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法治现代化研究》(创刊号)目录与摘要

2017-02-23 法治现代化研究 法学学术前沿


《法治现代化研究》创刊号

来源:特约《法治现代化》编辑部供稿,法学学术前沿首发目录摘要

【刊物简介】

《法治现代化研究》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办并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出版刊物号CN32-1869/D,是国内专注法治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期刊。期刊由南京师范大学和江苏省法学会主办,双月刊,逢双月出版。


《法治现代化研究》采用《中国法学》的期刊注释体例。来稿请附中英文的内容摘要、关键词和英文标题。译稿需同时发送原文稿,并附作者或出版者的书面授权许可。来稿请以电子邮件附件的形式,发送至:

fzxdhyj2016@163.com



目  录


创刊寄语 

面向大变革时代的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 


特  稿

加快建设法治经济  把经济发展纳入法治轨道/王乐泉(7) 

全面设立巡回法庭的重大意义/胡云腾(11)


主题研讨:新发展理念与中国法治现代化 

新发展理念: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战略引领/公丕祥(22) 

法治精神形成六论/钱弘道(37)

法制现代化研究与当代中国法学(1986—2016)——一个学说史的考察/何勤华  陈梅(52)


专题研究 

何谓根据宪法制定民法?/王利明(71)

《民法总则(草案)》若干问题探讨/柳经纬(84)

司法改革的知识需求 ——波斯纳《各行其是》中文版译序/苏力(100)

 “以审判为中心”与刑事程序法治现代化/卞建林  谢 澍(106) 

从诉访难分看治理模式创新/吴英姿(120) 

法治社会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的考察/马长山(134) 

社会司法体系构建研究/柳玉祥(142) 

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华界现代法制论析/王立民(159) 


域外法治 

儒家伦理与法律秩序:李光耀法律思想探微/丁韶华(170) 


学术动态 

中国法治现代化 2016 年智库论坛综述/吴 欢(179) 


加快建设法治经济 把经济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王乐泉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法学会会长)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论观点,为法治经济建设培植了更加深厚、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经济,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基本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经济,一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二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三要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 序的经济法治环境;四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以法治化方式领导和管理经济;五要加快私法体系建设。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法治经济  新发展理念



全面设立巡回法庭的重大意义

胡云腾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第二巡回法庭庭长、二级大法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这项重大改革,完成了从选择性试点向全局性构建的转变, 不论是在中国法院发展历史上,还是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结合第二巡 回法庭近两年来的工作实际,可以发现巡回法庭这一制度展示了中国法院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理念,承载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使命,发扬了巡回审判的优良传 统,加强了人权司法保障,落实了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要求,探索了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深化了审判 人力资源配置模式改革,开拓了人民法院信息化发展之路,传递了符合审判规律的司法理念。

关键词  巡回法庭  中国法院现代化  法治现代化



新发展理念: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战略引领

公丕祥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院长,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鲜明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崭新认识,深刻表达了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的内在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发展理念的本体论根据,彰显着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的理论品格,构成了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基本准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践行新发展理念,必须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际,着力创设催生创新发展的法治基础,建构推动协调发展的法治机制,健全保障绿色发展的法治体制,塑造推动开放发展的法治格局,弘扬实现共享发展的法治价值。因之,我们要在新发展理念的战略引领下,统揽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的战略全局和时代走向,深刻把握这一革 命性进程的环境条件、功能定位、价值取向和总体格局,坚定地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质的自主型的法治现代化之路。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法治现代化  当代中国  战略引领  自主发展



法治精神形成六论

钱弘道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  法治精神的培育是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中重大而迫切的任务,法治精神的形成 至少有本体、动力、对象、路线、结构、方法等六个关键要素。法治精神的本质意涵是法治思想的启蒙;法治精神培育的强大动力是法学学派的形成;法治核心目标是规范公权力运行,因此领导干部应当是法治思维培育的核心对象;法治精神培育应当坚持群众路线,保障人民参与权;法治社会应当权力下移,法治精神的培育也应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法治精神培育的主要方法是精神教化,因此应当将法治纳入国民教育。

关键词  法治精神  法治启蒙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



法制现代化研究与当代中国法学(1986—2016)

——一个学说史的考察

何勤华陈梅

(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文明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梅,华东政法大学外国法制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  法制现代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在中国出现的一股法学思潮,它既是当代中国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新时期中国法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在对当代中国法学的内涵、法制现代化研究的起步与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重点对法制现代化研究 30 年在人才培养、学术积累以及对当代中国法学的贡献三个方面做出论述,并对法制现代化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关键词  法制现代化研究  当代中国法学  法理学  学说史



何谓根据宪法制定民法?

王利明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内容提要  学界就民法典是否应当写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存在争议。民法总则中有必要写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一表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即此种规定有利于维护整 个法律体系的和谐、保障民法典的制定符合宪法的精神。此种规定有利于强调民法在效力层级上应当以宪法为依据;民法典的相关制度、规则设计也应当具体贯彻、落实宪法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并依据宪法构建完善的民事权利体系、具体落实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此外,此种规定还可 以为合宪性解释方法的运用提供法律依据。

关键词  民法典  宪法效力层级  基本经济制度  公民基本权利  合宪性解释方法



《民法总则(草案)》若干问题探讨

柳经纬

(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 2016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标志着编纂民法典的工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这部民法总则草案存在的问题也是突出的。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科学性上,这部民法总则草案离民法典之总则还有些距离。我们有理由探讨:这是我国未来民法典的总则吗?

关键词  民法典  民法总则  民法总则草案  科学立法  私法精神



司法改革的知识需求

——波斯纳《各行其是》中文版译序

苏力

(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

内容提要  《各行其是——法学界与法院》一书是波斯纳审视美国司法制度的第三本著作。书中 认为,司法界与法学界的“各行其是”是导致美国当今司法实践困境的重要成因。尽管此书中的种种建议甚至未必能解决美国的问题,因此更不可能有效回应中国的问题,但此书提出的问题,以及波斯 纳切入问题的视角和展开的分析还是应当引发中国法学人的关注。对于当下的司法改革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说,尤其应当适度地调整知识需求和储备,将司法过程中的实践经验纳入一种社会科学的系统思考和分析,以此才可能改善中国的司法,促进和拓展中国的法学。

关键词  司法改革  知识需求  司法经验



“以审判为中心”与刑事程序法治现代化

卞建林谢澍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谢澍,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研究生)

内容提要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化、权力内敛化、社会市民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刑事程序法治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已然成熟,应当把握司法规律、探索中国道路,并将其上升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加以认识。刑事程序法治现代化的基本要义包括人权保障、程序正义、权力制约和权利救济;二战结束至今,“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在全球范围内逐步确立,足以说明“以审判为中心”体现刑事程序法治现代化之精义,符合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趋势。我国刑事程序法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当直面“以侦查为中心”的中国问题,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  程序法治  法治现代化  以审判为中心  制度改革  国家治理



从诉访难分看治理模式创新

吴英姿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紫金传媒智库信访与社会矛盾研究中心主任)

内容提要  诉访难分是信访制度实践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信访条例》实现信访法治化、规范化 的立法目标相距甚远。“信访+”二元治理结构是诉访不分的根本原因。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未能打破这种治理结构,有明显的路径依赖。信访法治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定化”层面,而应该通过治理模 式创新寻求出路。以法治下的共治为框架,重新确定信访制度功能,同时推进信访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以法律制度的有效实施为保障,将信访改造为社会参与公共决策的平台,强化政府的回应义务,构建 全民共建共享的新型治理格局。

关键词  涉法涉诉信访  “信访 +”二元治理结构  法治  共治



法治社会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的考察

马长山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公民社会与法治发展比较研究中心主任)

内容提要  认真回顾和梳理法治社会的理论研究,解析其内在的局限与问题,对深化法治社会的理论研究,推进当下法治社会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20多年来的中国学术发展进程来看,中国学术界对法治社会的研究在不断拓展,从基础理论、民间组织、公民品格再到公共领域,呈现着日益丰富和深化的趋势。以国家构建、双向构建、共建共享等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研究,始终是中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带有明显“中国化”特点的理论倾向,是当下中国旨在减少国家管制、释放市民社会活力的改革进程的必然反映。中国学术界关于法治社会的研究,总体上呈现着不断上升发展的趋势。但同时,由于政治体制、文化传统、本土国情等因素的影响,它在前行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关键词  法治社会  国家  社会  民间组织



社会司法体系构建研究

柳玉祥

(江苏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江苏省监狱管理局第一政委)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创新国家治理和加强法治社会建设作出部署,揭示了法律运行的一般规律,突出了治理的多元化、协商性、前置性等特征。本文借助法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以法律运行为视角、以纠纷预防化解和秩序修复为主线,提出了以司法行政系统“五大工程”为主构建社 会司法体系的发展构想。社会司法体系以纠纷化解为中心,向前、向后拓展形成包含纠纷预防化解、秩序修复的法律秩序建设链条,这与司法行政系统法律接受、纠纷预防、纠纷非诉解决、诉讼参与、损害修复等工作基本吻合。社会司法体系提出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法律及法律以外的多元规则运用,二是司法活动领域延伸到了纠纷的预防、化解和秩序修复全过程,是实现转型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  法治社会  法律社会学  司法行政  社会司法



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华界现代法制论析

王立民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文明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博士)

内容提要  上海华界在辛亥革命时期建立的法制是现代法制,突出表现在现代的法律形式、法律 语言、法律内容和司法制度等方面。这一现代法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是:巩固了上海华界辛 亥革命的成果;建立与规制了上海华界居民的现代生活方式;开始全面推进上海华界的法制现代化; 拉近了与上海租界现代法制的距离;对当时的中央立法产生了积极影响等。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华界现 代法制的实施总体情况比较理想。与当时上海租界的现代法制相比较,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华界的现代 法制具有立法机关是华人组成的军政府、法律内容具有革命性、审判机关由华人组成以及适用的是中 国中央和上海华界自己制定的法律等特点。这一现代法制还对辛亥革命以后上海华界的现代法制建设 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致这一法制继续沿着现代法制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至 20 世纪 30 年代基本实现 了法制现代化。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华界的现代法制在上海现代法制史乃至中国现代法制史上留下了浓 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  辛亥革命  上海华界法制  中国法制史  法制现代化  租界法制



儒家伦理与法律秩序:李光耀法律思想探微

丁韶华

(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江苏方德律师事务所主任,江苏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管理学博士)

内容提要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的新加坡,其国家治理理念的形成与建设,在很大程 度上受到其国家创立者李光耀先生的影响。李光耀1950年从英国剑桥大学法学系毕业,1959年担任总理,1990年卸任,前后执政30余年,对李光耀法律思想的研究,是对新加坡法治解读的一个有效视角,而李光耀法律思想中儒家伦理文化的良性契入,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方面。本文对其法律思想的三个形成阶段、相应的法律价值观、法律与秩序关系、廉洁政制建设等方面作了初步梳理,冀图抛砖引玉。

关键词  李光耀  法律思想  儒家伦理  法律秩序



中国法治现代化2016年智库论坛综述

吴欢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


本部分无摘要


迦叶法律研究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