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这手机,一天天跟吃了毒蘑菇似的……

学习大国 2024年12月11日 15:25
《甄嬛传》变身“枪战片”,贵妃举枪扫射;《红楼梦》改成“武打戏”,林妹妹“倒拔垂杨柳”;《西游记》有了现代情节,孙悟空骑着摩托车扬长而去……一段时间以来,AI“魔改”短视频风靡,有部分网友觉得幽默有趣,也有很多网友认为过于荒谬。
针对此类现象,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出手整治,发布《管理提示(AI魔改)》(以下简称《提示》),指出“这些视频为博流量,毫无边界亵渎经典IP,冲击传统文化认知,与原著精神内核相悖,且涉嫌构成侵权行为”
看似离奇搞笑的桥段,实则是用AI软件,对经典影视剧片段进行二次创作的结果。其实,类似的二次创作并非新鲜事。只不过,此前的改编更多基于重新配音、剪辑等基础操作。现在,借助AI软件,不需要剪辑基础也能把经典片段中的角色、场景移花接木,甚至无中生有。
对于观众而言,如果熟知这些片段的正常情节,尚可辨别二次创作的内容,感慨于“小作坊下料就是猛”。但对于不了解的观众而言,拼贴画面、对口型日益完善的AI“魔改”,足以以假乱真,使未看过原作的人产生误解。正如有网友所言,看多了类似“魔改”视频后,“甚至我都想不起来这些经典场景本来应该是什么内容了,满脑子都是非常荒诞的情节”。
对于作品及其创作者而言,创作出能称之为一代人共同记忆的影视经典,属实不易,很多作品的成功还基于文化传承的经典原著。数十年沉淀,结果被一朝“魔改”,情节、人物、精神内核早已与原作相去甚远,违背了创作者的初心。从更大的层面来说,解构甚至颠覆经典的价值,可能影响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危害不容小觑。
与此同时,AI“魔改”还存在法律风险。AI“魔改”视频往往未经原作者授权,一方面可能侵害原作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改编权等权利,另一方面,也可能涉及原作品演员的肖像权甚至是名誉权。
今年9月,国家网信办就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有关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标识”。此次《提示》也提出具体管理要求,要求对相应短视频进行排查清理、显著提示。监管久久为功,平台压实责任,观众明辨是非,才能更好共建共享清朗网络视听空间。
需要看到,适度的二次创作是创新的一种,但一旦越过合理边界则会带来负面效应。关于AI技术其边界的追问和讨论一直未曾止息。AI再厉害,始终只是一项技术、一种工具,如何取用、如何规范,始终在于使用它的人。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思睿)

原标题:人民艺起评:AI“魔改”不可失了边界》

本期编辑:梁冠群

喜欢本文,就点这里↓↓↓
修改于2024年12月11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习大国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