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演讲]浙医二院张建民: 脑血管病诊治 神外医生还能做什么 探索脑干出血的立体定向治疗等微创技术

2017-12-14 更多资讯👉 神外前沿

会议演讲整理

神外前沿


神外前沿讯,2017年华山神经外科国际会议和史玉泉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于2017年11月17-19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浙医二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建民教授做学术报告《脑血管病诊治,我们还能做什么?


发言要点如下

未经发言者审核修改,如有不宜之处请联系微信号53880941进行修改或删除


脑血管病“四高”特点,高发病率和高复发率(发病率8.7%递增)、高死亡率(国人第一位死因)、高致残率(第一位肢残因素)。对高死亡率,我们国家从八五、九五期间都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精力,进行规范化诊治,所以在脑血管病的手术诊疗和救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匪巢的成绩。但是对于高发病率和高复发率,现在始终处于高位,很难控制下来。对于高致残率之后的康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脑血管的诊治工作中,病人发病以后到了医院的阶段,首先要做好救治工作,这是最重要的。救治的内容包括快速判断病情、一般紧急处理,尤其是手术及一般治疗后对脑血管病发病以后的治疗。


这其中在卒中发生后的规范化诊治是最重要的。对出血病人规范化诊治,我们科室从2008年开始规范化诊治流程,是早期的流程,三天之内的病人必须急诊给予全方位处理,但是我们也发现三天以后可能还要并会再次破裂出血。再破裂发生率为6.9%,27%的再破裂发生在3天后。再破裂的两个高峰期24-48小时和7-10天,绝大多数再破裂发生在2周之内。再破裂的死亡率增加一倍,达到70%。所以,这几年我们又改进了流程。治疗时间窗从3天扩大到了3周,出血病人只要没有经过处理的,在这个时间窗内的,都等同于急诊病人的处理。


这几年我们探索神经内镜清除血肿,也是一种新的微创理念。另外一个微创技术就是立体定向治疗脑干出血。


以前脑干出血是手术禁忌症,但是现在通过分型分类后,对一些个性化脑干出血病人,我们近几年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还是有非常好的效果。所以对脑干出血的手术治疗不能一棍子打死,有相对一部分病人经过我们合理评估之后,通过立体定向下的精准抽吸,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第二,组织化流程非常重要,医院里要有全天候的CT和磁共振监测,内外科多学科合作,以及配备移动CT、复合手术室等设备。在医院外要和120进行联动,把病人能精准的送到合适的单位,同时我们医院在国内最早成立了空中急救联盟,可以给病人通过直升机转运得到救治。


第三,还需要不断创新,比如说对于脑干出血我们医院的观点,手术是否可以获益,如何分型,怎么样抽吸,手术时机如何选择?


另外康复工作十分重要,目前对脑血管病的康复,提倡早期化、个体化、主动康复和智能化康复越来越重要。卒中病人一但入院,就纳入全程的康复干预,离不开神经内外科的参与。另外人工智能在康复中的应用越来越广,脑机接口是实现主动智能康复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也获得了国家重大研发计划中关于脑血管如何开展主动智能化康复的课题《基于脑机接口的脑血管病主动看到技术研究及应用》


小结:我国脑血管病已迎来高发历史阶段,神经外科医生除了提高治疗技术以外,更需要做好规范化及个性化治疗,另外还要做好宣教、筛查、防控和康复治疗工作。

发言者简介

张建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兼脑科中心主任和脑血管介入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8年,曾留学德国,主修显微神经外科基础和临床,对神经外科疑难复杂病变的处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造诣。特别擅长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如垂体瘤、动脉瘤及颅底病变的显微手术,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对推动浙江省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在颅脑损伤的临床救治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及国家级杂志等论文60余篇;参与编著专著及教材4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3项。获国家专利2项。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兼脑血管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兼脑血管学组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筹委会负责人等。


神外前沿-中国神经外科新媒体;邮件gouxinyu@vipyiyi.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