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昨晚这一幕刷屏,原来还有湖北……

青春湖北 2020-01-25

昨天,

激动人心的海上阅兵活动

你看了吗!


150秒,回看海上阅兵中方编队全程(来源:@人民日报)


现场的大雾

可能让很多人留下些许遗憾

不过,23日晚上播出的

《新闻联播》披露了海上阅兵现场的

航拍高清影像!





还有清晰的

“正面大图”



戳视频

看联播大片

↓↓↓


169号舰与其它31艘中国海军战舰一起,列队受阅,英姿勃发。它还有另一个响亮的名字:武汉舰。


△“武汉”号导弹驱逐舰(舷号169)


湖北是拥军大省,已有11艘海军战舰以湖北城市命名,成为湖北的“海上名片”。它们分别是:武汉舰、襄阳舰、宜昌舰、黄石舰、荆州舰、荆门舰、鄂州舰、黄冈舰、咸宁舰、孝感舰、恩施舰,前9艘“湖北舰”已经正式入列海军,巡弋大洋。


武汉舰:首舰出征护航亚丁湾

↓↓↓


舰城同名,血脉相连。武汉黄鹤楼、黄石石榴花、咸宁“小精灵”、越王勾践剑……当这些标识嵌入海军战舰的舰徽、舰歌、舰训,湖北人民与海军将士千里同心,荆楚大地与辽阔海疆不再遥远。


在这次海上阅兵的背后

还有许多关于湖北的故事

中国航母之父


举国欢庆的时候,

我们不能忘了一个湖北人

刘华清将军——中国航母之父



8岁进入私塾,10岁进入村办新学堂;在革命战争中,成长为一位军政兼优的儒将;花甲之年出任海军司令员;“中国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2011年1月14日与世长辞。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的刘华清。今天庆祝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也缅怀将军!


刘华清同志1916年10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二程区花桥乡刘家院子村(今属大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


刘华清将军与中国航母


图:1980年解放军高层访美时,刘华清参观美国海军的舰载反潜直升机。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


被世人称为“中国航母之父”,刘华清将军对中国国产航母做了哪些贡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刘华清将军对海军的军种战略进行大胆变革,推动中国海军从近岸走向深海


人民海军建立于1949年4月23日,其发展经历了“沿岸防御——近岸防御”“近海防御”“近海防御、远海防卫”三个历史阶段。刘华清将军在推动以“空、潜、快”为特色的近岸防御型海军勇敢大胆地迈向海洋的问题上,贡献了卓越的智慧与勇气。


1949年新中国初创时,中国海军还十分弱小,党中央作出组建“保卫沿海沿江海军”的战略决策,既为海军初创时期的“沿岸防御”战略思想提供了基本遵循,也是一种迫于现实的无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明确了海军的战略任务:“我国必须在一个长时期内,根据工业建设发展的和财政的情况,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国家和军队战略的重大转变,根据邓小平提出的近海防御的战略思想,1985年年底刘华清领导海军首次明确“近海防御”战略,开始进行从“近岸防御”到“近海防御”的重大转型。这次海军的军种战略变革对于未来中国海军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刘华清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中国海军在他手中从近岸走向近海,并为向远洋进发积蓄力量。


2、刘华清将军为海军的装备建设和人才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奠定建设现代化海军的重要基础


海军是一个技术性的军种,对于高科技和尖端装备的依赖性很强。刘华清制定的跨世纪的海军装备发展战略与总体建设规划,就是海军战略的具体实践。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作为主力舰型服役的导弹艇、鱼雷艇、巡逻艇和炮艇,虽然在历次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吨位偏小,火力太弱,显然已经不适应海军战略所赋予的第一岛链海区范围内遂行战斗使命的要求,逐渐淡出了海军装备。


发展水面舰艇,壮大在万顷碧波中威武雄壮的钢铁战舰,是刘华清规划新一代海军装备的开篇之作。具体形成三大系列:第一系列是驱逐舰,排水量从3000吨发展到5000-6000 吨;第二系列是护卫舰,排水量2000-3000 吨;第三系列是兼顾近海巡逻、导弹攻击或反潜的500-1000吨的导弹护卫艇。其中,新型导弹驱逐舰在装备发展中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发展导弹舰艇、潜艇和发展海军航空兵、研制海军特种飞机也被刘华清并列为海军现代化建设的三大重点。


到21世纪头10年,中国海军航空兵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包括新型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导弹轰炸机、反潜直升机、巡逻预警机、空中加油机、多用舰载机、电子侦察机和运输机在内的现代化海上作战力量。


然而,尽管身在物资设备尚且匮乏的1980年代,刘华清将军的目光却并未受眼前的局限所困。他明确地认识到,中国海军还缺乏核心舰种——航空母舰。对于中国来说,航空母舰可以统合中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力量、提高中国海军夺取制海权的能力,为中国海军提供急需的远程防空能力、提高中国海军的信息化水平、海上远程打击能力、以及海基核力量的战场生存能力。


3、刘华清将军为中国海军装备航空母舰做好理论和人才方面的储备


在就任海军司令员后的1987年5月,刘华清经过多方努力,获中央军委批准,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首届也是至今唯一的一届“飞行员舰长班”,挑选海军航空兵优秀飞行员改学水面舰艇指挥专业,以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舰长。


历时3年半的学习后,9名学员顺利取得舰艇指挥专业本科学历,分配到各驱护舰部队担任飞行副舰长职务,后提升为舰长,成为我国第一代“既能驾机上天,又能率舰闯海”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军事指挥人才。

滑动查看全文△


在纪念刘华清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58年,面对苏联领导人“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的劝告,毛泽东同志一声令下,我国正式启动研制核潜艇。



“我那时就知道,研制核潜艇将成为我一辈子的事业。搞不出来,我死不瞑目!”


从1958年一直到今天,我从没离开我的岗位。整个时间花在这上边很有意思,无怨无悔。再回头,我还是选择类似这种工作。

在黄院士的记忆里,有这样一些时间,难以忘记。

 

 小时候,黄旭华想的不过是继承父母的志愿,当一名好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安心读书,他徒步走了四天山路,脚都起了血泡,到了广西桂林,然而想象中的净土并不存在。


  日本鬼子的飞机在上边飞来飞去,我们就躲到山里面去。如果这一天警报不解除,就得在山洞里面饿一天,心里非常愤怒。


  我问了老师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鬼子这么猖狂,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想屠杀就屠杀,谁给他的权力?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老百姓就不能安安心心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园里边,而要到处流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第三个问题,中国土地这么大,我现在连一个安安心心读书的地方都没有,为什么?老师回答得很简单,一句话,中国太弱了,太落后了,就要受人家的宰割,这是必然的规律。这时候我心里就开始想,我要科学救国。


  后来,他进入了上海交大造船系。1958年,他被选中成为首批参与研制核潜艇的人员之一。


  进入第一天我就下定决心,这一生要竭尽全力,就算鞠躬尽瘁,也要把核潜艇搞出来。


  4小时,240分钟,14400秒,无法预知成败与生死的一场“大战”,还需他身先士卒——家门可以不入,舰艇不能不登。


  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了核潜艇的研制,但哪怕没有条件,也得“排除万难”,绝不等待。


  从1970年到1981年,中国陆续实现了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在南海作深潜试验,62岁的黄旭华亲自带队,下潜水下300米,完成了4个小时的下潜试验。



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黄旭华不能向亲友透露自己实际上是干什么的。


再加上研制工作紧张,从1958~1986年,整整将近30年,他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海丰,没有探望双亲。



“三哥的事情,大家要谅解,要理解。


1987年,得知自己下落不明的三儿子,正是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时,93岁的老母亲召集子孙说了这样一句话。


她没想到,30年没回家、被家中兄妹埋怨成“不孝儿子”的三儿子,原来在为国家做着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黄旭华听后,忍不住流下了热泪。“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2016年,他在央视做演讲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事业,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


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我国仅用10年的时间,就研制出了国外几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潜艇,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滑动查看全文△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黄旭华院士的日程依旧排得很满,他经常到校园、到科研院所做讲座,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的国家能早日建成科技强国,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



首艘国产航母总师系统中

最年轻的一员


王硕威

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首艘国产航母总师系统中最年轻的一员

他参与这艘航母初期设计工作时

只有25岁



2017年4月26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顺利下水,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海上作战平台自主设计建造取得重大阶段性突破。作为我国首艘国产航母总师系统中最年轻的一员,王硕威百感交集。


“要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振兴崛起紧密结合起来!”求学时期的王硕威踌躇满志。

他所学的应用电子专业在当时可是个“香饽饽”,一毕业,身边的同学纷纷签了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高薪offer,他却偏偏选择来到武汉的一个研究所。


面对周围人不解的眼光,王硕威的内心却十分笃定:他知道这里研制的那些海上巨舰,是自己离理想最近的地方!


入所的十余年间,和王硕威一样心怀凌云壮志的青年舰船设计师们,正赶上了海军装备发展的大好时机,先后经历了海军装备第三代驱逐舰和两艘航母的研制工作。


他们有幸参与其中,不畏艰难,突破创新,迅速成长为“舰船研制国家队”舰船设计队伍的“中流砥柱”。


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功底,王硕威成为了“辽宁舰”电磁兼容设计的主要负责人。他和团队深知,航母乃国之重器,解决电磁兼容设计是保障甲板作业安全的基础,是形成航母战斗力的重要前提!


当时,一无设计经验,二无图纸规范,三无规范标准,别说国外技术的重重封锁,在这个号称当今“最为复杂的巨系统工程”的平台上,电磁频谱万般交叠,电磁状况何其复杂!如何攻克这一技术瓶颈?这个团队面临着泰山压顶般的巨大压力。


王硕威带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设计师队伍冲在了试验第一线。


近两三百套设备、数千副频谱、10万组数据......王硕威和他的团队圆满完成了全部试验内容,发现并解决了关键电磁兼容性问题,有效化解电磁兼容设计技术风险,为“辽宁舰”顺利交付作出重大贡献。


在被誉为“战舰摇篮”的中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工作16年, 王硕威在2009年获“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0年、2011年两次获评“辽宁舰”工程攻坚会战先进个人称号,2016年获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2018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他还先后获得原总装备部(现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中船重工集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获授权专利6项,发表论文4篇,国防科技报告3篇。

滑动查看全文△



庆祝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

与此同时

向逝去的英雄致敬

向大国航母梦圆背后

艰苦奋斗的所有人致敬


本期编辑 | 张 琪、王俊文

本期审核 | 张向飞、 胡俊涛

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网、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报、楚天都市报等

往期精彩内容:

定了!湖北新高考方案来了

主席同志,请您检阅!

“25岁之后,时间好像加了2倍速”

[青春湖北] 投稿邮箱:youthhubei@163.com

欢迎转发点赞,转载务必标明来源

觉得不错,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