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演讲]福医一院: 自发性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2017-12-29 更多资讯▶ 神外前沿

神外前沿讯,2017年12月14-16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主办的“2017年脑卒中防治工作总结暨第十次中国卒中中心建设工作会议”在云南昆明成功召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德智教授作学术报告《自发性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发言要点如下

出血性脑卒中定义:

出血性卒中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病死率约为30%~4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


流行病学调查(三高)

发病率高:发病率为60-80/10万人口,占我国急性脑血管病的30%左右。

病死率高:急性期死亡率为30%-4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

医疗费用高:全国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费用在100亿元以上,加上各种经济损失,每年因本病支出约200亿元,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自发性脑出血分类

原发性:占78-88%高血压脑出血、脑淀粉样变血管病。

继发性:占12-22%,动脉瘤、AVM、dAVF、缺血性中风出血、肿瘤、静脉血栓形成。


不同类型ICH

高血压性,脑淀粉样血管病(占脑叶出血12-15%、易复发),ApoE2脑叶,ApoE4深部。

2年内再出血:22%(脑叶):4%(深部)


急性期血肿扩大的预测

平扫CT:形状和密度;平扫CT:低密度灶;增强CT:漏出征


急性期血压的控制与预后

研究启示:1.早期加强降血压(收缩压目标140mmHg)是安全可行的;2.早期加强降血压似乎能预防血肿的增长;3.早期加强降血压与预后的相关性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 


微创技术血肿清除

早期手术治疗组与常规保守治疗组预后无明显差异;分析发现,对于血肿距脑表面小于1cm的患者,早期手术组获益大于保守治疗组。早期手术治疗不会增加死亡率和致残率;手术可能优于保守治疗,但统计上无明显意义。微创锥颅碎吸引流+尿激酶注入血肿清除是安全实用的临床技术,可改善患者独立生存预后。 


国内外新技术的开发运用

2014年,德国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报道了单中心研究数据,提出CT图像引导下内镜清血肿是安全的,能有效降低血肿体积,并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2014 年,美国FDA 通过了Apollo系统的应用,在内窥镜指导下的脑室系统的神经外科手术,能够有控制地抽吸软组织和液体。



2015年,日本山口大学医学院单中心数据显示,B超实时导航下内镜血肿清除, 能减少血肿清除过程中颅脑损伤及改善患者预后201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liu li等人提出一套原创性的单人双手操作的双通道内镜系统,以清除脑深部及脑室的血肿。


2016年解放军总院陈晓雷医生等人提出可利用智能手机的运用程序(FUSED app)来定位血肿的体表投影位置,以辅助急诊血肿穿刺及内镜血肿清除。


CT引导或立体定向仪辅助下血肿穿刺术、导航下内镜血肿清除术等新技术已在国内外普遍开展,但目前尚缺乏高级别临床证据。 


脑室出血阿替普酶的运用(CLEAR III)

CLEAR III实验主要结果:在IVH出血量>20立方厘米的亚组患者中,脑室内注射rt-PA 显著改善功能评分结果(mRS评分 0-3分); 


出血性卒中外科治疗研究现状

1、国内外多中心合作研究外科医生参与度较低:国内神经内科研究团队,国际卒中研究参与度较高,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但神经外科参与度相对较低。


2、国内各级别医院间治疗和研究相对独立:各级医院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从传统的去骨瓣(DC)、开颅血肿清除、锥颅碎吸引流、立体定向穿刺引流和导航内镜下血肿清除均有运用。诊治体系和模式尚欠规范、统一。各级医院间尚未形成良好的科研协作。


3、国际承认的高级别证据数据少:国内病人多、治疗方式多,但外科治疗研究数据分散,对国际出血性卒中研究贡献少,几乎无高级别外科数据证据产生。

本文来源:中国心脑健康

件转载转载本言语

神外前沿-中国神经外科新媒体;邮件gouxinyu@vipyiyi.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