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李克强与记者聊到的19个问题(精华版)
今天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会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的记者会上,共有17位记者提问,其中多个问题与经济有关,其他问题涉及外交、民生、简政放权、台湾问题、中日关系等。总理的精彩回答,为2016年中国发展指明了道路。
19个关键词,回放李克强答记者问。
金融:金融机构绝不能脱实向虚
金融首要任务还是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不发展,是金融最大的风险。去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像降息、降准、定向降准等措施,这不是量化宽松,主要还是为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的成本。所以金融机构还是要着力去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绝不能脱实向虚。
完善和改革金融监管制度是一个过程,各有关部门和地方要守土有责,绝不能有任何的松懈,还要总结经验和教训,保护好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否则可就要拿你是问!
股市:要瞪大眼睛,练就一双加强监管的“火眼金睛”
去年中国股票市场发生了异常波动,有关方面采取综合性稳定市场的举措,实际上是要防范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这一点是做到了的。
下一步怎么办?不论是股市、债市、汇市这些金融市场,本质上是市场,还是要推进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当然,政府有监管的责任。
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要分层负责,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置,防止苗头性的问题蔓延,当然也不能容忍道德风险。总之,还是要瞪大眼睛,练就一双加强监管的“火眼金睛”。
经济:只要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就不会“硬着陆”
中国经济本身在转型,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在凸显,所以说下行的压力确实在持续加大。但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地区和行业的走势分化。中国经济是困难和希望并存,如果从底盘和大势来看,希望大于困难。
我们坚信只要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就不会“硬着陆”。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还会有小幅的、短期的波动,但是如果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我们有创新宏观调控的手段,可以稳定中国经济的运行。
深港通:力争今年开通
我们已经开通了沪港通,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而且实践表明,对两地都有好处。现在内地和香港正在密切磋商,力争今年开通深港通。
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大势不会改变
如何使中美关系健康向前发展,我想还是要遵循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原则。我们将会放开或逐步放开美方对中国投资的准入门槛,但是这应该是相向的,双方开放应该是对等的。
我相信,我们之间的共同利益会不断扩大。对于出现的分歧,只要是出于诚意,管控好分歧,我相信中美共同利益还会不断扩大。
现在美国正在举行大选,很热闹,吸引眼球,但是不管花落谁家,最后谁当总统,我相信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大势不会改变。中美建交几十年了,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但是中美关系向前发展是大趋势。
简政放权: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换企业、群众办事的“爽”
针对人民日报、人民网和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关于简政放权的提问,李克强总理表示:简政放权必须一以贯之,哪里遇到问题、碰到阻力就要设法去解决,这是削减部门利益的事情。
我们就是要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今年要下决心再砍掉一批审批事项,而且直接放给市场,即使是需要审批的也要简化手续。
要推进标准的统一。对那些于法无据影响群众的创业热情,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不合理文件要坚决进行清理,该废除的废除。
养老:老有所养不会、也绝不能是一句空话
确实有个别地方发生了养老金发放困难的问题,但这是一地之难、一时之急。中国现在实施的是养老金省级统筹,省级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通过多方筹集资金,来保证养老金的发放,确有突出困难的,只要地方政府尽力了,中央政府是会给予补助的。
这里我想做个“安民告示”,从全面长期来看,中国政府对中国公民保证养老金发放是没有问题的。可以肯定地说,老有所养不会、也绝不能是一句空话。
去产能:在去产能、促发展、稳就业之间达到平衡
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改革和发展是不矛盾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的确产生了一些比较严重的过剩产能,主要是在重化工领域,现在我们已经选择了钢铁、煤炭这两个领域在去产能上先行突破,与此同时要避免出现大规模的下岗潮。
中央已经建立了1000亿元主要用于转岗安置的专项资金,如有需要还可以增加。当然,地方政府相应配套要跟上。
周边外交:维护稳定关键要靠地区国家共同努力
维护地区的稳定,实现睦邻友好,关键还是要靠地区国家共同努力。邻里发生纠纷,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事情,但只要以诚相待,坚持用外交、和平手段来解决,我们完全可以维护地区的稳定。至于域外国家,像美国,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亚太,我们可以在亚太地区进行合作,管控好分歧。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毫不含糊,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我们希望,不论是域内国家还是域外国家,都能多做有利于地区稳定的事情,而不是相反,否则对谁都不利。
文物保护:市场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
我们保护文物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滋润道德的力量,传承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发展文化可以培育道德的力量,我们推动现代化,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
香港:会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中央政府“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没有也不会改变。而且我们相信,特区政府有能力、香港民众有智慧处理香港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和局面。香港还可以更多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当然也可以抓住内地发展的机遇,只要是有利于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增进香港民众福祉,特区政府提出来的事,中央政府都会全力支持。我对香港的前景看好。
经济转型:发展“新经济”要培育新动能
我们说要发展“新经济”是要培育新动能,促进中国经济转型。传统动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减弱是规律。这个时候就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来适应产业革命的趋势。而且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提升改造结合起来,还可以形成混合的动能。
可以这么说,如果把亿万群众的创造力、积极性调动起来,可以形成投鞭断流的气势,再加上背水一战的意志,就可以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而且促进经济的转型。
中俄关系:不受第三方的压力
我们不仅是政治关系好,在经济方面也是有升温趋势的,因为我们在诸多领域都有多项合作。中国始终遵循着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和俄罗斯发展关系。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中俄关系不会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受到影响,不受第三方的压力。我们还会继续推进中俄关系向前发展。当然,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我们之间的合作也不针对第三方。
医保:下决心推进全国医保联网
政府下决心要推进全国医保联网。要在今年基本解决省内就医异地直接结算的基础上,争取用两年时间,使老年人跨省异地住院费用能够直接结算,使合情合理的异地结算问题不再成为群众的痛点。
我们执政的目的是为什么?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改善民生,就是要让群众对民生的呼声和要求,倒逼我们的发展,推动和检验我们的改革。
两岸关系:要给台湾投资企业定心丸,因为我们是同胞
我们明确对台湾投资企业已有的优惠政策不得改变,要给定心丸。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们是同胞啊!
我们还会继续推出有利于两岸经贸合作的举措,当然前提是要保持两岸的和平发展,基石还是“九二共识”。只要遵循这一政治基础,大家都认同属于一个中国,可以说什么问题都好谈。
我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是乐观的,我们之间的血脉是分不开的。我相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也会造福两岸民众,改善民生。
政务公开:要像扫二维码一样一览无余
该公开的应该全部公开。公开是惯例,不公开是例外。尤其是涉及到公众利益的措施,财政预算收支情况等,都应该加大公开的力度,让群众像扫二维码一样清清楚楚、一览无余。
政府的权力清单要上网,权力的运行也要上网,要留下痕迹,这样可以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此外,要及时回应社会的关切。今年两会“部长通道”中部长的表现就广受记者们欢迎。
中日韩关系:不能走回头路
中日韩三方要互动,尤其是现在中日关系虽然有改善的势头,但是还不巩固,还比较脆弱,我们还应该本着双方对历史问题的原则共识,而且做到言行一致。我们不愿意看到再走回头路。
最近韩国棋手和“AlphaGO”进行围棋人机大战,三国很多民众都比较关注,这也表明三国之间文化有相似之处。中日韩三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五分之一,是亚洲经济的70%,我们之间的互补性很强,可以携起手来去开拓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
五险一金:适当调整缴存比例
在参加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和委员也提出来可以考虑适当地调整“五险一金”的缴存比例,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事高度重视,国务院去年就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实际上已经下调了缴存比例。
当然,“五险一金”从总体上看还是有适当调整的空间,各地情况不同。社会保障基金是充裕的,在国家规定的统一框架下,可以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阶段性地、适当地下调“五险一金”的缴存比例是可以做的。
农产品收购:对农民的扶持力度不会减
下一步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要让农民更多的进城,有条件的能够在城里留下来,这样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可以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使农民能够把劳动生产率提高,这样就使我们的农产品更有竞争力。
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会减,对农民支持的力度也不会减。中国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在于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让他们能够富裕起来,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ID:rmrbwx)、中国政府网
点击下列标题,查看精彩内容
回顾习近平告诉我们的人生箴言
数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新闻舆论观
王岐山8句话定调2016年反腐工作
图解:面向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是什么
盘点2016年你不可不知的五个重要纪念日
实用:领导干部应学会说六种话
自测:干部想要被提拔,先要过哪几关?
办公室"修炼"手册:会议筹备工作10要点
荐读:35个说话之道,让你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