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长山:公共领域兴起与法治变革|新书

2017-05-05 马长山教授 法学学术前沿


公共领域兴起与法治变革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内容概介

本书从公共领域理论出发,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选取彭水诗案、许霆案、重庆最牛钉子户案、林松龄案等典型个案,详细分析研究网络舆情对司法过程的深度影响及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网络舆情中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法律态度和情感;司法机关面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和策略;网络舆情在个案中的走势和规律;网络舆情对司法过程的正负影响;网络舆情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法治进程中的网络舆情规制机制等等。通过这些实证研究和图表化、数据化分析,探寻公共领域在中国兴起的深层背景和法治意义,描述和剖析网络舆情的法治功能与局限,从而为建立多元和谐的法治秩序提供必要的理论方案和现实策略。

建设法治国家已成为当下中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但法治国家并不是仅凭规划设计和国家力量就能构建出来的,而是必须认真对待和深切关照民间力量的崛起、参与和互动回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一个展现民间力量、反映多元价值的公共领域正在中国兴起,它对“法治中国”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为此,马长山教授的《公共领域兴起与法治变革》,通过对公共政策合法性供给机制的时代转向、 “网络反腐”的体制外构建、司法过程中的道德叙事与法外“政治合法性”等的实证分析,深入研究了公共领域兴起对当下中国治理法治化变革的民间驱动,系统探索了重建公共领域、促进多元治理秩序生成的机制与策略。本书指出,中国公共领域的兴起,必然承载着浓重的法治诉求,呈现着特有的“中国”式路径,构成中国民主法治进程的社会动力和根本支撑。

作者简介

马长山,1964年生。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主编。先后人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法学一般理论、法治国家、民间治理等领域的研究。

曾任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厦门大学“社会治理与软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公共领域的兴起及其“中国”意义

一、公共领域理论的不同阐释

二、大众传播时代公共领域的使命与趋势

三、公共领域的兴起与中国法治进程

第二章 “医改”进程中的公共政策合法性供给

一、理论研究之“冷”与现实诉求之“热”

二、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时代挑战、超越与重建

三、公共领域中的“医改”层级共振

四、“医改”进程中的合法性供给路径与走向

五、意义、局限与前景

第三章 网络反腐中的体制外“狂欢”

一、“微时代”的公众围观与合法性供给的“广场化”

二、网络反腐中的多重动机与非程式化路径

三、体制外的“编导剧场”与“大众狂欢”

四、网络反腐的风险化减与制度变革

第四章 “舆情公案”中的“身份识别”与“道德叙事”

一、许霆案中的“官商”与“平民”

二、邓玉娇案中的“酷吏”与“烈女”

三、药家鑫案中的“官二代”与“村妇”

四、身份识别、道德叙事的内在逻辑与司法困境

第五章 公共舆论的制度指向与司法的超额重负

一、天价过路费案的反差之痛

二、吴英案的制度追问

三、唐慧案的“标本”定位

四、个案的制度承载与司法之累

第六章 司法过程中的法外“政治合法性”

一、司法民主化的当代走向

二、张金柱案:“第一种危险”抑或“第二种忠诚”?

三、彭水诗案:公共议题下的公权力“抵抗”与“就范”

四、李国和案:假“委员长批示”的“合法化”策略

五、公共舆论介入司法过程的路径与后果

六、法外“政治合法性”的消解与司法公信重建

第七章 公共领域重建与治理法治化变革

一、公共领域兴起:治理法治化的时代动力与支撑

二、当下公共领域的“中国”境遇与问题

三、公共领域重建与多元治理秩序生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1995年10月,在机关工作了五年之后,我重新回到了自由的大学校园,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才开始致力于市民社会与法治国家及相关“中国”问题的研究。十多年来,我先后出版了《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等著作,研究视角也从宏观的理论分析路径与总体性框架,进入到法治秩序的社会基础与动力层面,并对“中国”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刚刚完成的本书,则是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公共领域的兴起与和谐社会的法治秩序构建”的最终成果,它立足于当下中国公共领域的兴起及其法治诉求,力图探索它对治理法治化变革的重大促进与支撑作用,展现“生活中”的法治动力、问题、困境与希望,并祈请学界同仁予以赐教指正。

回首十多年来,我不仅感受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前进脚步,也经历了很多个人的生活变迁,包括国外高访的乡愁、工作调动的挑战、生活方式的转变,而曾经执迷于动画片的儿子,如今也已成长为一名法科大学生,这其中的顺利与失意,艰辛与希望,寂寞与快乐,都镌刻在无言的日历上。

一桌人喝酒,喝的是彼此的缘分,一个人喝酒,喝的就是生活的味道。每每端起酒杯,眼前就常常会浮现出近年来生活变迁的片段或场景,这些无疑都是人生这趟列车上的美丽风景,而记得感恩,这些风景才会变得更加温馨,因此,我要感谢培养我的母校,感谢黑龙江大学的领导、老师和同事们的多年扶持、呵护和帮助,感谢华东政法大学的领导老师和同事们的栽培关照和支持,感谢《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中外法学》,《环球法律评论》,《法商研究》,《法律科学》,《法制与社会发展》,《现代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浙江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求是学刊》,《学习与探索》,《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法理学法史学》,《法学文摘》等杂志的鼓励和支持,也要感谢学界同仁的关心和帮助。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机关党委副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后导师信春鹰老师,她在百忙中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方向指导,并欣然为本书作序,让我更加努力和坚定前行。我会带着这些领导老师同事和朋友给我的温暖,更好的去学习工作和研究,并为当下的法治理论研究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本书从2006年立项、2009年结项成稿、2010年修改至今日出版,已经历九年有余。我要感谢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资助,也非常感谢人民出版社王青林编审的热情帮助和鼎力支持,最终才使本书得以与读者见面。


马长山

2016年2月26日

于松江书斋


迦叶法律研究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