负债运营导致债务危机。随着疫情的爆发,在经济周期下行和疫情的双重打击下,大批陷入财务困境、现金流枯竭的企业不得不裁员、停业或倒闭。新一轮全国范围的破产潮和倒闭潮,恐将爆发。由此也给银行新增了不少资产追讨、拍卖、重组、购并等相关的投行顾问业务。

股票经纪和保险、理财业务:一、二季度市场大幅震荡,投资人需要调整仓位,对冲风险,增加新的投资等。同时,大部分员工还无法复工,或者居家工作。这些也给银行带来了许多证券等经纪业务等,特别是网络交易的业务暴增。另外,这次疫情也会提升企业和个人的风险意识,银行能不能及时推出相关灾难保险、资产配置等低风险理财产品?



外币和黄金业务:随着疫情的全面爆发,各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财政支持,各大央行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货币宽松,大众会开始担心未来的货币贬值,一定会对贵金属和一些外币有投资需求。流入黄金指数基金和纸黄金的资金大量增加。而黄金零售商也报告称,投资者对金条和金币的需求激增。在这个方面,银行有没有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呢?当然,中行“石油宝”事件也告诉我们,用杠杆或衍生工具来设计的高风险产品是不适合普通投资者的。

最后,国际关系战略家基辛格博士最近著文称,危机正在引发一场可能持续几代人的政治和经济动荡,他写道,“当Covid-19大流行结束时,许多国家和机构将被视为失败。”这一判断是否客观公正另当别论。现实是疫情之后的世界,可能将永远不会回复到原来的样子了。



行长们,你们准备好了吗?你们有没有想过疫情过后,你的服务和产品有多少还有存在价值呢?你有没有捕捉到在疫情后新涌现的产业、业务板块和产品需求呢?经过了疫情,你看到了自己银行的竞争优势和业务定位到底在哪里呢?你的目标客户群到底是哪一类企业和人群呢?你的数字化智能化战略是否经得起这次疫情的考验,在疫情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呢?在科技公司的侵入下,今后你准备怎么来应战呢?你现有的数字化战略是否正确呢?在息差长期收窄的大环境下,你又如何来应对呢?

正如我在《下一个十年,中国银行业迎来寒冬期》(下篇)所讨论的,现在日本和欧洲的大银行市净率已经跌到了0.3倍。所以,你认为还有必要去孜孜以求发展原来的国际化战略吗?你的投行业务的优势和定位又在哪里呢?如此等等。孟子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疫情给我们带来了灾难,但也能让我们思考,并赐予我们智慧和机会。最后,祝您的银行在这场考试中顺利过关,并获得新生!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为伯瑞财富合伙人,原瑞士银行亚太区首席投资官
责任编辑 徐瑾 Jin.Xu@FTChinese.com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更多文章

1

道琼斯指数已经过时了吗?

2

 疫情过后的纽约会是什么样子

3

 英国高校的阶层密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