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迎二十大 江门这十年】“山水文城”共融共生 大美江门画卷徐徐展开

I2 江门发布 2023-09-25
她是一座宜居城市,山水田林城有机相融,处处见绿;她是一座文化名城,哺育了明代大儒陈白沙、维新先驱梁启超、“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等名家,厚积千年的岭南文脉在这里传承;她是一座现代都市,从高空俯瞰,滨江新区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天沙河景观示范段和园山湖公园,如同一条条灵动的绿丝带……

中国侨都,大美江门。
十年来,江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推进宜居城乡建设,城市品质明显提升,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一幅秀美画卷正在五邑大地徐徐展开。
十年来,这座城市愈建设发展愈独具魅力:山水相融、生态优美,古今辉映、近悦远来,迈向现代化,又坚守“侨”特质。



彭伟宗 摄


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实现“抬眼望绿,出门可游”


金秋九月,阳光正好,在蓬江区元宝山体育公园内传来篮球赛的加油声、足球少年的奔跑声,亲水栈台边大人和小孩正在逗水鸭享受休闲时光,老人则在一旁边玩健身器材边谈笑风生……绿油油的公园因人的活动而生机勃勃。


一个城市的公园数量是衡量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公园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城市文化形象的体现,反映着市民的心态、追求和品位。



彭伟宗 摄


夜幕降临,下沙人行天桥的灯光亮起,照亮整个文昌沙公园。晚饭过后,家住纸厂新村的李先生与家人漫步在公园里,用手机拍下靓丽的夜景。
文昌沙公园还充分保留江门纸厂的文化印记,将有着50年历史的古榕树保留下来,并配备了滑滑梯、秋千等现代儿童游乐设施,成为市民休闲娱乐、遛娃的又一个网红打卡地。谈到纸厂片区的变化,赵婆婆感慨地说:“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以前饭后没有地方散步,从来没有想过城市发展这么快,这么好的公园就建在家门口。”


彭伟宗 摄


近十年来,我市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公园品质,根据区域特色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基本实现“抬眼望绿,出门可游”,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提升。



在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社区、村落中的闲置地也迎来了“春天”。从原本居民“正眼都不瞧一下”的角落,华丽转身成众人休闲首选之地。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公共绿地、零碎绿地等小地块,在群众家门口建设了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完善、亲民便民的口袋公园,如萃锦园口袋公园、聚德街口袋公园、博学口袋公园、南泉口袋公园等,这种见“缝”插“园”的努力,活化了城市空间。


周华东 摄


“这里原本是泥地,杂草丛生,灰尘大、蚊虫多。改建成公园后,环境好了,街坊们也集中在这儿休闲。”居住在蓬江区天龙片区的谢女士经常在社区公园活动,她说:“这里常年绿意盎然,一进公园整个人都很放松。每天公园都很热闹,老人健身、小孩玩耍、年轻人话家常,邻里越来越熟络。”


又如新会区圭峰会城象山公园前的口袋公园(城西一路与城西二路交叉口),是一个“公园+候车厅”的组合,将公交候车厅及路间渠化岛整体规划,通过改善地块排水措施、栽植特色树木等,下足“绣花”功夫,同时实现候车、休憩、娱乐功能。新会区三和苑口袋公园也增加与公园入口相配合的候车亭,改善地块排水问题,通过栽植特色树木、配置创文特色雕塑、特色铺装等,让生态更优环境更美。


据统计,我市已高品质完成13个大型公园、逾200个中小型公园、81个口袋公园建设和升级改造。




留住侨乡记忆

以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

江门文脉流长、人才辈出,孕育了明代大儒陈白沙、维新先驱梁启超、“中国航空之父”冯如、著名侨领司徒美堂、媒体泰斗吴冷西等;祖籍和出生在江门的两院院士达34名,是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

何记 摄


一到周末,新会区茶坑村的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便会出现不少家庭的身影。“馆内举办志愿服务沙龙,通过培养孩子们当讲解员,加深对启超家风的认识,还与学校合作,把启超文化带进校园。”该馆讲解员邓健冰说。
江门正精心筹划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期望擦亮启超故里文化名片,更好地让启超精神浸润一代又一代侨乡人。



十年来,江门一直重视传统文化和侨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留住侨乡记忆。



走在蓬江区启明里的街头,抚摸穿越百年时光的青砖,甚至是坐进由百年华侨屋改造而成的咖啡店、餐馆享受闲暇时光,都会让人有一种恍若隔世的错觉。


启明里是江门城区13个百年华侨古村落之一,经过整饬一新,成为江门一处新的文化地标。“大家在这里温习城市历史,走进其中,就好比走进一条时光隧道。”早前,“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香港主持人陈贝儿来到启明里时感慨道。



周华东 摄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活化利用,探索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江门正加快推进长堤历史风貌街区、台城历史文化街区、海口埠等活化利用提升,筹建甘化厂工业博物馆,保护好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宝贵资源。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活化利用就是其中一个体现。目前,我市完成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启动红线女粤剧艺术作品《碉楼》复排工作,正谋划把粤剧《碉楼》打造成适合开平碉楼旅游文化市场需要的经常性演出项目。

李卓文 摄


“长期以来,我们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传承与地域风貌保护,长堤风貌历史街区、龚昌荣故居、甘化厂制糖车间、新会百年葵林等一批历史街区、红色资源、工业遗存和古树名木得到传承与保护,同时通过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活化历史遗存,焕发新活力。”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市人大出台了《江门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市政府出台了《江门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该局编制了《江门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持续开展历史建筑、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和保护工作,公布了市、县(市、区)两批历史建筑共159处并完成测绘工作,登记古树名木1854株。
据统计,我市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开平市赤坎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条(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新会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街区4个(台山市台城老城中心历史文化街区、西宁市历史文化街区,新会学宫历史文化街区、大新路—仁寿路历史文化街区)。 

郭永乐 摄


2020年,该局还组织编制了《江门市南粤古驿道专项规划》,普查梳理了江门市古驿道历史走向和本体遗存情况,构建了江门市古驿道市域总体线路布局,指导各县(市、区)做好古驿道线路保护和开发利用,效果明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精描细绘

用“绣花”功夫打造精致城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条河折射一座城。


南海之滨,江海门户。作为华南地区河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江门境内河道纵横交错、水网密布。


彭伟宗 摄


以往新会区会城河、紫水河,长期的“脏乱差”诉说着发展与污染并存的历史。让河道恢复清澈,成为江门市民共同的夙愿。

 

“通过综合整治,会城河、紫水河水质好转,已经实现‘不黑不臭’的目标任务。”圭峰会城河长办负责人说。


如今,走在侨乡的碧道上,水清岸绿的景观如画卷一般铺展开,这是黑臭水体治理和城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


走在江门水道碧道新会段,成排飘红的红杉映入眼帘,如今,还有一大片的格桑花相伴在杉树旁,静谧宁和的景色让人不由得放慢了脚步,享受大自然的诗情画意。


目光转到22.1公里长的西江碧道蓬江段,这里犹如一幅摩登插画,咖啡馆、彩绘、卡通动物雕塑等时尚元素跃然眼前,已成为市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



彭伟宗 摄


碧道规划建设中,我市结合每段碧道实际情况,打造多主题特色游径,增加惠民休闲场所和配套设施,植入文化打造多层次多样化的节点空间,同时以碧道为纽带串联起周边资源点,带动各具特色的新经济发展。


如西江碧道,以自然景色为主调,将原有的鱼塘、荒地、树木加以改造及保护,按马拉松理念打造,包含全线慢行、慢跑、骑行三道贯通和马拉松公园、运动公园、房车营地、北海江畔四个景观节点建设,通过营造主题功能性强的活动空间,打造成一个承载蓬江当地文化的滨水空间和市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好去处。“这个绿道现在弄得很宽敞,休息的地方也比较好,可以骑自行车,小孩都玩得很开心。”正在碧道骑行的陈女士说。



彭伟宗 摄


天沙河碧道则以智慧休闲为主题,根据周边用地性质和服务人群,分为城市客厅段、都市休闲段以及生态活力段。蓬江区还以碧道建设为契机,建设蓬江智水展示中心,在讲好“蓬江水故事”的同时,以节能、低碳、环保为主题提供体验互动场所,增强市民水环境保护的意识,该中心还被评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和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周华东 摄


江门环人才岛公园碧道景观设计紧紧围绕潮连文化和人才文化,打造景观体系,讲述属于江门人才岛的风景故事,并结合环形连续的慢行道、慢跑道、骑行道、休闲设施,将环岛景观打造成可观可游、可骑可跑、可听故事的充满滨江生活魅力、人车分流安全舒适的环岛碧道。


从工业逻辑回归到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从以GDP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转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着江门城市发展的全过程。
道路是一座城市的脊梁。近年来,我市路网进一步优化:迎宾西路延长线等23条主要道路完成新(扩)建,紫雅路等多条“断头路”相继通车,城市道路网络进一步优化;实施道路全要素改造,龙湾路等27条道路完成“白改黑”,市区城市道路面貌焕然一新;创新完善交通“微循环”,农林、美景等8个片区实施交通优化,并通过规范停车、完善标线标牌、增设监控等措施,规范社区道路交通秩序,疏通城市“毛细血管”,提升交通畅达水平。



拓展城市框架

向海发展绘就城市“蓝色风景线”




江门海洋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这里,你能触摸到南宋王朝最后岁月的痕迹,畅想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忙,体会近代华侨出海谋生的艰辛。

作为广东海洋大市,江门拥有丰富的海岛、港湾、滩涂、旅游、渔业等资源,组合优势明显,发展海洋经济潜力巨大。据统计,江门全市海域面积达4880.47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414.8公里,约占全省的1/10;共有海岛352个(含赤鼻岛),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其中,上川岛、下川岛分别是全省第二、第六大岛,双双入选广东省十大美丽海岛。广海湾、银洲湖和川岛等海域具备建设深水良港的条件,黄茅海是西江黄金水道的出海通道。


赵欢贺 摄 


同时,我市海岸带分布着海水温泉、红树林湿地、沙滩等自然风光,及海上丝绸之路遗迹、海防遗迹、华侨出洋遗迹、华侨古村等历史文化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同样享受到江门这份“蓝色资源”的,还有中华白海豚。位于江门台山市大襟岛附近海域的广东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占全球总量1/10的300多头中华白海豚。相关部门通过在保护区海域内开展增殖放流活动,营造海洋良好环境。监测结果显示,保护区及其周边水域的水质近年来保持相对稳定,而保护区内的中华白海豚族群数量也有上升的趋势。


中华白海豚。刘伟 摄 


向海发展、蓝色崛起,是江门市近年来反复提起的发展命题。江门市发展海洋经济的禀赋非常优越。
如何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江门市正加速破题:银湖湾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出台,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正高位推进;同时,围绕用好海洋资源,江门市正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挥江海联运优势,打响滨海旅游品牌……

图源:新会发布 


近年来,在滨海旅游方面,江门也在蓄力发展,大有可为。
被誉为“东方夏威夷”的川山群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散发着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的双重魅力。坐落于上川岛新地村的大洲湾遗址和江门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上川岛的野生猕猴省级保护区和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等,都是江门市最具代表性的滨海旅游景区。
其他主要旅游景点还包括被称为“东方爱琴海”的那琴半岛地质海洋公园、浪琴湾旅游区以及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等。最令人青睐的是,镇海湾畔有珠三角地区连片面积最大、保护情况最好的红树林。目前江门沿海拥有红树林总面积1294公顷,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优良的水质使这里成为鸟类的最佳觅食地。

何雯意 摄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着力构建‘一带两区两轴’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新格局,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推进江海联动、陆岛联动开发,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滨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合作,为江门的‘蓝色资源’赋能。”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江门日报(文/张奕维 图/张奕维 郭永乐 除署名外) 封面图:彭伟宗 摄

责任编辑:方艺



往期推荐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江门:奋力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重要提醒!国庆节假期,非必要不出市,来(返)江及时主动报备【科学防疫】这个码很重要,一起“扫起来”!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