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和华尔街一代传奇戴维斯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2017-12-25 少数派投资 少数派投资

作者 | 六里

来源 | 壹册

已获得原创作者授权


股神巴菲特和华尔街传奇人物戴维斯互相认识,在子女的教育之道上也有着不少共同之处,他们都非常注重对孩子价值观和金钱观的培养。


他们都强调再富不能富孩子,孩子们要节俭、自立,学会自己创造财富。而且他们都会以身作则地向孩子们传达认真工作的价值,“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神圣和快乐的。


巴菲特的大名大家都知道,对于戴维斯,六里简单介绍一下,这位也是华尔街一代传奇人物。

 

38岁的戴维斯用向老丈人借来的5万美元起步,在1947年开设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在他去世时资产已变成了9亿。

 

我们现在常说的“戴维斯双击”说得就是他,当公司业绩提升时,估值也能随之上升,这样投资者就能收获业绩和估值带来的双重上涨。

 

而且戴维斯牛B的地方在于,祖孙三代都是成功的投资人,戴维斯的儿子在管理基金的28年间,原先1万美元的投入增值到了37.9万,28年间有22年的业绩战胜市场,戴维斯家族最高峰时管理着1000亿美元的资产。

 

 

不过,自然法则在发挥作用,股神巴菲特家的三个孩子就对金融一点不感冒,但却在各自的道路上幸福前行,全身心投入自己喜欢从事的职业中。

 

那么,这些富人都是怎么教育、培养孩子的?

 

价值观的传递

 

先来说巴菲特一家,他有三个孩子,大女儿苏茜,二儿子霍华德,小儿子彼得。霍华德和彼得近年都各出了一本书,记载他们成长的经历和巴菲特一家的故事。

 

巴菲特一家

 

在他们小时候,几个孩子都搞不清老爸是做什么的。苏茜有一次填写学校的表格,其中父亲职业一栏,她妈妈让她填证券分析师(Securities Analyst)。

 

Securities这个单词因为有证券和安全两个意思,苏茜就理解成了安全分析员。她还说,其他小孩子看了还以为她老爸负责到处检查防盗报警器呢。

 

霍华德当时则以为父亲是一名保安,他告诉了弟弟彼得,两人还觉得这个职业挺酷的,又有制服又有枪。但他不记得当时为什么没有问过爸爸,你花这么多时间看书和打电话,怎么还有时间做保安。

 

苏茜从事过媒体编辑等工作,后来选择了家庭主妇这个职业,生了两个娃,还和人在奥马哈合伙开了一家针织商店,找了她老爸做代言。

 

巴菲特和大女儿

 

霍华德则找到了他最喜欢做的事,那就是——种地,做一个农民;彼得投身于音乐创作这条道路,出了数张专辑,并曾获得过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

 

当然这三人,现在还有另一份工作,就是各自掌控着一家规模10亿美元的慈善基金会,这也是他们收到的父亲给予的最大礼物。

 

戴维斯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和他一样,上得是普林斯顿大学,选择了从事金融这个行当,但并没有在他的羽翼之下,甚至在实习时也不愿意进老爸的公司,因为给的薪水实在是太低了。在纽约银行研究部做了股票分析师几年后,跳出来自己从事投资。

 

戴维斯的孙辈中,有个叫克里斯,后来也成为了华尔街著名的基金经理,继续着戴维斯家族辉煌的投资业绩。霍华德·马克斯所著《投资最重要的事》的注释版,克里斯就是受邀为书做评注的几位投资大家之一。

 

巴菲特和戴维斯互相认识,见面多次,两人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喜欢保险股,戴维斯是靠保险股赚取了大笔财富,而巴菲特则拥有多家保险公司。两人在教育孩子上也有着不少共同之处。

 

教育下一代,巴菲特强调,对子女最重要的教诲是在价值观和金钱观的培养上。这一点与戴维斯不谋而合。

 


节俭、自立


 

巴菲特强调不能溺爱孩子,不要一心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一个家庭不管怎样富有,不能富孩子。他们不能去享受,也没有资格去享受。他们要学会自己创造财富。

 

巴菲特曾经提到过卡耐基基金会的一份调查报告。在这项调查中,继承10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子女中,有20%-30%的人放弃了工作,还有的整天沉溺在吃喝玩乐中,直到倾家荡产;有的则一生孤独,出现精神问题,或是作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小儿子彼得回忆说,我们兄弟姐妹从小都是穿非名牌、耐穿的衣服。我们这些孩子从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理所当然。

 

我有很少的零用钱,但这钱并不是伸手要的,而是通过给家里做杂务挣的。如果我借了几块钱到市区去,剩下的零钱还得带回来。

 

巴菲特和彼得

 

戴维斯的孩子们,直到20岁了都还不知道家里竟然有着上百万的资产,当时的100万相当于现在的1.9亿美元,而这两个可怜的娃,之前还得靠扫树叶,堆木头,铲雪来获取他们的零花钱。

 

在戴维斯的儿子,斯尔必8岁的时候,他和他的妹妹一起劝说父亲建一个游泳池,他们家网球场旁边还有很大一块空地。戴维斯初步表示了同意,但是,他的条件是,家人必须用自己的力量去挖坑,这样能省去一笔昂贵的挖掘机租用费。

 

孩子们简直不敢相信戴维斯是认真的,这意味着他们要亲手挖出一个长4.5米,宽12米,深2.4米的大坑。

 

但孩子们还是接受了这个计划,因为、根本没有其他选择。他们在院子里又搬又挖,足足累了两个星期,结果是,挖出来的一堆土和手上磨起的老茧。

 

第三周周末,这帮业余挖掘工终于挖到了岩床的深度,他们的父亲终于叫停了这次挖掘行动,他雇了几位驾驶推土机的工人来完成剩余的工作。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戴维斯坚信节俭不仅仅是一种美德,他教孩子们不要浪费钱财,他们对待钱就像沙漠里的人们对待水源一样,尽可能地少花一些。一个投资帐户是钱最适合呆的地方,在那里,钱是会带来欢乐和希望。

 

对于勤俭持家的观念,巴菲特和戴维斯两人都相当一致,甚至连做法也有点如出一辙。

 

戴维斯一家的生活非常节俭,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花销。跟巴菲特一样,在他们眼中,每花掉1美元,损失的不仅仅是现在的价值,还损失了这1美元在未来能创造的所有复利。

 

克里斯小时候有一次跟祖父戴维斯出门,路过一个香喷喷的热狗摊,就想问戴维斯要1美元来买一个热狗吃吃,结果呢?

 

戴维斯对他说,“你知道吗?这1美元如果你投资得当的话,每五年可以翻一倍,50年后,这1美元就会变成1024美元。你真的想花一千美元买个热狗吗?”可怜的克里斯只能无语凝噎。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六里觉得,戴维斯这把干得过头了,节俭当然是对的,年轻人也应该延时消费,这样才能在将来积累起一定的财富。但是就为了一个热狗上纲上线,这个祖父有点苛刻了。

 

在这点上,巴菲特就相对圆滑些了。巴菲特和他儿子霍华德做过一笔交易,如果他不收生日礼物或者圣诞礼物,那么在霍华德高中毕业时,巴菲特就会给他5000美元买车。这也相当于一种延时消费。

 

巴菲特长子霍华德

 

但在涉及到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时,巴菲特是有底线的。

 

霍华德20多岁的时候,发现自己想当一个农民,巴菲特就在奥马哈附近买了几块地给他,但霍华德得向他父亲支付一笔价格不菲的租金,而且,每年得要付上5%的回报,还是税后。

 

小儿子彼得,事业逐渐兴旺,搬到密尔沃基市,要买个大房子,开口向父亲借钱,但却被绝了。

 

巴菲特的理由是,“钱会让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你应该向普通美国人一样贷款买房,然后把钱还上。”

 

霍华德说,父亲坚信,人应该自食其力,我们3个小孩从小就知道,我们这辈子不会有花不完的钱和享用不完的奢侈品。

 

如果有人问父亲,他会说,他在想如何给我们足够的钱,让我们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又不会多到让我们一辈子碌碌无为。

 


告诉孩子要给自己设一个目标


 

巴菲特要求子女都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目标,并在以后的日子必须为自己的目标全力以赴。

 

巴菲特说,当霍华德还小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他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但我父亲给我的一份大礼就是,他言传身教地让我明白,他关心的是我的个人价值,而不是我选择的道路。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他对我有无限的信心,我应该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目标。

 

自那之后,我就从别人对我的期望中解脱出来,只想全力以赴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对我来说是种恩赐,所以当我自己抚养小孩的时候,也自然而然地模仿了我父亲的这一做法。

 

当彼得告诉父亲他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只是想把音乐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时。

 

父亲以他的习惯,认真倾听,不妄加评论,也不直接提建议。直到有一天,他在快要出门时随口对我说道:“ 彼得,你知道吗,你和我其实在做同一件事情,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 哈撒韦公司是我的画布,我每天都在上面画上几笔。”

 

 

巴菲特告诉儿子,在确定好目标后,不妨列出一个相继计划来,并不断告诉自己要努力去完成它,要取得最后的成功。

 

彼得说,我的父母从来不会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相反,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不断教导是,我们可以成为心中想要成为的人,我们应该追寻心中想要追寻的目标。

 

我父母的目标非常明确,他们希望我们兄弟姐妹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用尽所有心思和力量去追求,这样我们才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在所做的每件事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迹。

 

我们家对孩子有一个不明言的期待,即孩子们应当在学校中竭尽全力。父母并没有施加压力要我取得全优成绩,但他们希望我认真、专注地对待学业。这种期许绝非坏事,它能够调动我的积极性。

 

巴菲特一家

 

和巴菲特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目标梦想不同的是,戴维斯是主动培养孩子向投资这个目标迈进。

 

9岁时的小戴维斯就已经和他7岁半的妹妹一起被父亲雇为兼职办事员,“如果你们工作努力,”戴维斯对孩子们说,“也许你们会慢慢喜欢上它。”唯一让孩子们不满的是,怎么父亲总是不付给他们薪水,而是在附近的餐厅里以吃饭作为报酬。

 

戴维斯教给儿子保险公司那些事,它们怎样理赔,什么可以毁掉它们,它们怎样聚财。在儿子稍大些,在假期就充当父亲的助手,甚至还和父亲一起去调研。

 

但这一对父子的关系却远不能用亲密来形容,小戴维斯对传记作者说,父亲在他的记忆中总是态度生硬,高高在上,争强好胜。父亲争强好胜的一面每年发作一次,他会拿着一年来自己投资收益的清单,一言不发地递给小戴维斯,全然一幅,“你能超过我吗?”的气势,小戴维斯对此十分抵触。戴维斯曾给上大学的儿子写过几封充满说教的信,但儿子从不回信。

 

巴菲特在家里就很少提及这些,除非是和他的投资哲学一致的人生经验。投资应该做长期的,要关注最基本的潜在价值,而不是追求一夜暴富等等都是被反复提及的主题。

 

他对价值而非金钱更有兴趣,他常说,你知道吗,建立一个好的声誉可能需要30年,然而毁掉它只需要3分钟。这句话,也是巴菲特流传颇广的一句名言。

 


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神圣和快乐的


 

什么是巴菲特家族的工作态度呢?有些人认为,良好的工作态度就是每天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即使他对这份工作毫无激情,甚至心生厌恶。

 

彼得回忆说,在我童年时,父亲大多时候都是在家里工作。他会长时间待在书房里研究大量深奥的书籍。我后来才知道,他读的是《价值线》和《穆迪投资》——数以千计的公司及其股票的统计分析等内容。

 

当父亲工作时,他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简直是如痴如醉。他常常穿着卡其布裤子和一件破旧的毛衣从书房里走出来,身上带着一种几近圣洁的平静。

 

是什么秘诀让我的父亲面对长时间乏味的工作,还能够保持源源不断的激情?为什么金钱没有改变他?

 

首先,他并不是为钱而工作。虽然最后他也获得了金钱,这是对他商业智慧的充分肯定。

 

金钱是副产品,而不是最初努力的目标。真正重要的是工作的“ 实质”:激发他无限的好奇心,验证他对实际业绩的预测能力,体验发掘价值和新机遇的可能性。

 

如果父母热爱他们的工作并且乐在其中,那么孩子就会看到工作本身的价值。“当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时,即便是异常辛苦和劳作,你仍然可以在工作中享受乐趣,甚至是一种神圣感。”

 

霍华德补充说,其实我父亲很有趣,比我认识的任何一个人都要有幽默感,他不愿意过奢侈的生活,因此很多人说他没档次。他常说的一个笑话就是,“我买的西服其实都不便宜,只是被我一穿就像便宜货。”

 


有技巧的干涉孩子


 

彼得以他过来人的身份总结说,如果说人生由我们打造,那么关键是我们必须自己打造人生。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接受帮助,或者不准利用我们的优势,只不过这当中会有很多界限和灰色区域。

 

彼得并不避讳他能进入斯坦福大学,《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的推荐信起了不小的作用。虽然彼得最后从斯坦福辍学创作音乐,巴菲特尊重他的选择,但在5年前,巴菲特夫妻还是巧妙地干涉了一次彼得的人生道路。

 

彼得和妻子开展的慈善活动

 

彼得曾想结束高中学业后,就去做一名摄影记者,但在这点上,巴菲特夫妻有着不同意见,制约了年轻彼得的浪漫幻想。

 

彼得回忆说,母亲在我高三即将结束时进行了干预。幸运的是,我后来才了解到此事的来龙去脉。如果当时知情的话,我可能会一时反叛与父母对峙,而这种反叛情绪,会使家庭关系变得紧张,并可能断送我的未来。

 

事情是这样的:那是我上高中三年级时的一个春天,有一天,我的新闻学老师找我私下谈话。他说想让我在高中四年级(美国高中为四年制)时担任毕业纪念册的编辑。

 

当然,这样的话我就得重新考虑自己的提前毕业计划。能够受到邀请是一种荣幸,而且编辑工作可以系统提高我的摄影能力,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也说明我对当摄影记者的计划不够投入,不过这就是青春嘛!

 

我在高中四年级末的时候获知,母亲曾在前一年春天去找过我的新闻学老师,并且两人共同谋划了这个计策。我当时是什么感觉呢?

 

事实上,在 35 年后的今天我还在想这个问题。我现在知道,并且当时也隐约知道,我母亲费尽心机让我留在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且我也相信我的新闻学老师是真心实意地想邀请我做编辑。

 

人生的志向往往神秘莫测,极少有人能够沿着直线靠近它们,也不会有人在找寻自己天命的过程中一帆风顺。而当你一旦触摸到它的时候,你的心跳,你的肾上激素会告诉你,抓住它,它就是你这生的天命所在。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Forwarded from Official Account

壹册
壹册
Learn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