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影市三大“补药”是利是弊

2017-02-13 第一院线

文丨崔巧琳   来源丨城市快报


2016年的电影市场始终处于低迷状态,然而鸡年春节档却给人带来了惊喜:鸡年春节大年初一全国票房高达8.02亿元,远超去年的6.4亿元。除夕到大年初六(1月27日至2月2日)的7天假期,内地电影总票房达到33.8亿元。春节档过后,国内影市迅速降温,其“乍暖还寒”的状况让人不禁思索:春节档票房大捷究竟是市场的自然复苏,还是人为注入的“鸡血”所致?


票补是柄双刃剑



所谓票补,即电影上映之前,发行方和影院会商定最低票价(通常在30-40元之间),而后电商售票平台及片方掏腰包进行补贴,使观众可以通过网络电商渠道购买到19.9元甚至9,9元的电影票。这一行为已成为各大电商之间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票补,补的正是商定最低票价和观众实际付费之间的差额,简单说来,就是电商和片方“掏钱请观众看电影”。从商业逻辑上看,票补的做法本质上属于营销手段中的价格战。



春节档,电商打起新一轮的“烧钱大战”,多家网络平台的超低票价与以往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8.8元、9.9元的票价比比皆是,某平台甚至携手银行,为《乘风破浪》推出了“5元电影票”的活动,其力度之大令人咋舌。从市场走向来看,春节期间,大年初一以8.02亿元的票房成绩刷新纪录后,初二、初三的票房极速“跳水”,初四起票房趋于平稳。有消息称,今年春节档单票补一项,便为大盘贡献了13亿元的票房。


有业内人士称,今年春节档的票房佳绩不足为喜,一方面春节期间观众的娱乐需求度高,有着不同其他档期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新一轮票补只能暂时性地缓解市场低潮,1月份20多天的市场低迷和春节过后市场的迅速降温不可忽略。


本市多家院线负责人也表示:“票补吊起了不少观众的胃口,去年票补减少,观影人次明显减少,说明部分观众面对正常票价时选择了放弃。”该业内人士也指出:“通常票补只是电影上映初期的短期行为,从一部电影月余的上线时间来看,奔着低票价去看片的人其实还是少数,所以还应理性看待票补,不必过分夸大甚至恐惧票补带给未来电影市场的负面影响。”


服务费粉饰票房



从今年开始,网友在线购票时会发现,每张电影票收取的网络代售服务费将被计入票房,这一变革对春节档票房的提升有着不小的推动作用。目前业内每张票会收取2至5元不等的服务费,今年春节档观影人次近9000万,粗略估计,春节档7天的服务费约为2亿元。以大年初二单日票房为例,总票房报收5.85亿元,其中服务费占0.35亿元,实际票房收入为5.4亿元。


专家分析,服务费纳入票房统计似乎有些尴尬,因为这部分费用既不参加最终的电影分账、不用缴纳票房的相关税收,也不纳入电影专项基金,只是对票房数据起到了


更好的“粉饰”作用,若将这部分收入作为票房增长的依据之一,颇有自欺欺人的意味。


幽灵场死灰复燃



偷票房、幽灵场的现象虽然人人喊打,但并没有被完全杜绝。今年春节档,4部主力影片均有午夜场“场场爆满”的情况。有报道称,大年初三杭州某影城的售票平台显示,早上最早3场的《西游伏妖篇》和《大闹天竺》全是“满座”,有人买了上午9时55分的《西游伏妖篇》的电影票,进场后看到只有4个观众。知情人士透露,影城要想得到发行方的票补,需要预售、排片等情况都达标,不少影院为赚取票补,制造了大量的午夜幽灵场,成为高票房背后“毒性”最烈的“补药”。



本市影院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从长远看,幽灵场的出现损人不利己,既扰乱市场秩序,也有损经济收益,多数院线都曾倡议抵制。然而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此行为,或许不该一味关注排片的比例,更应从观影人次的角度去分析市场数据。因为影片高口碑而拉动票房增长的案例,近年来层出不穷,例如去年的《湄公河行动》,今年春节档的《乘风破浪》《功夫瑜伽》也算是口碑帮助票房逆袭的典型案例。市场最终需要的,不是虚高的数字,只是有诚意的好片。”


-END-


长按二维码 免费关注第一院线

感谢关注第一院线微信平台:dyyx360。如希望交流,请加微信号:dianyingquan,将有机会参与线下等相关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