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味道保山】龙江撒撇的故事,从这里展开……

王丹妮 保山新闻网 2022-07-24

“龙江撒撇”——本是腾冲市五合乡傣家的一道小吃,却在十几年间从餐桌走向市场,进而成为傣寨村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方式。

初春的五合乡龙川江沿岸,寒意已退,晨光熹微中,白芹开始了一天的采买。韭菜、小米辣、老缅芫荽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套美味撒撇的关键,在于调料配比的恰到好处。而对于新鲜食材的追求,早在1998年便深深烙在白芹心中,就是那一年,新保腾公路通车,五合乡联盟社区佟家庄从一个普通的江边傣寨,跃居成为新保腾公路沿线数一数二的热闹村寨,龙江撒撇的故事,也从这里展开……


一条路引发的撒撇变迁

1992年,新保腾公路动工,经大马河垭口、黄草岭大河,过龙川江,再经五合、洞山至腾冲城。1996年底,毛路全线通车;1997年4月完成一期工程。自此,突然涌入的人流打破了龙川江畔五合傣寨的宁静,无数“有志之士”争先恐后在有利地段占得“一席之地”,傣味餐馆、小吃店、小吃摊应声而发,一种专属于当地的饮食文化便蔓延开来。撒撇,这种极具傣家特色的传统小吃,也由家庭餐桌上的普通菜肴登上生意场并成为主角。

而在此前,五合区域内所有傣寨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都得依靠那“一亩三分地”。“1997年之前,交通不便,流动人口少,村民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几乎无人会有将傣家小吃变为商品的念头。”五合乡联盟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明坤说。

五合乡辖13个村民委员会,167个村民小组。龙川江从北向南贯穿全乡,并把全乡分为江东和江西两大区域,其中11个傣族村民小组都聚居于江西片区的联盟社区。这里气候条件优渥,雨量充沛,为种植小菜、甘蔗、水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那时在附近集镇卖小菜的,大多都是五合村民。但利润很低,大家的生活并不富裕。自从新保腾公路通车,撒撇走向市场之后,人均家庭收入可不只是翻了几番的问题,那与之前对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王明坤感慨。

“说来,龙江撒撇应是德宏撒撇的衍生物。”五合乡文化站站长陈以晓叙述,但德宏撒撇惯用生肉,味道浓郁,与五合口味存在差别,入境后基于当地饮食习惯进行了改进,至今已自成一系,有了独特的味道和吸引力。若说五合傣寨出现撒撇的时间,已无从考证,但因与德宏傣家文化的交叉,撒撇必定很早便登上了个别人家的餐桌,不过新保腾公路的贯通,将其置于了台面之上。

脱贫路上的“撒撇大军”

1998年4月,第一届龙川江傣族泼水节在联盟社区佟家庄举行,四乡八邻的人们身着盛装前来庆贺。虽然早早就便备下配料,可白芹还不知道,自己的撒撇是否能够俘获大家的味蕾。因为,这时的她才是一位刚刚进入撒撇行业的新人。

“当时家里很困难,单靠农作物种植,温饱都很难解决。真是不忍心让孩子继续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在姐姐的动员下,我决定去卖撒撇。便找了傣家餐馆学习技术,然后到信用社借了600元钱当本钱,开始了自己的撒撇创业。”白芹向记者讲述了20年前创业的经历。

2005年,挑着豆粉担子四处赶转街的囊兰艳,也在佟家庄租了店面,加入了“撒撇大军”。“开店之前,家里的田地是重头戏,但一年下来,最多只能收回个肥料钱。”囊兰艳说,店面刚开张的时候担心亏本,即便很累也还要顾及田地,生意慢慢有了起色,才与丈夫商量着将田地租了出去,二人全心投入到撒撇生意中。“这真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种田虽然相对自由,但是很累,也赚不到钱;卖撒撇,时间上有了约束,但好在我与丈夫适应得很快。”

2018年,在第二十届龙川江傣族泼水节上,囊兰艳制作的撒撇荣获金撒撇殊荣。为此,她激动地说:“这样的情形我真的没有设想过!只是我觉得人不论做什么,都得用心。”现在,奖牌被摆在店面的显眼处,激励着囊兰艳。

几乎与囊兰艳同一时间,白丽也在佟家庄加入了“撒撇大军”。“以前我在腾冲五中上高中,那时家族里的哥哥白加华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卖撒撇,空闲时间我就会过去帮忙,哥哥也从不吝啬教我,慢慢地,我也学会了这门手艺。”2014年,白丽制作撒撇的影像登上了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有滋有味的泼水节》。

盟联社区帕连村民小组的杨荣丽把龙江撒撇带到了昆明,创建了昆明傣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名下有傣香淳·傣家菜4个餐饮分店、一个农庄、一个休闲庄,每天接待食客数千位。

正是亲眼见证着被撒撇改变的生活,见证着撒撇所受到的喜欢与追捧,一批又一批的傣家人怀揣撒撇技艺走出了五合、离开了土地,去寻求更为广阔的市场。如今,龙江撒撇已经形成了以保山为中心,辐射大理、怒江、丽江、临沧等周边地州的经营版图,回馈给了傣家人蒸蒸日上的生活。

因为撒撇,白芹很快还掉了信用社的欠款,20年来,供养着两个孩子先后走进大学还有结余;白丽推倒了老宅,新楼房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杨荣丽感叹于而今如梦般的生活,能在昆明开公司、住别墅、开豪车,这在以前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龙江撒撇的未来之路

放眼傣寨,青砖碧瓦的楼房盖得一户比一户好。“这都是靠着撒撇建起来的。现在除了在单位上班的或是有其他技艺的,村民们创收基本都靠撒撇。”指着眼前的大片良田,王明坤与记者分享着未来的规划,“以后这些地方都将种上柠檬、韭菜、香柳等制作撒撇需要的原材料,我们要把原材料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龙江撒撇的摊点上。一方面可以确保我们的撒撇终端销售不会受到原料市场的波动影响;一方面还可以为留守人员提供创收,延伸撒撇脱贫致富的产业链。”

助力撒撇产业的发展,乡村两级都开启了相应的行动和计划。五合乡政府加大了外出经营撒撇人员的统计和调查,王明坤则带领联盟社区的相关人员,实地走访社区在外经营撒撇生意的村民。了解他们的经营状况、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获得的支持和帮助……

数年前我到保山办事,当看到联盟人经营的摊点上挂着“芒市撒撇”的招牌时,我惊诧不已,问原因,对方回答,“这样写生意会好一点。”我当即回复,生意的好坏不是靠招牌,而是要看口味。说起这个令人尴尬的“挂羊头卖狗肉”场面,王明坤仍抑制不住地激动。

“不自信,品牌认同感不强,是现下最主要的问题。”陈以晓说,为了增强品牌认同感、定位形象,2014年在龙川江第十六届傣族泼水节上曾就撒撇设计过一块形象海报,但收效甚微。

“20年的撒撇经营早证明了我们龙江撒撇已经获得了市场的认可,那为什么我们还不能实现自我文化的认同呢?”王明坤希望从撒撇经营中获得经济收益的傣家人能够找到这种有区域特色的傣家餐饮文化自信。所以在3月9日成行的赴保山进行的实地走访中,关于龙江撒撇的品牌认同也再次被提出来,联盟人经营的撒撇店要统一商标、规范经营,因为这是我们的品牌。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壮大集体经济。腾冲市致力为空壳村、经济薄弱但有发展条件的村集体提供发展资金。我们联盟社区要借助这个发展机遇,依托撒撇产业做活做大以展示傣族文化、品味傣族风味、观赏傣寨风光为一体的傣家园。”王明坤说。

以餐饮文化自信激发区域发展自信,相信未来的龙江两岸,由龙江撒撇引发的变迁会给这片傣家热土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编辑:姜永华

责任编辑:杨清宗


关于保山新闻网

  该微信由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保山新闻网管理,保山新闻网是保山市委市政府管理的第四媒体。关注本账号您将能及时收到保山的新闻资讯。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山新闻网联系信息

  电话:0875-2135020

  QQ:3049779830(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wx@bsxw.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