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端访谈 | 迈向新时代,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

王战军 中国研究生 2021-01-06


王战军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研究生教育学、教育发展战略、大数据与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体系与推进战略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 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和成效评价课题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互联网+ 时代研究生教育管理变革与创新”项目负责人。

已经完成10 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代表性著作有《中国研究生教育70 年》《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生教育概论》《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等10 余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160 余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伴随祖国建设发展成长,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取得了显著成效,做出了突出贡献。70 余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服从服务于国家建设,立足中国国情,学习、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70 余年来,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提供了坚实厚重的基础。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面临新任务和新挑战,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统一思想、理性研判,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开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新征程,担当起历史赋予研究生教育的使命。


01
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是国家战略需求
新时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之迅猛、国际环境变化之迅疾、经济社会变革之复杂给中国和我们每一个人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战略的生力军,既面临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心的“上位需求”,也面临着大学和研究生发展需求为中心的“下位需求”。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是知识生产、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我国大学教师中的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近十年翻了一番,达到了近 70 %,部分高水平大学教师中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在80% 以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课题研究中,研究生参与比重达到 70% 以上,成为我国科研活动的重要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高校,“承担了全国 60% 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和‘973 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建设了全国60% 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汇聚了全国 60% 以上的院士、杰青、千人、万人等高层次人才,产出了全国 80% 以上的SCI 论文和社科重大成果”。因此,深刻认识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支撑地位,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与水平是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经过70余年的发展和探索,我国已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建立了完整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从统计数据来看,70 余年来,我国累计招收研究生 1000 万人,授予博士学位近 100 万人,授予硕士学位 800 多万人。我国构建了以中央政府主导、省级政府统筹、培养单位自主办学为基础的权力配置和组织架构的管理制度,形成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中国特色、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从国家战略发展来看,社会经济发展必将更多地依靠新型创新人才。从国际竞争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呈现出新的特点,美国把矛头直指“中国制造 2025”的十大核心领域。在这场规模空前的贸易摩擦背后,人才大战也是风起云涌,特别是“中国制造 2025”涉及的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领域,人才紧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上升为社会对高层次人才、优质研究生教育需求的美好愿望与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尚不够充分、质量尚不够高之间的矛盾。以大数据、区块链、“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正在重塑经济产业发展新样态。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也必将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为适应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步伐。


02
扩大规模是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战略路径
研究生是国家科学与技术高端人才的新生力量和后备军,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影响到高科技的发展,对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至关重要。尽管从质量和水平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在短期内取得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但与研究生教育强国相比,与党和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求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必须树立质量理念、强化质量意识,妥善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确保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基础之上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发展要坚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加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引导研究生以知促行、以行践知。尤其是在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创新的今天,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既需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又需要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需求。从发展规模上看,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但从国际发展经验和我国发展实际来看,进一步扩大规模仍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新时代高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高科技含量增加,需要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其二,新时代人民群众享受研究生教育的期望大大提高,两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增加 100 多万就是很好的证明。第三,我国注册研究生人数远远低于印度。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世界人口大国。2018 年底,中国注册研究生 273.1万,印度研究生注册人数为 424.2 万人,中国在读研究生人数是印度的 64.4 %,不足三分之二。从我国战略发展需求来看,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从人的发展需求来看,加快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是战略选择。我国各行各业面向国家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都急需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从1978 年的1.07 万人发展到2018年的85.80 万人,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从1981 年的 900 人增长到 2018 年的近 10 万人,但我国是人口大国,人民群众接受高水平教育的愿望非常强烈。在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仍然要积极稳步扩大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积极发展公共卫生与健康、区块链、太空科学等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03

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主力军


当今世界,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各国围绕新能源、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渗透,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上升为各国国家战略之后,新技术已经从支持性工具变成行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合作越来越紧密,我国对国际秩序的建构作用更加凸显。尤其是在新冠病毒全球肆虐的时刻,中国扛起“硬核”担当,在做好国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合作、分享经验、提供帮助,与各国携手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我们的研究生要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服务于我国社会发展,勇担重任,做新时代的开拓者,抓住、抓紧新时代的新机遇。第一,思想意识是抓住时代契机的关键。新时代研究生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有导师指导,有前人创造的研究条件和研究成果,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有“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有太多的未知等着我们去破解,也有这样那样的各种挑战。研究生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这个时代潮流,参与到这个时代潮流中,勇立这个时代的潮头。你们做的可能只是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日积月累会使你们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之中绽放出绚丽的光芒。每个人的力量虽小,但点滴的贡献都将会照亮这个世界。国家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的未来代表民族之未来。你们要知道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在你们每一个人的肩头,要勇于担当,没有家国情怀就没有我们任何个体的舞台。第二,奋斗精神是奔向幸福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奋斗也是一种美德,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奋斗,不思进取,他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尊重自己的人要懂得去奋斗,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学习和研究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但是苦中有乐,能体会到快乐,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人生价值。第三,知识、能力是担当重任的核心。研究生们要在学习知识中夯实科学基础,在科研实践中提升研究能力,在论文写作中提高学术素养,在服务贡献中提升人生价值。研究生们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学习事半功倍,被动学习事倍功半。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真正攀登上世界科技顶峰的人,除了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之外,更多的是心血和汗水的付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国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正处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阶段,正迎接着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带来的时代机遇与挑战。研究生们要充分认清新时代的新形势、新需求、新责任、新使命,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日积月累筑高台,勤奋努力圆梦想。



往期精选

新刊 |《中国研究生》7月刊来啦!

奥利给!华中大人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主题征稿——研一故事!

2020年《中国研究生》“新生指南”专刊征订开始啦!

 “写给未来的自己”主题征稿(福利帖)

关于举办2020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通知

July

28


文章刊于杂志7月刊

文章作者:王战军(北京理工大学)

编辑:马亚男

责编:雅琨




原来你也“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