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怎样研习法理学?莫泊桑的小说与法律|刘星:《法理学导论》

2016-10-14 法学学术前沿


刘星,北京人。曾为解放军侦察兵,后为建筑设计描图员。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律系、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在美国法学院作过访问学者。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出版《法学知识如何实践》(2011)、《一种历史实践》(2007)等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若干,另有《西窗法雨》(2008)、《法律是什么:二十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等畅销著作。
刘星教授的著述向来流畅易懂,拒绝艰深晦涩,他将严密的逻辑理论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本书很贴近日常,从真实的新闻报道、熟知的文学作品中选取一段故事,联系法律理论的知识,由具体走向抽象,一步步进行逻辑推演,从身边的例子一点点联系法学逻辑。我们特别为大家奉上《法理学导论(修订版)》绪论的节选部分,来一睹为快吧!

1883 年11 月11 日,法国作家莫泊桑在法国《高卢人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等待》。在《等待》中,莫泊桑描述了一位叫作勒布律芒的律师和一位奄奄一息的老妇人的对话。描述的大致意思如下:

对话涉及老妇人的遗嘱、老妇人的一个希望(找到20 年未见的儿子)、老妇人和律师之间的委托承诺、老妇人年轻时的经历等内容。原来,老妇人年轻未婚的时候,爱过一个家庭并不富裕的年轻人。因为女方家里的坚决反对,两人之间始终未能玉成姻缘。老妇人后来嫁给了一位富家子弟,并生下一子,但是特别不幸的是丈夫没过多久便去世了。老妇人与儿子相伴为生,感情十分深厚。然而,老妇人在情感孤寂的情况下又与自己的初恋情人开始了约会。尽管初恋情人已为人夫,两人的约会依然频繁且有激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妇人开始在心目中将自己的情人摆在了和儿子同等的地位上。她日日夜夜都在挂念着情人,同时挂念着儿子。老妇人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她爱自己的情人,希望情人成为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她又担心儿子知道这件“不宜声张”的事情从而使儿子深受伤害。不巧的是,在一次约会中,老妇人的约会终于败露。之后,儿子愤然离去。

儿子一去便是20 年。老妇人深感内疚,苦苦等待,希望见到儿子并希望将自己的所有遗产都交给儿子,于是,委托了律师办理此事。只是,儿子没有再出现,也不知道将来是否有一天会出现……这样,等待……


比起莫泊桑写的其他精彩小说,比如《项链》,这个故事的情节是一般的,描写出来的矛盾冲突也是比较老套的。当然,我们关心的不是文学意义上的问题,而是与其有关的法学问题。律师和老妇人之间有一个委托关系,这是一个法律问题。老妇人立下了遗嘱,这也是一个法律问题。这两个问题涉及今天我们所说的“民事法律”。如果认为这篇小说具有一个“法律背景”,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个法律背景就是19 世纪的法国民事法律制度。正是根据19 世纪的法国民事法律制度,我们可以判断律师和老妇人的委托关系是否合法、是否有效,判断老妇人的遗嘱是否合法、是否有效。翻阅历史资料或者法律史学家撰写的著作,我们可以发现,19 世纪的法国在民事方面具有约束作用的法律典章正是举世闻名的《拿破仑法典》。针对这一法典,如果我们进而关心一般性的法理学问题,我们就可以进行链条式的追踪研究:● 首先研究,《拿破仑法典》是何时起草的;● 其次研究,这部法典是哪年颁布的;● 再次研究,这部法典何时经过修改;● 再次研究,这部法典经过几次修改;● 再次研究,现在的《拿破仑法典》和以前的《拿破仑法典》的区别在哪里;● 最后研究,这部法典起草、颁布、修改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这些历史背景和这部法典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显然,我们不仅可以对一部法典进行这样的研究,而且,可以对许多法律章典进行类似的研究。随着这种研究的不断展开,我们就可以不断深化对“法的产生”“法的存在”以及“法和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所以,这是法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历史考察的方法。

附:


目录绪论
第一部分 法的性质和要素第一章 法的概念第二章 法的基本成分第三章 法的形式和效力第四章 权利与义务第五章 法律行为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部分 法的起源与发展第七章 法的起源第八章 法的发展: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第九章 法的发展:法的继承和移植第十章 法的发展:法系的形成
第三部分 法的确立和实现第十一章 法的确立第十二章 遵守法律第十三章 运用法律第十四章 执行法律第十五章 适用法律 


fa来源:中国法制出版社责编:辛来法学学术前沿赐稿邮箱:fxxsqy@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