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判断一个行业有没有前途?值不值得做?

刘润 刘润 2023-12-18

观点 / 刘润    主笔 / 万青    责编 / 李桑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

  

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如何判断某个行业是否会出现新的机会?

钱越来越难赚了,不知道做一件事情有没有前途,值不值得做?

这个时候,不妨多思考一下几个维度:

趋势,成本,效率。 

我们重发一篇文章《如何判断一个行业有没有前途?值不值得做?

一个一个来讲,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以下是这篇重发文章正文。





趋势


什么是趋势?

即事物或局势发展的动向。

一共5个人,3个人坐电梯从1楼到25楼,2个人爬楼梯。

坐电梯的,有做俯卧撑的,有用头撞墙的,有原地打坐的。

爬楼梯的,一级一级台阶,费尽浑身功夫,满头大汗,爬到10楼,再也爬不动了。

25楼到了,有人分别采访他们是靠什么到25楼的。

第一个人说,我是做俯卧撑上来的。

第二个人说,我是用头撞墙上来的。

第三个人说,我是原地打坐上来的。

每个人看似都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但真正带他们上楼的是“电梯”。

他们都忽略了“电梯”的作用。

爬楼梯的,也不是不勤奋,也不是不努力,但就是拼了这条命,也望不到头。

“电梯”是什么?

“电梯”,就是趋势。

依靠电梯上楼,和依靠爬楼梯上楼,所能发挥出来的效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快速发展阶段的企业,无论做什么,都相当于在一个上升的电梯里做俯卧撑或者打坐。

只要电梯还在快速上升,你在里面做任何动作、或者不做动作都没关系。

而当电梯不再上升,甚至开始缓慢下降。

一家公司的组织能力、管理者的战略和战斗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那么,如何看到趋势?趋势的背后,又是什么?

趋势的背后,是“技术革命”。

生产技术发生根本变革,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发生飞跃。

趋势的背后,是社会结构性的改变,从而涌现出新事物、新平台、新变化。

当结构发生改变,原有模式的成本结构存在优化空间,就会形成趋势,带来机会。

比如,人口结构的变动。

支撑商业繁荣的基石,是人口,是交易。

任何人口结构的变化,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比如,基础设施和生态越来越完善,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的普及。

我们常说任何一个商业,它有两个基础的商业模式:

做产品和做流量。

生产、创造出一个产品拿到市场去卖,是做产品。

所谓做流量,就是跟用户的一个个触点和在一个个触点上所占用的用户时间。

而今天因为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的普及,触点正在变得越来越多,流量就会被重新分配。

过去几年,我们看到流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流量从线下跑到PC,PC跑到移动互联网。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势能平台的崛起,小红书,抖音等等。

而新崛起的平台,又会聚合更多的信息和流量。

信息有多重要?

一个偏远山区的农民日夜勤劳耕种,集市贩卖,却依然贫穷。

不是因为山区的农民偷懒,而是因为他失去了从“信息社会”获取资源的能力,导致难以走出“贫穷困局”。

不论互联网科技如何发达,智能手机如何进步,移动互联网多么方便,对他的生活几乎都毫无影响。

因为他和这个“信息社会”的主要资源是完全切割的,没有办法进行资源沟通交流。

流量有多重要?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想要富,先修路。

这些背后,都是提高连接效率,连接最需要的消费者,纳入全国交易网络,从而改变交易结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商业效率,创造更多财富。

每个人都想看到趋势,抓住机遇,获得红利。

什么叫做机遇?

在新的交易网络里,一个特别有价值的生态位正在出现,并且还没有被别人占据,这就是机遇。

机遇一旦出现,很快就会被人占领。这个时间窗口是非常短暂的。

小公司要想获得巨大的成功,几乎必须得抓住这样的机遇。

那么,怎么才能抓住这样的机遇呢?

大的行业机遇来临时,通常都是有信号的。

例如:逐渐明朗的重大趋势,新基建,新能源,国家新政策,新消费时代下的人群和消费习惯变迁等。

例如:新技术的出现。你研发了新的储能设备,能够提升存储能量的密度,让电池体积更小,续航更持久,一块电池能用一年。

例如:未被满足的需求。再小的需求,乘以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都会有非常深的战略纵深,在一个领域创业,很快就能形成一个大的规模。

这些信号背后,往往都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





成本

私董会上,经常有一类问题:

润总,哪个行业有机会?我怎么才能做大?哪里有赚大钱的机会?

通常问这种问题的,都是来寻求套利空间的。

打一枪,换一炮,哪里有风口,就往哪里去。

最终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既没有养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没有守住钱。

最初凭运气赚的钱,最后都通过实力赔个精光。

好一点的,还一息尚存,犹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差一点的,灰飞烟灭,再无转型重生的希望。

一个人凭借运气得到的事物,都会凭着自己的智慧缺失而失去。

另外一些人呢?

他们也想赚钱,也想赚大钱。

但是,在自身盈利的同时,首先考虑的是整体的存活。

比如上下游产业链的共同繁荣而不是只顾自己赚个盆满钵满。

每当风险来临,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比如首先保证公司的利益,再考虑自己个体的利益,只有公司这个身体存活了,身上的器官才能存续。

比如什么钱该赚,什么钱不该赚,做一件事,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影响,产生什么样的社会价值。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其中一种的心态是:

我是局部,我只管自己赚,自己爽。

什么社会价值,什么消费者获益,少来这套教条主义,虚伪的“仁义礼智信”。

而另一种心态是:

我是整体,大家应该一起赚,一起繁荣,共同优化行业原有模式的成本结构,赚更多,做更大。

凭什么那些只顾考虑自己的人,赚这么多钱啊?

应该更优化地配置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让消费者都能够享受科技的乐趣。

不能为了赚钱,丢了自己的人格。

商业是什么?

商业的本质是交易,一边是用户,一边是产品或者服务。货币是交换的媒介。

你选择做商业,就是用你的产品或服务,去和用户口袋里的货币交换,从而赚取利润。

商业最单纯的起点,就是盈利,消费者获益。

而经营商业的前提,是价值感大于成本。

一个企业真正的利润,到底从哪里来?

如果你跟竞争对手一样,生产一件商品的成本都是3块,那么你其实没有真正的利润。

大家的成本和售价都差不多,用户为什么要买你的商品呢?

你说,别人都卖5块,那我可以降价啊,我卖4块!

可是,你降了价,用户都跑你这来了,竞争对手也会跟着降价。

最终,你们的售价一定会稳定在比成本高一点点的程度上,比如3块3。

大家都不会再降价了,因为再降价就活不下去了。

这个时候,你赚到的3毛钱,其实只是社会付给你的辛苦费。

它并不是你真正的利润。

你真正的利润,一定是通过某种创新,做到你的成本比别人更低,能够用同样的成本,获得更多的价值。

当整个行业的成本都要做到3块的时候,你有没有本事,把成本做到1块?

当你把成本做到1块,别人学都学不来的时候。

你比别人便宜的这2块,才是你真正的利润。

当价值感大于成本时,你才有机会。

原有模式的成本结构存在优化空间,比如房租、人力资源成本、原材料。

大家都做一个行业,用同一种原料。

突然有天,你发现你们行业的原料,居然是另一个行业的废料。

你根本不用买,派车去拉就可以了。

对方也很发愁这些废料怎么处理。

我举个类似的实际例子。

比如小米。

有人曾经找到小米的刘德,说自己是做航空颈枕的,特别舒服,很适合加入小米生态链,问小米要不要投资。

刘德听完说,我建议你不要碰这个行业了,你大概率赢不了。

因为小米投了一家叫8H的公司,做乳胶床垫的。

一整块乳胶做成床垫后,会剩下很多边角料,刚好直接用来填充颈枕。

看懂了吗?

也就是说,几乎完全没有成本。

产品做得比你好,价格还比你便宜。

请问,怎么打?

利润,来自于没有竞争。

所以,如何生存和发展?

还是开头那句话,你能不能把原来3块钱的成本,打到1块?

这样多出来的2块钱,别人拿不走、抢不掉,这是真正的利润。

商业世界,会奖励把东西做便宜的人。

帮别人省钱了,你就赚钱了。





效率

一个行业能够兴起,通常是因为发明了一个新技术或者新产品,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竞争早期,大家拼产品。

因为你发明了新产品,这个时候还没有竞争对手,所以用户就会蜂拥而至。

在竞争早期,供小于求,生产商掌握着稀缺资源,所以生产商是比较强势的一方。

紧接着,竞争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

你要知道,没有什么东西是别人做不出来的,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难度高低的问题,以及成本大小的问题。

一个新产品一旦被发明,经过一段时间,一定会有很多竞争对手出现。

随着竞争剧烈升级,最终会摊平所有的利润。

当竞争白热化时,优化交易成本效率,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

什么是交易成本?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科斯是这么定义的:

交易成本,是指为达成一笔交易所需要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

这其中,又细分为“购前(搜寻成本、比较成本、测试成本)”、“购中(协商成本、付款成本)”、“购后(运输成本、售后成本)”。

以购前搜寻成本为例:

你家电风扇坏掉了,要换电芯机。但这台电风扇,是10几年前的国营厂子生产的东西,比你家儿子的年龄都大。

这台风扇,意义重大,承载着家庭很多记忆。

你坐车二十公里,来到市中心,找到维修铺子。

老板看了看,摇摇头。

你又跑到另一个维修铺子。

另一个老板看了后,叹口气,摆摆手,无能为力。

你花了一个下午,4个小时的时间,一无所获。

最后,你去了闲鱼一搜,你可能只花了5分钟,还真找到了一个。对方愿意,100元处理货物。

4个小时和5分钟,就是搜寻成本的差异。

以购前比较成本为例:

出去旅游,做攻略,每天吃什么,这是最痛苦的一件事情。

哪家踩坑,哪家好吃,哪家不好吃,哪家宰客,哪家口味地道,这些都是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决策分析。

而当有了点评网站的时候,你再也不用自己查了,看看评分,看看评价,一目了然。

当价值感等于成本时,就到了比拼效率的时候。

比如,在商场铺设的充电宝、按摩椅、KTV,效率上在商场等场所铺自动设备比开店装修要高。

在闲鱼上交易二手物品,比你在小区做跳蚤市场交易效率高。

在体验上,用户还可以使用碎片时间来完成消费。

就一款产品而言,把价格卖便宜不是本事,比你便宜还能比你赚钱才是本事。

你降价试试?结果发现一降价就亏损,因为你成本高。

企业的经营者,在内部要修炼管理的基本功。

通过规模效应,通过流程优化,通过降低人工成本等等,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价值感大于成本。

管理的能力是始终提高效率、不断降低成本。

毕竟,商业如水,总是流往高效的方向。




最后的话

当价值感大于成本,机会降临。

当价值感等于成本,比拼效率。

当价值感低于成本,救命转型。

当钱越来越难赚,当不知道一件事情有没有前途,一个行业有没有前途,值不值得做的时候。

不妨多思考一下几个维度,趋势,成本,效率。 

做正确的事,正确高效的做事。

高效,就是用更低的价格,做出更好的东西。高效一定打败低效。

同样做产品,别人用废料,几乎无成本,而你还在付出高额成本采购。

同样做农业,别人用无人机喷洒农药了,你却在用手工。

同样做服装,别人用大数据预测消费者需求了,你却在靠感觉。

同样做餐饮,别人用超低温冷链的预制菜开餐厅了,你却自己炒。

如果你在一个技术高速进步的行业,觉得赚钱越来越难了,核心的原因就是技术用效率打败了传统。

而你最重要的应对策略,就是必须承担风险,拥抱技术,拥抱创新。

成为最擅长把技术转化为效率的人。

成为最擅长做出价值感的人。

心中始终装着三件事:

趋势,成本,效率。

算好产品和管理两笔账。

这样,留给你的生存空间才会更广阔,才能活的更久。

祝福。



推荐阅读: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那个人,赢了

点击下方图片,加入刘润老师唯一付费问答圈子

一起把别人的顿悟,变成你的基本功

品牌推广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