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北大留美学生拉黑父母,12年不归:背后的原因让人深思

2018-02-01 懂孩子的 成长路上好爸妈

「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这是父母最真心也是最无力的话

有时无形中还成了侵犯孩子边界的借口


转载自公众号:伊姐看电影(ID:eemovie)


这两天被「北大留美高材生拉黑父母,12年不归」的事件刷屏了,朋友圈一片哗然。到底是什么样的沟壑,才让孩子这样与父母决裂呢?



王猛(化名)在任何意义上看,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状元,北大生物系本科录取,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然而,这么优秀的一个男生,12年不愿意回老家过年,6年前拉黑跟父母所有联系方式。


他写了一封信,15000字,洋洋洒洒记录着,——如果付出是为了控制孩子,那自己的父母在这件事上做得出类拔萃。



王猛的父母,在信里被描述的细节有——


●从小家长把他当女生养,抗议却无效。

●学校举办活动要求穿短裤,家长却逼迫他穿长裤。

●说好的毕业旅行,却始终是「炫耀孩子成就的宣讲会」。

●严格管控他的日常生活,甚至让大姨私下联系他的同学打探其消息。

……


因为家长利益共同体,留在凌霸肆虐的学校,倾诉换来侮辱和暴打:「最卑贱的狗才需要什么公平」。


在中国,有太多父母并不懂得如何为人父母。

王猛的父母所做种种,掰碎了,揉烂了,简直就是——「我们犯了全中国父母,都最喜欢犯的错。」


超强控制欲


王猛父母,并不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潜意识甚至当作可以用垃圾涂抹的画布。


强迫孩子穿反性别的衣服;

不准孩子按照规定穿集体要求的服装;

孩子已成年还窥视他的交友隐私……

孩子的意愿,换来的往往是「斥责」和「漠视」。


王猛在信里提到,父母是事业单位职工,自己被送进了「全年级不到十个人」的初中。


在这个学校,孩子「被打耳光、抱摔、掐和羞辱」都是常态,他想换学校,而父母坚决不同意——「你太小了,还不会骑单车。」


但本质的原因是「父母的单位和这个中学是利益共同体。」

读大学,要求孩子对亲戚「三天一电话,七天一拜访」



甚至王猛到美国读研,也被强迫跟一个姚姓的高干子弟搞好关系,但这一切,本质是为了:「讨好姚,炫耀自己有个高材生孩子,以及通过姚继续监视我。」


这种控制欲往往有一个很中国特色的别名,叫做「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不自知的暴力宣泄


这种宣泄包括肢体暴力、语言暴力、精神暴力。


大部分人可能惊讶,天下怎么会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我想说的是,这种爱,有时候也是复杂而不自知的。


在前几天华裔弑女案中,妈妈说的话很有代表性——「我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每次我都控制不住自己。」


有些父母对孩子有无意识暴力,这种暴力,不是偶尔一下的小发泄,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宣泄,持强凌弱的快感。


为什么?


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能力范围内,可以打击的只有自己的孩子。



●王猛在初中时代,遭遇了同桌的霸凌,提出希望换个同桌。换来的是父亲的侮辱——


「同桌有什么影响?」

「最卑贱的狗才想要什么公平」

「你凭什么要求学校优待你?就凭你成绩好?」


●被陌生导游开两性玩笑,父母不仅不帮助解围,在他提出抗议后,母亲歇斯底里语无伦次地大骂他一顿。


● 一再发出求助般的抗议,甚至拿回了「应激诊断证书」,换来的是「你自己心胸太狭隘」


王猛的优秀不是他的错,但一旦他要争取自己的真实需求,父亲总是攻击他「就凭你成绩好?」


王猛说,这句话,一次次烧灼他的视网膜和内心——优秀,反而成为一种原罪?


以前看过一个新闻,泰国一个父亲百般羞辱自己的孩子,对他说,有本事你去死啊。


下一秒,长久活在这痛苦环境的孩子,拿起枪对着太阳穴毫不犹豫开了一枪。



父亲以为孩子在假意威胁他,第一反应是愤怒地给了孩子一巴掌。意识到后,崩溃惊厥,嚎啕大哭。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他们不知道,语言暴力,也是暴力,而且比行为暴力更加伤人,那都是内伤。



强烈的「孩子是私属物」心态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是「养儿防老」,养儿从来是一件「有用的」、「计回报」的事儿。


王猛父母为什么不以为然,即便到了今天,依然漠然「啊……讲的还是那些陈皮烂谷子的事儿啊。」


母亲接受采访时,把这种「叛逆」,归功于「上大学以后控制得不够」


这种漠然,转换成内心告白就是——「看什么医生?你就是不够听我们的话。」


当王猛激烈抗争,试图跟父母沟通,大概他父母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后悔啊,当初对他再严格点就好了。」



对啊,养育是恩赐,这个权力无上限——

我生了你,养了你,

就算我羞辱你,伤害你,

甚至打死你,你闹什么闹,嫌不嫌丢人?


毫无边界感,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当然还是我的。


王猛父母答记者问里有这样一段话:「就算影响了他,也是前半段的事儿,但长大后,一半时间在外面吧?」


可父母忘记了,孩子没有选择去哪个家庭的权利。一个在畸形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人,三观已经被迫定性,父母已经亲手剪断了他的翅膀,却讽刺他不会飞翔。


微博一个朋友的回复,真的写得特别好。



有的人说,这个孩子看上去太矫情,会不会是做秀?


我来告诉大家,那些被父母伤害,而父母很不自知的孩子,没有隔离伤害,像婴儿一样自己艰难而痛苦的重新成长,他会遇到什么。



也许,他会杀人


我看过药家鑫父母对话柴静的一期节目,对,就是那个杀人犯药家鑫。


药家鑫的父亲对他的管教,从来都是命令式的口吻,不容置疑。从小母亲逼他学钢琴,只要学不会,不由分说一阵毒打。



他跟小朋友打架,不管谁对谁错,父母永远只骂他,肯定别的孩子。他有网瘾,父母就把他关在地下室囚禁一个月,完全不关心他的心理状态。


在法庭上,他曾经亲口承认,杀死那个受害者时第一反应是:「非常恐惧父母知道我撞了人,不知道他们会怎样对待我」。


甚至在临刑前,他希望捐献角膜,都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父亲说:「希望你把你的罪恶都带走,不要再连累别人。」这是他最后一次违背自己的意愿,听他爸的话。


对父母的恐惧,居然大过了杀死一个陌生人。对父母的屈从,让他到死,都没有资格实践自我的意愿。



也许,他会自杀


电影《死亡诗社》男主角Neil,不逃课、不叛逆、门门功课甲等、严格沿着父亲规定好的人生轨迹行驶。


因为父亲对他说:「Neil,我牺牲了很多才把你送进这里。所以,不要让我们失望。」


他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去表演,去追逐舞台,换来父亲的失望和否定。他最亲的人,把他追求自我,当作背叛。


可他不想背叛自己,于是,他选择了死亡。



《无声告白》里莉迪娅,同样也是不堪来自父母的期待,在角色扮演里逐渐迷失,走向死亡。


这些作品,都改编自真人真事。也因此,《无声告白》扉页的话越发人省醒——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王猛有没有问题?当然有。他也自知,不然不会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他自相矛盾在父母干涉他的大学生活,会说「过度关爱」;而自己被人欺负,也指责父母「漠不关心」。


●他过于敏感有时候他人一个玩笑,也会被解读成伤害,有强烈的自我防御机制。


但我理解这种恨意,由恨意导致的混沌的语无伦次。



武志红说:

父母是我们最大的、终身难以摆脱的命运。


乔布斯至死没有跟父母和解,马斯洛选择不参加母亲的葬礼。相比之下,王猛的隔离交往,逃跑,不回应,算不上最严重的「不和解」。


我认为,身为成年人,你有选择「不和解」的权利。


有的父母也许一辈子都在等一句「谢谢你」,而也有的孩子,一辈子都在等一句「对不起」。


真希望故事的双方,先肆无忌惮宣泄自己的恨,然后在支离破碎后,还可以重新找机会,看到不完美中的爱。



但更希望,所有为人父母的人都知道——


尊重与理解多么稀缺,而控制与驯服多么常见。从我们开始,学着真的尊重和理解孩子吧,任重道远。不要倾尽所有,却培养一个了「仇人」。


〖你的每一次点赞,我都当成了喜欢〗


·end·


*推荐阅读:连续三起亲妈杀子事件,触目惊心!无论生活多难,请先做个合格父母!


*来源:伊姐(周桂伊),14岁出版小说集,18岁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30岁出版畅销书《心若宁静,便是幸福》。专访明星十余年,爱电影的妈妈,分享光影中的感悟,关于育儿、关于婚姻、关于爱。原创公众号“伊姐看电影”(ID:eemovie)新书《认知差:你比人生赢家差在哪》全网热卖中。


▼更多教育好文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