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众呢?难道大鱼海棠是只注水鱼?

2016-07-26 释凡 释凡说电影
请点击 ↑ 蓝色名字「释凡说电影」快速关注本公众账号

#大鱼海棠观众失踪# 票明明卖出去了,可观众却失踪了,一场电影二三十位观众未到场,这究竟是粉丝的真爱还是土豪的任性?简单调查过后,我发现这很难用个案来解释,这里面究竟有多少水分,希望相关人士出来说清楚,外面在下大雨,大雨海棠不能变成大海鱼棠。

     《大鱼海棠》上映15天,票房突破五亿,虽然口碑两极,但这一成绩已遥遥领先于以往所有的国产动画电影——除了去年暑期那部票房近十亿的《大圣归来》。那么,5亿元是否是这样一部观众期待多年的电影预计应达到的票房成绩?为什么《大鱼海棠》没能像《大圣归来》一样成为“爆款”?《大鱼海棠》和《大圣归来》能否预示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

       这是新浪娱乐7月23日关于《大鱼海棠》的最新一篇报道。在亲历了一系列奇妙的“包场”之后,笔者认为,真相只怕并不乐观。
    
       一次突发奇想的观影,却意外地包场
      事情源于一次突发奇想的观影,由于《大鱼海棠》口碑两极,笔者朋友圈也争吵不断,笔者带着好奇心决定再刷一次《大鱼海棠》,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笔者居然包场了,全场包括笔者不超过五个人。在开场之前,笔者印象中起码有三十多个座位已经被锁定卖出,难道是笔者记错了?(注:不存在退票的可能,该影院未开通退改签功能)。
       带着疑问,笔者微博搜索“大鱼海棠、包场”之后,有了惊人的发现,原来被包场的不止笔者一人,全国各地的网友带着被感动的泪水表示自己惊喜地享受到了包场待遇(这种发自内心的溢美之词证明不是黑粉,不是水军,因为网友还晒出了票根,晒出了自拍)。







不止是工作日,7月17日,周日晚六点黄金场,同样有网友反映享受了包场待遇。





 7月16日,周六,同样存在包场。






7月15日,同样是包场。






     7月13日,包场,妹子很可爱。





     7月11日,首周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已经有不少网友反映,享受了包场待遇(网友很激动,晒出了电影票)。
     那么,按这个逻辑,《大鱼海棠》的上座率想必很低吧,让我们看一下公开数据:




     7月11日起,《大鱼海棠》场均人数并不低,而上座率更能说明问题,7月11日《大鱼海棠》当日票房3908.3万元,上座率高达18.2%,高于《寒战2》和《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而从7月11日到7月15日,《大鱼海棠》上座率始终保持领先,这就奇怪了,有这么多的“包场”,其中有不少还是黄金时间段,为什么《大鱼海棠》的上座率非但没有被拉低,反而一路攀升,直至反杀新上映的“陆垚”等三部新片?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决定和朋友一起进行一个小调研。笔者和朋友进行了简单分工,决
定选择一家影院进行全天候盯梢,于是笔者选择了这家,中影国际影城(丰台千禧街店),周五该影院排片6场以上,是非常好的样本。笔者决定全天候盯梢。
     7月22日凌晨,该影院的预售是这样的:




     22日,我们开始了盯场之旅。为了保证真实性,我们拿电影票进行了自拍,见图如下:



       看起来上座率不低是不是?但实际上七点那场的售票情况上是这样的:





      基本满座,然而实际到场率只有两成不到,下午稍好,到场40人左右,然而出票量为五十四,这也意味着,每场有十五人以上免费为《大鱼海棠》贡献了票房,然而却不到场观影,19点场次的这一数目则更为夸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1:05场次同样出票接近满座。
为了验证我们的观点,我们的小伙伴也走访了其他影院,比如说,紫光影院(蓝岛店)。




       到场小伙伴反馈一致,到场人数不足20人,有将近25人未到场观影。在此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究竟是什么人如此慷慨,凭空为《大鱼海棠》贡献票房?难道《大鱼海棠》真的有大批量的脑残粉?记得当年《大圣归来》不少粉丝七刷以上,然而,脑残粉不到场观影,这个行为真的可以理解吗?

      调研过后,问题有点复杂了

       为了避免主观,笔者和小伙伴们分工对《大鱼海棠》全国的数据进行了一次分析,发现
了一些比较有趣的地方,比如说,在7月22日,《大鱼海棠》排片已经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部分院线依然有七场以上的排片,不知是否是因为当地观影热情高潮,早场已经是满座状态。





       或者是售出6成以上座位。这种状况不止是北京,而是在全国都普遍存在,比如说,福州、昆明。





      如图所示,福州的影院上座率惊人。而昆明,则表现在惊人的票房贡献量上,猫眼数据显示,截止到7月22日,昆明共贡献票房831.1万,其中7月11日贡献64.3万票房,7月12日贡献58.9万票房,7月13日贡献49.7万票房,7月14日贡献45.1万票房,7月15日贡献41.3万票房,而《寒战2》在这几日的数据分别为46万、42.6万、37.9万、34.4万、27.7万。
      这意味着,在一些特殊城市,《大鱼海棠》依靠惊人的上座率在长跑中获得了胜利,尤其是在面对几个新片,依然取得了上座率的优势,最终取得了五亿以上的佳绩,实属不易。
      然而,联想到此前的诸多被暴露的“包场”问题,笔者也不禁想问,这些场次中,是不是有同样有购票却无人到场的情况存在,这个比例占多少?是不是因为这种无法到场的观影拉高了上座率,所以才让后续的新片丧失了获得更多排片的机会,最终败下阵来,比如说,连毒sir 都给与高度评价的《惊天大逆转》,最终也只取得了不到八千万的票房,远远低于预期,是不是与此有关。
    
      事实上,笔者也给这些行为找了一些理由,比如说,是活动的增票,奖品,有观众领取后未到场,是在消化此前的预售劵转入票房,然而,从7月11日就开始暴露的大规模空场,这个解释真的说得通吗?

      笔者不是专业人士,虽然和小伙伴们努力希望能够通过观察找到一些规律,但最终发现自己力不从心,比如说,笔者会发现某些场次在开场前20分钟左右瞬间爆满,比如说,22点之后的高上座率,然而,这些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比如说,包场,比如说,就是有人愿意观看,这个需要是否主管部门应该介入,公布出票通路,出票时间,予以公示?
       7月23日,周六,笔者依然发现了一些爆满的场次,非常疑惑。





       2016年暑期,大水覆盖全国,也有人说,在电影票房上也同样出现了大规模的水灾。有关管理部门已经大力整肃幽灵场,虚假票房,以正本清源。然而,笔者与小伙们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极为可怕的后果,即一旦与资本相关,虚假票房将存在无法控制的可能。以《叶问3》为例,可以直接真金白银购买票房,假如不是沾上可怕的P2P,假如做得更隐秘一些,更低调一些,假如将每场的票房注水保持在30%以内,那么是否会如此迅速地被揭开将是一个迷。除了控制欲望,对节奏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利用后台程序实现填场,严格控制选座时间,保证每场有20人以内的固有上座率完全可能,这意味着,你可以利用工作日保持非常好看的票房和上座率,在首周末之后依然能保持足够的排片,这意味着,新片很有可能将无路可走。
      仅就单片而言,自掏腰包讨他人欢心行为实在无聊,然而,一旦沾染了资本,一切就都不好说了。



关于释凡

释凡,京城资深影评人、记者,曾任夸克电影网主编。

关注他微信公众号:seafans-movie  

微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