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买股票的“性价比”

2017-12-20 少数派投资

作 者 | Syc

来 源 | 投资有道(ID:investing_road)

已获得原创作者授权




买商品人们通常最看重“性价比”,买股票其实也基本如是。


一、商品的性价比


商品是买来用的,不是用来炒的。所以商品的价格一般取决于其效用,我们把效用、价格一除,不同商品之间便可以做个简单的比较,于是有些就贵了,有些则便宜。


说道“性价比”这个词,难免会想到小米。想当年小米横空出世,“为发烧而生”,给出了一部核心配置接近顶级的Android手机,然后再爆出低得超出大部分人预期的低价。我当时看了小米发布会,又低头看了看自己手头的HTC Desire,没多久立马去订了一部。


那感觉像是回到了组装PC时代。在那些科技宅没钱又喜欢折腾的日子里,经常研究如何自己搭配主板、CPU、内存、硬盘、显卡、声卡、硬盘、显示器、光驱,乃至机箱、键盘、鼠标……成果还是很喜人的,得到一台性价比超高的PC。论性能,要比同价位的品牌机高得多;论价格,同样配置的机子,组装的比品牌的相当于打了一个很大折扣下来。“买品牌PC的一定都是有钱的傻子。”


小米当时给我的感觉就类似组装PC,外形中规中矩就行(不就是个“机箱”嘛),核心配件给我上性能高的,但价格下来可以比其他大牌手机便宜得多。“苹果和三星真特么暴利!”


当然关于小米的性价比,争议一直都很多,有部分后面再讲,但这并不是本文想讨论的主要内容。


二、股票的“性价比”


如果你认为股票是用来炒的,那便是纯粹寄希望于有人用更高的价格为你埋单,以个人的人性去挑战市场的人性,有点一厢情愿。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从股票背后所代表的公司和生意的角度来看,股票当然也是有“性价比”的。


股票的“性”主要在于上市公司未来的持续盈利能力。这涉及到要综合评估行业市场天花板、企业竞争优势护城河、财务是否稳健可信、领导人能力和品德是否均靠谱,等等,然后你就可以得到一个大致的、模糊的结论——尽管无法完全量化准确,但我们一般还是可以很容易地将股权质量划分出三六九等。


股票的“价”则指的是其对应的估值水平。并非指股价的绝对值,因为那几乎什么也代表不了。估值则明确内涵了市场对该股票的评价水平。最可靠的估值办法是企业未来现金流折现,但这其实也是普通投资者最没用的模型。宁可简单以PE和PB来讨论。


我们买股票所追求的最佳性价比的组合,当然是“好公司+低估值”,最忌讳的是“烂公司+高估值”。但现实往往更复杂难解得多。


三、买商品的性价比决策


回到前面说的手机的案例。我也曾是小米用户,后面还用过三星和华为,如今是好几年的iPhone用户。


表面上看:小米的性价比是最高的,哪怕手机不如人家好,但价格够低,所以算一下性价比嘛,还是完胜;而iPhone手机好是好,但定价未免高到夸张,简直卖的是虚荣不是手机,实际性价比一算,反倒应该是低的。


可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后来又成为了iPhone的忠实用户?自己想了下,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1、计算性价比是线性的,但消费体验是边际效用递减的。我们消费的是商品体验,而不是商品本身。为了提升一点体验,经常要额外付出多得多的价格。都听说过“一分钱一分货”,但有人补充了后面两句颇有道理——


一分钱一分货,一角钱两分货,一块钱三分货。


2、需要考虑一些隐性收益。比如iOS因为其封闭的设计,很长一段时间安全性遥遥领先于Android,后者一度权限管理极为混乱,随便个apk都读你通讯录什么的。比如iPhone的拍照效果有口皆碑,而小米则相形见绌。很多并不是拼硬件参数可以比较得出的东西。


3、需要考虑一些隐性成本。比如Android系统曾经真的是用一年左右时间就一定会变慢的,我还遇到一个bug就是莫名其妙的存储空间被占用清理释放不掉,现在不确定彻底改进了没有。比如维修成本,低价手机确实更容易坏……再比如折旧,Android手机一向不如iPhone保值。


我并不是要黑小米。我认为小米是一家非常成功并且前景广阔的公司。我只是想解释下,性价比并不是影响买商品决策的唯一因素。


至于PC的案例……大部分人现在有也是买笔记本了,统统品牌机,不存在组装。而像我这样竟然还买台式的,也偷懒直接去买了品牌的一体机了(因为不存在组装的一体机)。


不求别的,桌面只留一根电源线那种酸爽的感觉,和以前台式机的杂乱比实在是差太多了。这是一体机的隐性收益,也是台式组装机的隐性成本,没用过的人未必体会得到,岂是计算性价比能算得出的。


四、买股票的“性价比”决策


买商品主要是用。那买股票求的是什么?简单说是要收益。但也确实没那么简单。因为潜在收益高的可能潜在风险也高。除了收益之外,我们还需评估和平衡风险。


大方向上,买“性价比”更高的股票肯定没错。好公司估值太高不行,估值低的公司如果是烂资产也不值得买。


麻烦的是,“性价比”相近时,要怎么选?一个经常遇到的难题,可能是这样的:“好公司+高估值”v.s.“普通公司+低估值”。


这时候,理论上来讲我们应该尝试去量化计算性价比的数值,可实际试下来效果并不佳。因为不管是公司的质量或股票的估值,一来显然根本算不准,二来其本身也是一直动态变化的。


腾讯嫌估值高不敢下手,一步错过、步步错过;银行股贪图便宜,抱着好几年了,以前破净的现在依然破净。不过,前者有“戴维斯双杀”的潜在风险,而后者有“戴维斯双击”的潜在可能,何去何从都很难讲的,不可一概而论。


先问个假设的问题:假如有两家公司“性价比”差不多,你是更愿意选择质量高的公司呢?还是估值低的那个?


以往的我,会更倾向估值低的公司,所谓“安全边际”嘛。谁知道所谓的好公司有没有那么好?过去好以后就一定还好?便宜才是王道,只需折价恢复你就赚钱了。


但现在的我会更倾向于选择质量高的公司。原因我在《价值是估值的前提》文中有大概表述过。从“性价比”角度也可以探讨下——


1、计算性价比是线性的,但价值兑现的路径都是曲折的。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你认为低估的股票,特么不见得就会涨啊;有些你认为高估的股票,也常常跌不下来。估值看似科学,但有时实在是很玄的东西,高或低很难完全讲清楚。


2、需要考虑一些隐性收益。好公司好就好在成长性。嫌估值偏高?业绩涨上去了是不是就变低一点了?此外,优质资产在正常情况下均会出现溢价,大白马的确定性一般来说更高。大资本通常都宁可牺牲一点收益,只求多一点确定性。而最终影响市场的主要还是大资本。


3、需要考虑一些隐性成本。低估值你首先应该感到担忧而不是惊喜,因为它们绝不会平白无故。你需要花诸多精力去研究市场的分歧点在哪里。更费解的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投资者会给出这么低的评价?总不可能就你聪明吧?即便你判断对了,和你看法相反的最终验证都是傻X,你也仍然有可能要面临漫长的时间成本。万一就是不涨,能咋地?


真正好的股票其实是这样的:随着时间推进,如果股价不涨,它的性价比会显著提高。也就是说业绩会快速增长,而对应估值明显下降。你会持有越久越心安。也就是我们说的,“和时间做朋友”。


所以下面这个结论也非常清晰:打折的资产不一定是好资产,关键要能增值才是好资产。“性价比”,首先还是要看“性”,其次才看“价”,决不可颠倒过来,否则本末倒置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