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演讲]天坛医院张俊廷: 759例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总结 个性化入路如何选择|2017WFNS北京巡讲

2017-05-18 更多资讯▶ 神外前沿

神外前沿讯,4月28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等主办的“2017年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神经外科技术巡讲(北京班)在京举行。大会主席北京天坛医院张力伟教授、日本Yoko Kato教授;执行主席北京天坛医院贾旺教授。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俊廷教授做学术报告《颅底中线区域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发言要点如下(未经发言者本人审核修改):


今天主要讲中线脑膜瘤的情况,整个颅底中线区域还是比较复杂,包括前颅凹底、中斜坡和枕大孔。大家做手术时,肿瘤虽然长到中线上,主要是侧方颅底入路。可以说中线位置比较深在,解剖也比较复杂,神经和颈动脉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在处理整个结构中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难度。这样一个神经和血管密集的地方,很多人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中线的肿瘤主要是前颅凹底和嗅沟一部分的肿瘤,还有鞍结节一部分脑膜瘤,包括斜坡脑膜瘤、枕大孔脑膜瘤等,


颅底中线区肿瘤等手术入路选择是非常特殊的,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决定手术的成功与失败,正常的功能解剖主要是垂体功能,包括松果体功能,再有就是整个脑干长在这个地方,往往这部分脑膜瘤是发生在脑干区域的腹侧。另外,肿瘤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才可以做好。


今天讲的主要包括岩斜区一部分的肿瘤,我们这部分病例主要从1992年-2015年23年的共759例岩斜区脑膜瘤,平均年龄47岁左右。


最早期我们用乙状窦前入路,做的比较多,因为这个区域的肿瘤往往在中线上的比较多,我们需要一个相对比较扩大的乙状窦前入路来暴露这部分肿瘤。后来经过多次临床实践,一部分从颞下或乙状窦后入路等等情况下把肿瘤切除,逐步由比较复杂的手术入路简单化,能够更好的去暴露。


常规的手术入路无非就是这样,一个是额眶颧入路,主要用在前部的病人,能够暴露到鞍上和前颅凹底;再一个是岩前入路,在中上斜坡的部位,我们用一侧的岩前,都可以完全解决了。比较弥散性的大的跨过中线的脑膜瘤,大家用乙状窦前入路的还是比较多一点,乙状窦后入路主要用于肿瘤比较偏背侧。


我们做了汇总进行了肿瘤分型,什么样的肿瘤用什么样的入路,比如蝶岩型脑膜瘤,用额眶颧入路可能比较合适,偏一侧在岩尖上的肿瘤我们单纯用一个岩前入路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再根据肿瘤发生的区域选择入路,比如单一的在一个区域中,我们用岩前入路小的直切口就完全可以解决了,主要看这个区域的大小。


我们的手术入路也是不断演变的,在1990年之前,用的颞叶入路,传统的骨瓣切除,然后是乙状窦前入路用单骨瓣也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因为病人手术并发症比较多,这样我们就采取了乙状窦前入路双骨瓣开颅,大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2006年之后我们通过岩前改良的硬膜下内外入路,经过岩前的磨除岩骨然后切除肿瘤,再有经过岩前经硬膜下入路切除这部分肿瘤。


最早的切口暴露范围比较大,像乙状窦前入路,现在用岩前。手术入路的变迁,最早的颞枕的入路,到现在岩前的入路。还有像大的肿瘤,以前我们用的都是乙状窦前入路,现在用岩前入路也可以解决。但特别大的肿瘤,岩前暴露有困难,要用乙状窦前入路。


2017WFNS北京巡讲会议报道:

[会议] 2017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巡讲在京举行  来自12个国家的顶级神外专家授课

[最新日程]WFNS神经外科技术巡讲·北京站 (4月28-30日)



▼注册会员点击“阅读原文”或网址vipyiyi.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