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青团 谁敢比我更拼!
青团,对于我来说就是老早过节的时候,妈妈买一盒回家微波炉叮热了当早饭吃,后来上早新闻班,连这种待遇都没有了。
每每路过王家沙都惊叹于阿姨妈妈们的购买热情,队伍从南京西路店门口沿着吴江路拐弯一直要绕到泰兴路,深深地为上海市民的一片吃心折服……
今年因为做清明节的美食节目,深入地了解了青团的制作工艺,从田间地头到点心工坊,从写稿到成片,奋战了大半个月,每天看到成千上万只青团从眼前飘过,以至于后来看到绿颜色的东西都快吐了……
但是我觉得作为一片吃心,应该发一发青团,因为采访到生产一线种麦子的农民和包青团的师傅,深深地被他们对传统工艺的坚持所感动。
说到青团,第一个问题就是,它为什么这么绿呢?
沪上很多超市和作坊的青团使用的是现成的麦青粉或者艾草粉,而几家老字号在坚持使用纯天然的麦清汁。
王家沙、乔家栅、沈大成、东泰祥这几家青团大户使用的是同一家麦青种植基地的麦青汁。
麦田在浦东南汇曹路镇,种植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从当地农民手里租赁土地,到今天已经发展到了200亩左右的规模,成为沪上最大、最专业、资格最老的麦青供应商。
一到麦田,我就闻到了粪便味道,好臭啊!但是五分钟后就一点都不觉得了,感觉空气份外清新……
种植园采用有机种植,不使用化肥和化学除草剂的,田埂边还有油菜花和野草莓。
麦子是去年9月份播种的,到四月莺飞草长,正是青涩妙龄,一株株弯着软软的腰戴着露珠。
今年雨水多,麦子的长势格外好。麦青越嫩越清香,叶绿素也越稳定越优质。
收割麦子的农民的腰弯得和麦苗一样低,他们有的是本地农民,有的来自四川,我采访的一位来自宜宾,我条件反射说:啊我好喜欢吃宜宾燃面!大叔顿时笑开了花。
清明前夕,三十余位农民每天早上七点就开工,一天要收割近3吨麦青。
割麦子的工作在中午前收工,麦子装成一百多斤一麻袋送上卡车,运到附近的加工厂。
这半天里,我学到了很多农田里的知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下农田,不要穿新鞋……
工人和麦青一起转场到加工厂,差不多同时,当天从浙江岱山新鲜到沪的艾草也卸载了——说起来,用艾草汁做青团算是王家沙的复古。
艾草在上海已经不多见,多亏了王家沙里的刘总是宁波岱山人——他承包了老家的几座山头,雇佣当地农民收割漫山遍野的野生艾草。
据说为了搜寻艾草,农民们也是要走十几里山路,还常常满手伤痕。(本来是要去岱山采访的,后来因为江上起雾船停航,采访计划取消。)
新鲜的艾草和麦青堆在厂房里铺天盖地,高温和高湿很容易让绿植腐败,师傅们要快马加鞭,把它们一袋袋拆开,扔进大缸里冲洗干净。
为了拍摄这振奋人心的画面,我们的摄像大哥也是蛮拼的。请看我们的战地记者吕心泉在现场的工作状态——他当年躲过利比亚反政府军的炮弹,今天却陷入春草的埋伏……我也觉得很对不起他。
洁净的绿植扔进压榨机,经过两次1.5吨的机械压榨,在机器终端就能得到这绿意逼人的绿汁。
感觉像绿巨人的生产基地……
我们采访的时候,恰巧一台机器出故障,只好采用原始的人工压榨,看瘦弱的大叔坐在压榨机的杆子上拼命压汁水,我好像上去帮忙啊,我比他胖多啦!
还好,麦青厂的老大很快解决了技术难题,迅速搬来救场的压榨机,投入紧张的生产,机器重又轰鸣。
这位老大在我眼里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叫俞炳章,说着一口我听不大懂的本地南汇话,一手缔造了上海的麦青汁产业。
和麦子打了近40年交道,他的指甲甚至掌纹间,都嵌着麦青汁,洗也洗不掉。
他最经典的话就是:有上海市民排队买青团,劳动果实得到市民认可,我心里最高兴!不是图回报,钱是另外一回事,辛辛苦苦几十年,没有这些市民在后面撑腰,我打算不干了,我是这么一个精神!
你知道当时举着话筒我是有多感动嘛!
我的下一次感动来自点心状元王家沙——从3月26日到4月6日是王家沙的大生产。
所谓大生产,就是全员上岗、开足马力,全力以赴生产青团。
师傅们的班头是:早上六点做到晚上五点或者晚上八点做到第二天早上六点……
师傅们的工作就是守在桌子边包青团:一手捏起60克面,一手挑起30克馅心,十指翻飞捏起来,包出一只挺括饱满的青团。
我算了一下,一双巧手大概5-8秒就能做出一只青团。
我觉得这是再辛苦不过的机械劳作,师傅却说:阿拉做着做着会来兴趣的,我做了三十多年,还是爱这一行的……然后就是一阵羞涩的笑,推说:你不要拍我啦!
糯米和馅料堆得像小山,师傅们默默劳作,像愚公移山一般清空每一座大山,偶尔开两句玩笑:今朝领导送水果慰问我们啦!
王家沙的青团馅,最传统的是细沙,选的是海门的大红袍赤豆,颗粒大、比较糯,过滤壳之后进大铁锅炒制两个小时,吃口细腻特别香,还带着传说中的“锅气”。
咸口的是荠菜肉馅和马兰头松子香干,前者的灵感来自于上海大馄饨,后者则是传统本帮冷菜的幻化。
青团七十个一盘,满载就送进蒸炉,需时25分钟蒸透。
蒸汽氤氲间把青团迎来送往,师傅们各个面色红润含光。
与此同时,隔壁打粉间的师傅则是胡子眉毛上都挂满细白的糯米粉,他们正把麦清汁和艾草汁按比例与糯米生粉混合,想看他们生动的劳动场面,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经历了如上的种种,我们终于得到了一枚枚碧绿生青、清香软糯的青团!
清明前夕,王家沙平均每天要卖出五万只青团。
今天正清明,我刚刚从前线得到的最新数据是,卖出了近九万只青团!
也许你也曾去老字号排队买过青团,也许你家冰箱里现在正冰着青团……
清明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三天小长假,是踏青扫墓赏花,但对于有些人来说是辛苦的劳作和不图回报的付出,只是为了对得起自己肩负的职责——正是这些品质,塑造且延续着我们的传统。
这种老派的坚持,是当下社会坚实的力量。
一片吃心有时候很老派的,欢迎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