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血压的控制与预后
研究启示:1.早期加强降血压(收缩压目标140mmHg)是安全可行的;2.早期加强降血压似乎能预防血肿的增长;3.早期加强降血压与预后的相关性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
微创技术血肿清除
早期手术治疗组与常规保守治疗组预后无明显差异;分析发现,对于血肿距脑表面小于1cm的患者,早期手术组获益大于保守治疗组。早期手术治疗不会增加死亡率和致残率;手术可能优于保守治疗,但统计上无明显意义。微创锥颅碎吸引流+尿激酶注入血肿清除是安全实用的临床技术,可改善患者独立生存预后。
2014年,德国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报道了单中心研究数据,提出CT图像引导下内镜清血肿是安全的,能有效降低血肿体积,并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2014 年,美国FDA 通过了Apollo系统的应用,在内窥镜指导下的脑室系统的神经外科手术,能够有控制地抽吸软组织和液体。
2015年,日本山口大学医学院单中心数据显示,B超实时导航下内镜血肿清除, 能减少血肿清除过程中颅脑损伤及改善患者预后201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liu li等人提出一套原创性的单人双手操作的双通道内镜系统,以清除脑深部及脑室的血肿。
CT引导或立体定向仪辅助下血肿穿刺术、导航下内镜血肿清除术等新技术已在国内外普遍开展,但目前尚缺乏高级别临床证据。
脑室出血阿替普酶的运用(CLEAR III)
CLEAR III实验主要结果:在IVH出血量>20立方厘米的亚组患者中,脑室内注射rt-PA 显著改善功能评分结果(mRS评分 0-3分);
出血性卒中外科治疗研究现状
1、国内外多中心合作研究外科医生参与度较低:国内神经内科研究团队,国际卒中研究参与度较高,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但神经外科参与度相对较低。
2、国内各级别医院间治疗和研究相对独立:各级医院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从传统的去骨瓣(DC)、开颅血肿清除、锥颅碎吸引流、立体定向穿刺引流和导航内镜下血肿清除均有运用。诊治体系和模式尚欠规范、统一。各级医院间尚未形成良好的科研协作。
3、国际承认的高级别证据数据少:国内病人多、治疗方式多,但外科治疗研究数据分散,对国际出血性卒中研究贡献少,几乎无高级别外科数据证据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