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 | 就业,你准备好了吗?
前言:按计划,大家已经雄赳赳气昂昂进入了准备求职阶段,打起十二分精神。这个时候大家的精神都处于紧绷状态,且长时间高强度的准备容易让人身心俱疲,虽然有预感就业会延期,但真正分析后,不再“lay感不爱”。
我经常收到申请考博、推免学生的简历。有的简历长达几页,上面堆满一条条的社会活动——到化工企业参观实践,为企业翻译科技论文,担任“吃货部落”店长,成为“密室逃脱”讲解员,做课外辅导老师。看了这样的简历,我哭笑不得:你想通过这些活动说明什么呢?说明如果你到我这儿读博或者读研,也会这么“忙”呢,还是仅仅想获得我的“点赞”然后就无视你的申请?你的简历有那么多内容,哪一条能有助于你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让我接纳你呢?
“简历不要超过一页!”应邀到学校主讲就业讲座的资深HR郭孝玉说,很多学生通常犯的错误就是一股脑儿地把所有活动、荣誉都往简历上放,这就让HR不清楚你究竟想申请怎样的工作。简历里的每条内容都最好“指向”所应聘的岗位要求,让人一看就明白你想应聘什么工作。
郭孝玉指着一名环境专业应届硕士生的简历说:“如果应聘销售岗位,就没必要把发表的几篇英文论文(包括作者名字、论文标题、期刊名、卷号、页码等信息)放在简历的最前面,也不要显示‘会跳健美操’‘参观敬老院’之类无关的信息,而要突出和销售相关的实习经历——曾经在什么公司销售了什么,取得什么业绩。即便没有相关行业实习经历,也要针对销售岗位要求,突出你的相关资质,比如在大学期间参加演讲比赛(口才好)、在企业当前台接待员或者当过学生会干部(善于与人打交道)、学习过相关课程(掌握行业相关知识)等。”
郭孝玉表示,除了要在简历中突出求职目的、经历、优势、素质,还可以给HR预留一些问题,将这些问题“埋”在简历里,比如突出某项经历的结果而“略写”过程。一般来说,HR都会问一下“结果是如何达成的”之类的细节。如果在简历中写了过多的细节,那么HR在看了简历后,无法再开展深度的提问,也就只好随机问一些问题,这就会给面试无形中增加难度。
现在有很多学生在本科期间就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读研后,有些学生想着把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分数“刷”得更高,把最好的成绩写进简历。对此,郭孝玉表示:证书只有与实际能力相匹配,才能起到“证明”能力的作用,否则,只会起反作用。比如,你在简历里说高分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可是英文简历写得很蹩脚或你根本无法进行一场英语面试,这就会让人怀疑你只是一个“本本族”,甚至怀疑证书的有效性。相反,如果你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很强,分数高低和证书的有无也就无足轻重了(非要有所证明的话,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足够)。特殊情况下(比如当翻译),才会有更高的要求(英语专业八级等)。
“很多求职者注重自己的显性实力,和别人比较显性实力,却不善于挖掘和提升自己的隐性实力,而HR在面试过程中,重点恰恰在于通过面谈,了解求职者的隐性实力。”郭孝玉解释说,大学毕业生的显性实力通常包括成绩(学业、荣誉)、经验(实习、项目)、外表(气质、礼仪),而隐性实力主要包括性格(生活性格、职业性格)、资源(可调配资源、可利用资源)、兴趣和原动力(价值观、生活观),这两类实力构成了毕业生求职的综合竞争力。
看看某集团招收“品牌管理”管培生的要求:2020年应届本科或以上学历毕业生;热爱时尚产业,关注时尚动态;喜欢商业后台支持类工作职能,喜欢与人沟通;性格外向开朗,善于与人交流。这四条要求当中,除了第一条涉及显性实力(学历),其他的都涉及隐性实力。
郭孝玉说,HR特别看重应聘者的性格和原动力。尤其是职业性格,能够稳定地左右一个人的职场行为并持续影响绩效表现,故很多公司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性格测评工具来了解应聘者的性格特质,确认是否和企业文化“对盘”。大学生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性格倾向,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与自己相对匹配的企业文化,从而获得相对稳定的职业发展。HR在面谈中,也会刻意地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提问,来评估大学生的性格倾向是否与本企业的文化、岗位要求相匹配。兴趣爱好也很重要,只不过在对职场缺乏足够认知的情况下,大学生很难判断兴趣与职业的异同,但兴趣至少可以作为一个求职的参考依据。
研究生如何提高隐性实力?郭孝玉说,隐性实力的提高蕴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键是,研究生需要有意识地去“发现”。比如,无须刻意地通过“刷分数”来证明英语能力,书面表达、写论文就是很好的历练过程。哪怕没有时间参与实习,也可以通过留心其他同学的实习体会来进行了解。总之,隐性实力与显性实力相比,提升更像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要每个人“有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去优化自己的性格、积累“可利用的资源”, 发现自己的兴趣与原动力所在,就业选择乃至职业的持续发展与成功就不是问题。
郭孝玉当年在南京师范大学读化学专业研究生时,就明白自己的性格不适合从事研究工作,于是他就通过提高学习效率、早起晚睡等方式,在研二就达到了毕业所需的论文发表要求,从而留出了大量的业余时间来阅读《演讲与口才》杂志(提升表达演讲能力),四处参加文科类讲座(拓宽知识面),为他今后“转行”当HR奠定了一定的隐性实力基础。“人和人的差别,就是通过这一点点的小事(要不要早起)、一个个不同的选择(听不听讲座),拉开了差距。所以,贵在有心(发现接触社会的机会),贵在有‘求知欲’(探究未知的领域),贵在视野要开阔(拓宽知识面),而不是仅仅一篇论文、几门课程,就成了你读研三年的全部。”
很多研究生想在毕业后“转行”,他们于是想找和本专业无关的实习,“否则将来找不到工作”。郭孝玉表示,研究生在实验室做实验也相当于实习。当然,去社会上从事和应聘企业的业务相关的实习,那就更好。但HR看的不仅仅是你是否有这一份实习经历,更重要的是你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以及这份实习经历是否有助于你申请想要的工作。
如果有的导师不允许学生外出参加和专业无关的实习,那学生怎么办?郭孝玉说:“要相信命运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方法总比问题多。关键是你视野是否足够宽,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去‘改变现状’,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而我则对心存疑惑的学生说:“既然你已经选择了读这个专业,选择了这个导师,并且进课题组之前也没有与导师探讨‘是否可以参加与专业无关的实习’的话题,那就请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负责。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先把学业放一放而去实习,这样的话,你就要为‘可能无法按时毕业’的后果负责。不过,我认为你首先应该搞清楚导师的诉求是什么。如果你能提前完成毕业所需的一篇SCI论文并写出符合质量要求的学位论文(不仅要有绪论部分,还要有 2~3篇论文的工作量),我认为你的导师会同意你去实习。问题是,有的同学远没有完成这些,就提出挑战教学秩序的要求(比如提出整个学期都去实习),并流露出一种‘你不答应我,我就磨洋工’ 的消极态度,那导师当然不会答应。至少,我不能接受‘不实习就找不到工作’‘最终把毕业论文交出来不就行了吗?’之类的看似言之凿凿,实则无理的话。如果你已经完成毕业所需的SCI论文、学位论文,导师还不同意你外出实习,那就发挥你的沟通协调能力吧。你最好能拿出一套方案,说清楚到毕业之前的计划是什么,要实习多久,是一个学期还是两个星期。再说,为什么非得利用正常学习、做科研的时间去实习呢?你完全可以在研一暑假坚持做实验,只休息两个星期,然后在研二暑假实习。”
我举例说,我指导的第一届、第二届共三名硕士生没有参加企业实习,最后也找到了工作。我带的第三届硕士生小林发表一篇SCI论文后,软磨硬泡请求我放他出去参加暑期实习,我勉强答应了。他去了西门子实习,后来接到多家大公司的offer,毕业前还写出另外一篇论文。我指导的第六届硕士生在研二就发表了两篇SCI论文,并写出了硕士论文初稿,我就让她参加暑期实习。读研三时,她不但拿到复旦大学一等奖学金和光华奖学金,还有大量时间找工作、参加面试。
针对学生们“完成学业”和“就业准备”之间如何平衡的困惑,郭孝玉说:“如果你对自己学业的要求是考90分,我建议你就考80分吧,用提升另外10分的时间去做些提升隐性实力的事情会更好。如果你考不到80分,那最好先确保能顺利毕业。当然,如果你非常非常确认做研究就是不适合你,当初考研或读博是个错误选择,我建议你尽快退学。现在应聘很多工作岗位,有本科学历就足够,工作三年的经验完胜于研究生学历。”我领会他的意思——要读就好好读,不求出类拔萃,但至少要顺利毕业;如果不想好好读,就别在这儿浪费自己的青春。
努力读研、广泛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我想这应该成为研究生们的共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三年的学习,明白自己的职业目标(要怎样的工 作)、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岗位要求),而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地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却拿不出掷地有声的“拳头产品”,也说不清楚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
/End.
文章刊于杂志3月号
作者:马臻(复旦大学教授)
编辑:马亚男
责编:雅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