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伯克希尔·哈撒韦|巴菲特投资案例分析

2018-03-16 少数派投资

来源 | 价值投资邦



伯克希尔原本是一家纺织业公司。


巴菲特从1962年开始,不断购入该公司股票,等待该公司回购时卖出,以赚取股价上涨的利润。


1964年,随着巴菲特手中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越来越多,他直接找到了该公司当时的CEO,双方达成了一项“君子协定”:伯克希尔愿意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回购巴菲特手中持有的股票,然而在该协议达成一周后,巴菲特收到了书面协议,回购价格变成了每股11.375美元。每股少了0.125美元的收益,令巴菲特大为恼火,年轻气盛的巴菲特一怒之下,收购了伯克希尔公司,并且解雇了该公司的CEO。


巴菲特从最初的购买价$7.60每股,到1965年获得伯克希尔公司的控制权,最终的购买均价为每股$14.86,而当时公司的营运资金净额为每股$19,巴菲特总共购入了价值约1,400万美元的伯克希尔股票,当时伯克希尔的市场价值约为1800万美元,账面净资产2289万美元。

所以巴菲特是以超级便宜的价格买入的伯克希尔,但这笔投资不仅没带来高额回报,反而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和包袱。

随后的二十年里,巴菲特在伯克希尔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和巨额投入,注入资金,购置机器,还在1975年以半买半送极其便宜的价格收购了两家纺织厂,希望扩大纺织业务,提高资本回报率。

但所有的努力和付出,依然抵不住传统纺织工厂的没落,面临着中国等低成本地区的价格竞争,苦苦挣扎了近十多年后,巴菲特不得不缩减纺织业的营运规模, 1979年开始关闭工厂,1985年彻底关闭了伯克希尔纺织厂,所有资产的拍卖所得只有16万美元,扣除相关成本之后已经所剩无几,最后只保留了名字。

正是由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惨痛教训,巴菲特终于转变了投资理念:所谓有 “转机”最后显少有成功的案例,所以与其把时间与精力花在购买廉价的烂公司上,还不如以合理的价格投资一些体质好的企业。

本杰明·格雷厄姆

巴菲特是幸运的。他在进入投资领域初期就遇到了良师格雷厄姆,运用格雷厄姆的雪茄烟蒂式投资很快就获得了很好的收益。但是随着股价十多年的上涨,他很难发现符合格雷厄姆选股标准的股票了。

巴菲特也是聪明的。在收购伯克希尔之后,他已经预见到纺织行业的前景惨淡,并不能够提供一个满意的资产回报率,所以巴菲特并没有一心全部铺在纺织业务上,而是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用用一流的管理人员努力改善纺织业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用伯克希尔的现金流投资收购其他业务。

1969年伯克希尔的主营业务就从单一的纺织业务扩大到银行和保险业,后来巴菲特见纺织业起起伏伏,虽有短暂盈利仍无法提供高的资本回报率,于是开始逐渐压缩成本,降低存货,控制资本投入,缩小纺织业的比重,把现金投入到能产生高回报的业务上,伯克希尔从当初濒临破产的小纺织厂逐渐蜕变成现在旗下拥有房地产、保险、公用事业、能源、铁路、金融、制造零售和服务等的投资巨无霸。

年轻自负的巴菲特用20年证明了购买一个烂企业再去扶植它是一个多么愚蠢的行为,他曾经过说:“考虑到人可以从错误中学习,那么最好的事情就是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