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西汉打匈奴的战略理念,其实源自战国名将李牧

2018-01-09 少数派投资

作者:康沈

编辑:Q先森  /  出品:冷热军事史

已获得原创作者授权



匈奴对中原王朝的袭扰问题由来已久。战国时代,匈奴即是秦、赵、燕三国北部的强敌。赵将李牧对匈奴的抗击最为典型,为《史记》详细记叙。


事实上,西汉征伐匈奴的战略战法,很多渊源于李牧,反映出中原政权抗击北患战略的延续性与继承性。

屯田强边


西汉是扩张型国防,一方面首都长安可统观北部战略全局,几乎身居前线而不是龟缩在中原腹地。另一方面边境军事力量极为强大,围绕长安城和前线重镇层层驻扎着帝国最精锐的军队。

▲ 这是汉武帝鼎盛时的西汉版图,在武帝之前,朔方、五原及河西四郡都不存在,长安确实很靠近北方前线。


这一点与北宋截然相反,北宋因为丧失燕云十六州,首都后退至中原腹地的开封,军事上“强干弱枝”,边军实力不足。


战国末年,赵国财政困难,中央无力详细过问与管控边境事宜。李牧常年镇守雁门关,拥有边境全权,兵钱粮充足,是强边屯田的典型。


首先,李牧拥有军事全权,没有监察官员约束。边境事务可以遵循李牧的战略战法设计来高效地处理。

▲ 李牧

其次、李牧拥有行政、财政大权。可以任免官员,“便宜置吏”。可以征税,《史记》载:“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所以李牧军费充足,完全不需要中央拨款。军队待遇非常好,每天可以杀几头牛来犒赏士兵。


他甚至可以开府,拥有自己的幕府,“幕府”这个词在李牧这里第一次出现,说明他有个智囊团、参谋部和办事机构。


长期屯田经营,雁门边防实力强劲。军队数量多,训练水平高,士气高昂,步骑混合。如后来作战,李牧一次性出动了步兵十万,骑兵一万三千,百金勇士五万,车一千三百乘,总兵力大约有二十万人。

这里“百金之士”,大概有某种特种部队或战力极强的部队的性质。武帝命霍去病为骠姚校尉,统帅勇猛轻骑,和这个很像。


另一方面军队没有供给的后顾之忧,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由于重兵屯边,军队无需大规模调动,无漫长的补给线。军队可以反应迅速,不会贻误战机。这些都是重兵屯边极为明显的好处。


晁错在给汉文帝的上书中,就鲜明地提出了屯田强边的建议。在战略要地建立城邑,高城深堑,作为一个支点,像钉子钉在边境。广泛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寓兵于农,在边境建立充足的保障基地。


元朔二年,武帝派卫青、李息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大败匈奴的楼烦、白羊王于河套以南,这就是著名的收复河南地。武帝随即设朔方郡和五原郡,并下诏募民屯田,建立了反击匈奴的前沿基地。河南地后勤的建立,为以后的出击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卫青(非写实画作)

后来匈奴浑邪王南下归汉,在其原统治地区,先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这就是著名的“河西四郡”。河西四郡牢牢控制住了河西走廊,从而打通了汉通西域之路。


河西走廊水草丰茂,宜农宜牧,有“西北粮仓”之称,实现了汉朝屯田强边之策。屯田强边为汉朝抗击匈奴、经营边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和李牧经营雁门是一脉相承,也为后世的中原王朝提供了经验。

▲ 西汉骑兵

直到今天,新疆地区仍驻扎着庞大的生产建设兵团,南海争端时,有专家甚至建议在南海驻入生产建设兵团。

避战蓄势


在农耕文明与游牧部族对抗的历史中,与如果中原王朝强大,多半会选择把北患打残,双方力量此消彼长。汉唐王朝可以痛击匈奴、突厥,北宋则对契丹纳贡求和,到了明朝,永乐帝朱棣五次北征,打得蒙古人东躲西藏。

▲ 唐朝骑兵

北方游牧民族能大规模入寇,多半是中原政权力量不足,军队无法正面与敌抗衡,财政也不能支撑。这时明智的做法便是避而不战、积蓄实力。


待实力强大时,也不能贸然出击,必须做出周密的部署与准备。建立骑兵保证突击能力;确保补给畅通,准备大量的钱粮与军马;设计好战法,一般包括夺取有价值的屯边要、寻机歼灭敌人主力。


这两项可以说完美地体现在李牧打击匈奴的作战中,当然也为汉朝所沿袭和采用。

▲ 赵国北境遍布着匈奴

李牧首要的策略就是避战和积蓄实力,一般匈奴人来了就会躲到城里准备城防战,外围有损失但主要的军事和经济力量损伤甚微。赵王为此恼怒,以为李牧怯懦,所以换将。不料换将主动出击的结果是多数战斗失利,损失很大。


这从侧面看出当时中原军队还没有和匈奴军队正面作战的能力。


汉朝也吃过同样多的亏,刘邦哪能容忍匈奴人这么肆无忌惮,亲自率领三十余万步卒出击,不料被围在平城,绝了粮草,差点丧命,还是靠贿赂捡了条命。此后,吕后、文帝、景帝都选择了和亲与防御的政策。

▲ 西汉步兵

李牧严格限制士兵主动出击,“有敢捕虏者斩”。他进潜心练兵养兵,发展农牧,一方面边境经济实力大增,军队战斗力提高,军队士气旺盛,求战心切;另一方面助长匈奴骄横之气,令其疏于防范。


汉朝采取了类似措施,文景休养生息积蓄实力数十年后,武帝时大规模养马备战练兵。当汉军猛将精骑突入匈奴营地时,匈奴并没有心理准备。

周密准备,精心策划


游牧民族跨上马就是战士,拿起弓就能投入战斗,游牧生活能够长期保持彪悍尚武的民风。而且对匈奴来说,生存环境也很难令他们享乐腐化。所以中原王朝即使国力再强大,对草原部落也不能轻敌冒进。

▲ 蒙古骑兵

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很能说明问题。虽然当时明军规模庞大、装备精良、拥有火炮,但由于指挥不当、贸然出击,以至于全军覆没,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皇帝战场被俘的记录。


战神李牧就做到了周密部署和精心准备。


先引诱匈奴主力进入包围圈。李牧军队以步兵为主,不具备长途突击的能力,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匈奴主力吸引过来,为此他不惜“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并且首战佯败。

▲ 战国步兵

其次,左右翼合击。匈奴军队进入包围圈后,埋伏于两翼的军队予以合击。面对彪悍勇武的匈奴骑兵,大规模合围歼灭是很困难的,对李牧军队的数量和素质要求极高。如果没有长达数年的屯田积蓄与练兵强边,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牧拥有大军二十万,明显多于匈奴军队;军队战斗力强,士气旺盛“皆愿一战”;初步达到了步、车、骑等兵种合成作战,这可以有效抵御匈奴骑兵的冲击,确保包围圈基本没有缺口。

▲ 战国车兵

故而,李牧取得了辉煌战果,“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后来西汉军事条件大大改善,建立了能与匈奴匹敌的骑兵,汉武帝前期对匈奴作战一般也能做到充分准备、精心策划。


比如在决定性的漠北之役,汉武帝举全国之力,备战数年,出征时卫青、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除此之外,私从马匹达四万,运输保障部队多达几十万人。

▲ 霍去病(非写实画作)

屯田强边不但用于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的战争中,中国内部军阀混战、群雄逐鹿时,也能灵活运用该战略,比如汉末三国,曹操和孙权都在边界地区大规模移民屯田养兵,蜀汉也曾模仿,只不过规模较小。


作为战国对匈作战的著名将领,李牧既有傲人的战绩,更有影响深远的军事战略理念,与战国四大战神其他三位(白起、廉颇、王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