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秋:西安“盛唐风貌”复原者
“想到一个人和一座城的关系,在中国,在世界可以如此类比的超不出十几个人,像梁思成之与北京,像阮仪山之与江南小镇,也像西班牙的安东尼奥·高迪之与巴塞罗那。而在西安这座千年古都,无处不留有她的作品,是作品而不是建筑——因为作品才有气息,才有生命,阅读她的作品的时候,你感受到的是一个非常鲜活的生命!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新唐风’开创者张锦秋先生。”著名文学评论家肖云儒说。
她是一个女人,可是却被人们称作“先生”。先生是对那些有学识有贡献,德高望重的人的称呼,与性别无关,如宋庆龄、冰心、杨绛,都被人们称之为先生。由此可见,张锦秋必然有非凡之处,有过人的学识和德高望重的地方。
上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来西安讲学,顺便为计划创作的长篇小说《杨贵妃》做一次实地考察,获取创作的灵感。然而,关中大地荒凉破败的景象令他失望至极、满腹辛酸。后来,他在给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信中写道:来陕西见到的一切,使他“费尽心机用幻想描绘出的计划”彻底破灭,以至于“一个字也未能写出”。
鲁迅先生讲学之余,为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题词:“古调独弹”。细细品味,可褒可贬,但似乎又是无贬无褒,遗憾难言。
心有所念,必得回响。古都不朽,幸得一人。
意大利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揭示了城市的结构如何改变个人的行为和人类的心灵。他说:“构成一个城市,是她的空间量度以及与历史时间之间的联系。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
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不可能自动从历史尘封中“跳”出来。它必须借助一些遗址或符号,才能显现出来。而张锦秋就把那些藏在历史尘埃中的文化符号,一个个挖掘出来,并在一座座建筑中予以传承和呈现。她让西安成了名副其实的华夏古都,成了人们记忆中的那个古长安。
张锦秋于1954至1960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1961至1966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攻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师从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和莫宗江教授。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张锦秋就参与了建国十周年国庆工程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设计,1976年还一度参加过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
从1966年2月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她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周总理对首都研究生的毕业赠言:“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她怀揣着“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的憧憬,到西北建筑设计院参加工作算起,张锦秋在西安整整生活了50多个年头。她把美丽人生和杰出作品都呈献给了西安。
扎根陕西半个多世纪,情系西安,设计完成了一系列卓越作品,陕西历史博物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钟鼓楼广场、青龙寺空海纪念碑院、大雁塔景区“三唐工程”(唐华宾馆、唐歌舞餐厅、唐艺术陈列馆)、大唐芙蓉园、陕西省图书馆、大明宫丹凤门、黄帝陵祭祀大殿、长安塔、黄帝陵中华始祖堂等,用唐风汉韵烘托出一个古风今韵并存的西安,重现了她当年期待的“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的胜景,向世界交出一份独一无二的“中国名片”。
她的作品与西安古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环境特色一脉相承,无疑成为了西安城市的新地标,以其洋溢着的浓烈唐风汉韵,开创了中国建筑“新唐风”的时代。
文学理论中有一个观点:风格就是人。如今,陕西历史博物馆与“三唐工程”已被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共同评选为中国20世纪近现代建筑遗产。
▲ 1978年,度过十年浩劫的中国终于迎来改革开放。张锦秋的一个个作品也在西安陆续问世——“华清宫”广场设计,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主题,是为唐风初探之作。
▲ 阿倍仲麻吕是日本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纪念碑高5.36米,端庄峻拔,融入了所处时代最常见的建筑样式——石灯幢,并将大唐文化和日本文化巧妙地融合,碑正面刻有“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八字,背面镌刻其事迹,柱顶四侧是表现中日友好的樱花、梅花浮雕,柱基是采用莲瓣雕饰,柱板上刻日本遣唐使船浮雕,两侧分别是李白《哭晁卿衡》诗和阿倍仲麻吕《望乡》诗,展现了盛唐风韵,开始确立了新唐风建筑的风格。
▲ 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参观原来位于碑林的陕西省博物馆时,感叹空间小、光线暗,当即指示,作为文物大省的陕西,可以在大雁塔附近建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上世纪80年代,陕西历史博物馆建设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计划重点项目并开始启动,设计任务交给了中建西北设计院,张锦秋被委任为项目负责人。
张锦秋先生回忆起当年设计博物馆情况时,总是动情地说:“建设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周总理的遗愿,是‘十年浩劫’后我国兴建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博物馆。”
可到底要把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什么样子?设计任务书上只有一句话: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西北设计院一共做了十二个方案,最终张锦秋的方案获得认可:她的设计是一组仿唐代宫殿格局的现代建筑,整个庭院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院落四周的崇楼簇拥着中央殿堂,整个建筑体现出了唐代建筑的简洁和大气;而建筑本身也与现代博物馆的功能紧密结合,崇楼内就是一个报告厅,曲径通幽的回廊增加建筑的亲切感。
1988年,张锦秋在陕历博工地
张锦秋在谈到设计理念时说:“我做的方案,主要就是在象征上,着重思考象征问题。我觉得唐代最具代表的应该是宫殿。我设计的方案并不是模拟一个具体的宫殿,比如大明宫、北京的故宫。我就把传统宫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征概括为:中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这是中国古代宫殿的基本格局,因为它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观,天子就代表宇宙最高,所以它是一个宇宙模型的体现。”
1990年,张锦秋在陕历博工地
张锦秋从王维《山水诀》中“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一语中,觅得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色彩精髓,并把这一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在整体色彩安排别具匠心: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白色砖墙面、汉白玉栏板、瓦灰色花岗岩台阶、浅灰色飞檐斗拱、深灰色琉璃,全部色彩未超出白、灰、茶三色。如此一来,和北京故宫等明清建筑以亮丽的黄、红两色为主调的色彩构思(即红墙黄瓦)截然相反,有效破解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对立的难题,也有了这座博物馆独特的气质。
1991年,历时四年建成后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成为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开馆之时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水平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 钟鼓楼广场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环境艺术设计沿着“晨钟暮鼓”这一主题向古今双向延伸,在空间处理上吸取中国传统空间组景经验,与现代城市外部空间的理论相结合,工程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城市改造、人防工程、文物保护、商贸流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古城西安提供了一个“城市客厅”。 钟鼓楼广场面积达6万平方米,仅次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据考证,早在盛唐时期,这里是执行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尚书省所在地。绿草如茵的草坪,用石板隔成了九经九纬,就是唐长安街坊棋盘式的结构。
▲ 黄帝陵轩辕殿又名黄帝陵祭祀大殿,于2003年1月破土动工,2004年3月15日建成。设计理念为:山水形胜、一脉相承、天园地方、大象无形。祭祀大殿由36根圆形石柱围合成40米×40米的方形空间,上覆巨型覆斗屋顶,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形象地反映出“天圆地方”的理念,大殿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种彩色石材铺砌,隐喻传统的“五色土”。整座建筑为正方形花岗岩石材建筑,汉代造型风格,色调以青灰为主显得宏伟、古朴、庄严,是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重要场所。
▲ 2005年4月,大唐芙蓉园对外开放。大唐芙蓉园位于唐朝长安著名的皇家园林——曲江芙蓉园遗址以北,以唐文化为内涵,以古典皇家园林格局为载体,因借曲江山水、演绎盛唐名园。张锦秋的这项设计,面对唐长安早已被毁、曲江芙蓉园已无遗迹可寻的现实,凭着自己对唐代建筑文化研究的深厚功力,将大唐芙蓉园的设计基调,定位于再现唐代皇家园林的宏大气势。三大标志性建筑西大门、紫云楼、望春阁与大雁塔遥相呼应,建筑布局主从有序,层次分明,构成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建筑为脉络,依序配置景点或景区,取法唐代,形象丰富,类型繁多,兼有宫廷建筑的礼制文化和风景园林的艺术追求。以古为今用服务当代,使每一位步入其中的宾客都收获“走进历史、感受文明”的精神享受。
▲ 2008年,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保护办实施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项目,进行重新设计。随后,这座“千古之门”在张锦秋先生的笔下,沉寂了一千多年后,终于又新生在世人的面前。如今,复建的丹凤门背靠大明宫遗址公园,南望巍巍耸峙大雁塔和绵延不断的秦岭山脉,尽显千年之前“盛唐第一门”的大气和霸气。
长安塔和锦秋桥
▲ 2011年,作为西安世园会四大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长安塔落成。如何表现世园会“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唐诗中“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等名句,使张锦秋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找到了灵感。“它不是简单的观光塔,而是文化标志性建筑,首先要体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宇宙观哲学思想。要求塔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塔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同时人在塔中也有融于自然、能与自然互动之感。”
作为西安的地标性建筑,要表现西安千年古都的背景,必须蕴含这个城市的历史信息。塔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征着吉祥。张锦秋的长安塔设计,把握了远观塔势、近赏细形的原则。远望长安塔,具有唐代方形古塔的造型特色,每一层挑檐上都有一层凭座,逐层收分,韵律和谐。各层挑檐体现了唐代木结构建筑“出檐深远”之势。但檐下与柱头间却用金属构件组合,抽象地概括了传统建筑檐下斗拱系统。玻璃幕墙设在外槽柱内侧,通过玻璃肋与立柱和横梁固定。一系列处理,使长安塔蘸满唐风唐韵,又不失晶莹剔透的现代感,它生于斯、长于斯,而非“天外来客”。
2016年,张锦秋在长安塔模型前
张锦秋说:“长安塔,‘天人合一’是它的‘灵魂’,唐风方塔是它的‘形态’,现代钢结构是它的‘骨架’,而蕴含高科技的超白玻璃和不锈钢的造型构件则是它的‘肌肤’。”在塔的内部空间,建筑师也试图创造一个永恒的绿色环境。张锦秋提出,把塔的7个明层的塔心筒墙面视作一幅巨画,用油画的手法绘出一组菩提树林,菩提象征着圣洁、和平、永恒。在建筑师、画家、室内设计师的密切合作之下,这个设想终于成为现实。
▲ 2019年3月30日,黄帝陵中华始祖堂落成启用,建筑造型以5000年前的“玉龙”为构思之源,寓意黄帝是龙的化身,中华民族是龙的子孙。整体建筑全部隐藏于地下,为覆土式建筑,总建筑约2.2万平方米,室内展陈面积约7000平方米。
▲ 大雁塔风景区”三唐“工程—唐华宾馆 1984-1986年
▲ 法门寺工程 1987-2001年
▲ 大雁塔南广场规划设计 1995-2000年
▲ 陕西省美术馆 1995-1997年
▲ 西安博物院 1996-2001年
▲ 群贤庄 1999-2001年
▲ 中国佛学院教育学院—参学会馆水院 2004年
▲ 延安革命纪念馆 2004-2006年
▲ 曲江池遗址公园 2007年
▲ 由张锦秋主持设计的咸阳博物院正在建设中,她以北斗七星的总体布局,象征秦代都城“象天法地”的浪漫主义规划思想。博物院的北斗七星与象征紫微星的秦咸阳宫遗址隔空对望,遥相呼应,大气恢宏的气势中可以让人感受到大秦王朝当年一统六国的雄风。非常值得期待。
2016年,张锦秋与年轻人讨论西安西安渼陂湖景区规划
在一个个非凡作品伫立于天地间时,张锦秋先生说:中国传统建筑,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们镌刻了苦难、抗争和辉煌。中国传统建筑,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彰显了质朴、优雅、灵动、豪气。薪火相传,人们本来就应该将文明的火种传递给后人;回望这一生,希望自己没有辜负前人传递的那一点火种。
城市的灵魂在于文化,文化的载体在于建筑,建筑的魅力在于特色。如今在西安居住的普通市民可能不知道陕西或西安领导人的名字,但只要一提起张锦秋,完全可以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一位大领导也曾无不羡慕地说:“西安有个张锦秋!”
著名文学评论家肖云儒说:“在西安,你想躲开张锦秋是不可能的,公共汽车跑上两站在犄角旮旯一拐弯就遇见张锦秋和她的作品。张锦秋设计的一个个古城新地标如春笋般破土而出,成为西安呈给全世界的崭新名片。”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家顾景言这样称赞张锦秋:这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执着,也是从民国延续至今的大师气度。我们的民族,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这样的知识精英,才得以在无数次战乱与动荡之后依然保存故国的文脉与精粹。
鲁迅先生曾说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张锦秋先生充满浓郁中国古典特色的建筑,正在帮助西安走向世界。那一座座屹立在街头的古建筑,也尽情诉说着她“不辜负前辈,传递一点火种”的誓言。
张锦秋:1991年获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6年被母校清华大学聘为双聘教授,1999和2004当选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2001-2005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1997年获准为国家特批一级注册建筑师,2001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西安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05年当选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筑师,2007年任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2010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成为该基金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2011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2012年10月获中国建筑学会特别贡献奖及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称号。2014年9月任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名誉会长。2015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10232小行星命名为“张锦秋星”。2016年,澳门设计师联合会授予终身成就奖。2018年因其在中国建筑行业的卓越贡献,获得“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人物建筑篇”提名。原哈佛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现哈佛大学授予杰出贡献教授彼得•罗(Peter G. Rowe)称赞她为中国第三代建筑师的领头人。
张锦秋说:“要评价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认为不是看盖了多少高层建筑,超高层有多少?而是要看有多少城市公共空间,这才能够说明这个城市的规划建设者心里是否真正有老百姓。”
只有西安才是名副其实的“唐城”
举世公认的“唐都”
西安人历史情结有两个特点:一是对这座城市历史曾经有过的辉煌十分自豪;二是为这座城市后来的凋零感到十分郁闷。
有人描述西安,常讲“城墙思维”,其实直到现在,西安一部分人仍保留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步履蹒跚和当时社会文化心理的“自嘲”及“自黑”。
复杂心态下,希图“重振汉唐雄风”一直都是西安人的梦想。
1984年国务院批复了西安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西安在今后的建设中“要保持古城风貌”。之后,关于西安的建筑风格曾有过几次讨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应当因地制宜,主要体现盛唐气象。
中国有许多历史都城,每一个历史都城都可以代表一段中国历史。从全国看,北京代表元、明、清三个封建朝代历史,前后约五百年;南京代表东晋和南朝四代以及明代初年历史,前后约三百年;开封代表北宋,杭州代表南宋,前后加起来也三百年;洛阳代表东周、东汉、西晋以及北朝、武周以及五代,前后加起来有八百年。西安,则代表西周、秦、西汉、隋、唐这几个中国封建社会处于上升进取时期的历史,前后约一千二百年,无疑是中国历史都城中的翘楚。唐代文化从根本上定型了西安。今日西安地面、地下唐代文物遗存最丰,唐文化影响也最大,在一定意义上,称西安为“唐城”亦不为过。唐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都城长安城规模宏大,七倍于现存的西安城墙圈内的面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唐文化是一种高容量、高能量的文化,尽管已相隔了千余年,今天国人谈论起来仍有一种烈焰灼人的感觉。在国外的很多城市中,华人聚集的地方被称为“CHINA TOWN”,但华人还是喜欢译为“唐人街”,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唐朝至今为国人引以为骄傲。
盛唐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以中国文明智慧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在当时世界各类文明中处于领先地位。这当然是西安文化史上最壮观的一页。
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说过:“建筑是永恒的文化舞台。”巍峨壮丽的建筑、雄浑齐整的布局、博采兼容的气度,加上唐王朝无比强盛的国力,孕育出丰富精湛典雅的文化,涌现出无数飘逸俊秀的人物,名副其实地成为万国仰慕的国际大都会。
从纵向考察,唐朝直接继承了魏晋以来南北两方的优秀文化,又得天独厚全面继承了周、秦、汉文化的恢宏气度,诗歌、散文、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围棋等文学、艺术空前大普及、大发展,特别是唐诗和唐代书法,从此成为中国文化启蒙教育的范本和文化理想追求的楷模。
从横向考察,唐朝对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从宗教、信仰到饮食、衣着,从文学、艺术到工具、器用,都尽可能地兼收并蓄。值得一提的是,佛教传入中国数百年,终于在唐代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儒、释、道并驾齐驱、共存并尊的文化现象。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分支——“景教”也在唐代正式取得地位,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文化的亲和力。
由隋文帝时代发轫、初唐定型的科举制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各阶层士人进身报国参政的主要途径,规范了后世读书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金榜题名”从此成为中国人心目中三大喜事之一。这时的都城长安,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有一种“无限风光尽被沾”的自豪。
文化自信,西安首先得自信,西安人得自信,自信更得有担当。
张锦秋先生说:“我很幸运选择了这里。”
© 版權聲明Copyright statement
文章來源长安范儿,法律支持杨华律师,侵权必究!
- END -
长安范儿
有态度的生活方式
最有范儿的生活服务型平台
入伙:范儿家QQ5群415646147
与长安范儿,专注西安解读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