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天坛医院缪中荣:通过中国卒中急救APP能缩短救治时间 天坛医院测试后将在国内五医院测试 |第四届中国神经介入大会
神外前沿讯,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承办的首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年会暨第四届中国神经介入大会于2017年9月22日-24日在山东济南举行。日程详见:[最新日程]CFITN2017暨首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大会 | 9月22-24日济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介入科主任缪中荣教授做学术报告《急性脑卒中的介入治疗》
发言要点
根据会议主办方提供的资料整理,未经发言者审核
我国是脑卒中高发的国家,每年新发240万例,今天我主要谈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流程改造,因为目前尽管我们有很好的影像学评估,有最近发表的研究,但是我们如果选择合适的病例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能够给病人血管再通,那预后就会好。
(上图)发病7.3小时血管再通是拐点,7.3小时以内的预后要比7.3小时以后的好得多。目前全球都在致力流程的改造,可以看到最新的一些结果:距离综合卒中中心,就是有条件能够取栓和溶栓这样的医院越远,那血管内的治疗率越低,而且发病到穿刺的时间越长,也就意味着预后可能会越来越不好。
另外,转运的模式也会影响病人预后,我们第一个发表的研究MR CLEAN也显示,再通延误一小时,良好预后降低6%;我们ESCAPE研究也是显示,如果延迟30分钟,良好的预后降低8.3%。
现在全球一个趋势就是,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救重心前移到现场和院前,包括了急救模式的改变,重视流程和信息化的再造。还有理念的转变,就在现场进行处置,然后再送到医院去。另外还有移动的ICU、移动的救护、将院前院内一体化的基于互联网基础上无缝的衔接、院外的救护车,这是国际的一个趋势。
(上图)美国经过这几年的改造,跟着指南走这样一个项目,提倡的11条最佳的医疗时间原则,其DNT的时间在2010年明显出现了一个拐点,达标率越来越高,从2013年的第三季度,实现了最初目标,小于60分钟,到2009年上升到53%。
还有Helsinki模式,救护车直接先联系卒中接诊医生,预先通知,另外病人到达医院以后直接去CT室,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绕过急诊科的计划。实际上病人就和心脏科病人直接入院以后去导管室一样,我们的脑卒中的病人,是直接去影像CT室,然后在CT室里完成静脉溶栓,或者床旁tPA溶栓,病人很快会转到导管室去做。
另外美国德州的一家医院,通过使用基于互联网的APP,一旦考虑卒中,救护车、急救人员等所有的人都激活了APP,所有的团队成员都能够看到病人的信息。各个环节中病人走到哪儿了,怎么处置的,每一个相关流程的人员,都能看得到。而且病人的症状,随时可以通过这种可视化的互联网的技术进行交流,包括救护车和预先要送达的医院进行交流。
通过这样一项改革,使用APP18个月以后的DNT由87分钟缩短到47分钟,而且DNT小于60分钟的患者由18%提高到85%。
在我国现在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我们的救治非常慢而且救治的病人也少,整体上没有很好的急救体系。现在都在努力做这样的体系,包括各个地方都在发布各地的溶栓地图。我不知道发布溶栓地图,能够起到多大的流程改进的作用,因为你发布不发布,这些医院都在这个地方,真正的我们要做哪些实际的工作,来使急救流程改进呢?
我想现在应该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一种基于互联网这种技术的,由政府主导的区域性协同卒中救治网络,病人发病以后能够在救护车上达到识别,然后由救护车的医生直接预先通知到医院里面,医院里面所有卒中的救治团队做好准备。
而且医院里面要把所有本来是串联的模式改成并联的模式,加快各个的流程。另外,在救护车上面要能够预先获知病人原来的一些社区医疗的信息,原来得过什么病,服用什么药物,然后优先派遣。这是我们将来可能会推广的一种网络体系。
(上图)我们国家十三五的项目中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为了实现区域化流程的改进,也是研发了一款APP,这个APP可以装到急救车,还有患者本人的家庭端、急救医生端、医院的各个环节的医生端,将社区院前急救和我们的院内职工急救团队,有效的连接成一体,来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整体卒中急救网络。
这个APP还是比较专业安全的,而且能够准确的记录各个流程的时间点,另外实现质量的改进。急救人员以看到患者原来在哪个社区,有过什么病,因为APP和社区医疗的资料是整个相连的。通过扫描患者身份证或者社保卡就能获知病人原来的一些信息。
这个APP能够很好保障信息安全问题,另外一个优势就是非常快的,病人上了救护车以后,预先通知的医院所有相关人员,包括麻醉师、导管室医生、护士、检验科、急救护士,都能够获得病人的信息。
(上图)这是通过一个云平台来实现的,云平台上社区系统、医院信息系统、120的急救系统是整个连接起来的,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络的卒中急救的一个网络,能够准确的记录每一个病人的信息,包括每一个病人的各个关键的时间点:入院时间,发病时间,治疗时间,接受CT的时间等。
病人入医院以后,我们就给病人自动生成一个腕带,每一个接触这个病人的治疗,都要扫描一下这个腕带,那相关信息就立刻在这个APP 上能够生成,而不是我们事后去填写,这样就会使得信息比较真实。
另外,病人治疗完以后,我们可以做整个的数据的分析,可以把一周的、一个月的、一年的数据,通过这个APP进行分析,然后质控,然后反馈给医院。
而且各个中心有没有床位数,APP急救端都能够获知,送到哪个医院去,也是根据卒中中心的分布,我想这个里面可能能够用的上卒中急救地图,通过地图的导引,能够把病人送到合适的医院里面去。
通过这样一个整个的改进,我们可以不断的通过这个模式持续的干预、持续的反馈,来把整个急救流程建的更好、更快速、更便捷、更安全。
(上图)北京们天坛医院从7月20号开始测试这个APP,到8月28号我们累计入组93例病人。我们可以从APP里面,发现哪些时间和哪些地方出现了延误,那么我们在下一个月可能就在这个环节上进行改进,比如做CT的时间是明显的超时、到院以后的静脉溶栓的时间也是延迟的。
(上图)我们通过一个月的APP测试以后,发现了这么多的问题,然后我们排序后进行下一步的质量改进。
(上图)我们目前选择了国内五家医院进行测试,如果大家都非常熟练而且数据都非常好的时候,我们十三五项目里设了一个随机对照的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医院,看一下我们的APP,究竟为我们国家的卒中救治起到什么作用和结果,这是我们将来即将做的一个大的研究。
(上图)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研究,给政府提供十条建议,我们的卒中急救不是一个溶栓地图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做到这十条,也可能我们的急救流程就能做到非常好的一个改变。这十条流程有些是需要政府来做的,有些是医院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医疗技术来改进的。
发言者简介:
缪中荣,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科主任,卫生部脑卒中防控工程中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主攻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现为世界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高级会员。 世界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高级会员,《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执行主编。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主攻方向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发表相关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收录的国外核心期刊4篇。和凌锋教授共同主编出版国内第一本《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专著,翻译出版了《介入放射治疗基本技术》一书。2011年出版《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临床技术和应用》。参与国家重点课题多项。
相关报道:
[演讲]宣武医院焦力群: SAMMPRIS研究后重拾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信心 疗效取决于医生经验与适应症|第四届中国神经介入大会
神外前沿
神外前沿是中国神经外科领域新媒体,网址vipyiyi.com;本文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注明出处;联系我们请添加24小时值班编辑微信号53880941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