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天坛医院吴中学:中国神经介入开拓者三十年一回首 未来路在何方 |神经介入周刊第2期

神外前沿采编 神外前沿 2019-07-02

神经介入周刊

 第2期

神外前沿讯,中国神经介入事业起步较晚,创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马廉亭教授、吴中学教授、凌锋教授、李铁林教授等中国神经介入事业开拓者的艰苦创业、努力拼搏之下,国内神经介入事业已经蓬勃发展,蔚为大观。据相关统计,目前全国开展神经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单位700多家,从事神经介入的医师已近3500人。


近日,国内三大神经介入年会之一的第十五届脑血管病天坛之声会议在京举行(详见[会议纪要] 神经介入技术日新月异  第十五届脑血管病天坛之声会议举行 | 神经介入周刊第1期,在本次会议上,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吴中学教授接受了神外前沿的专访。


吴中学教授是中国神经外科泰斗王忠诚院士的第一个博士生。在王忠诚院士亲自支持下,吴中学于1996年建立国内第一家神经血管介入科,完成介入治疗脑血管病20000余例,其例数和疗效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并发明了8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其中颅内动脉瘤和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方面居世界先进水平。


早期的创业艰苦而辛劳,当时国内神经介入材料一片空白,为了制作弹簧丝,吴中学教授跑到北京灯泡厂找到钨丝,亲手研究与制作。第一批200例手术的所有材料,几乎都是吴中学教授“手动生产”而制作完成的。


从1985年开始,吴中学教授至今从事神经介入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已33年。由于早期的防辐射条件差,为了挽救患者生命,吴中学长期暴露在X射线照射下,严重的伤害了身体健康。


对于未来,吴中学教授认为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不可限量,在颅内肿瘤治疗等新领域,神经介入都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访谈内容如下:

神外前沿:据了解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最早是美国一位放射科医生做的?您能否谈谈中国神经介入的历史?国内最早是神外做还是放射科做?

吴中学:上世纪50、60年代,没有CT和磁共振,脑部疾病的诊断主要靠脑血管造影的间接诊断,包括脑室造影、脑池造影。神经外科当时有几句话:“诊断难死人,手术累死人,效果气死人”、“宁钻十个孔,不漏一个血肿”。


我最早从事神经外科是1975年在长春的白求恩医科大学医院,当时做脑血管造影,要穿刺颈动脉、椎动脉,打造影剂,通过观察血管位置变化来诊断肿瘤。我的老师王忠诚院士在50、60年代,就经常做这样的检查。


神经介入大发展时期是俄罗斯专家Serbinenko教授,1970年左右,他切开颈动脉用自己做的球囊栓塞了第一个颅内动脉瘤。后来法国专家到俄罗斯参观后也开展了球囊治疗。神经介入最早做都是出血的治疗,经典的手术是海绵窦瘘、大的动静脉瘘。


神经介入的发展其实是在周边介入和心脏介入之后,脑血管出血的处理有两种方式,一是在血管外面堵,一是在血管里面堵。我们国家是在1984年、85年左右开展的。最早是马廉亭教授于1979年做的,用肌肉块在血管内堵,当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神外前沿:您何时开始从事神经介入工作?

吴中学:我是1985年到的北京,定的博士课题就是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当时改革开放初期,连最基本的神经介入材料都不具备,世界范围内的微导管和微导丝也都还没有。


神经介入最早的微导管是用的周边介入的,我们出国学习拿回来的都是所谓的2号导管。当时很珍贵,就消毒后重新使用,一个导管一般能治疗50-100个病人。


当时,国内放射科做神经介入,其实也比我们也早不了多少。我当时在天坛医院,没有导管可以用,就自己做制作,包括导管和球囊。球囊就到青岛乳胶厂找,因为他们做乳胶手套做的好。


国内最早做神经介入的是我们三个人,马廉亭教授、我、凌锋教授,号称三驾马车。


神外前沿:为什么对神经介入感兴趣?

吴中学:因为有些脑血管疾病外科治不了,比如在颅底的海绵窦瘘。除了海绵窦漏,当时神经介入主要做的还有动静脉畸形。像动脉瘤的栓塞都是我们做了七八年之后才出现的。国外最早介入治疗动脉瘤,是美国在1991年开展的,用了第一个弹簧圈。当时我正好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学习,就申请去参观。其实当时我都做神经介入工作都已经6年了,很多手术也都是开创式的,比如用球囊栓动脉瘤的成果就登载在当时人民日报上,为此还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神外前沿:很多介入材料要自己亲自动手制作?

吴中学:当时动脉瘤的栓塞要使用弹簧丝,我就到北京灯泡厂找钨丝。从1992年开始做颅内动脉瘤的栓塞,前200个手术,我都是用自己做的材料做的。


我记得很清楚,第一个栓塞手术的患者就是一位医生,我拿灯泡丝做的前交通动脉瘤栓塞,当时国外材料也还未进临床。这个病人其实找过史玉泉教授、段国升教授和我的老师王忠诚院士,当时都不建议手术,因为术后很可能下肢瘫痪。我把这个病人成功栓塞之后,片子拿给王忠诚院士看,王忠诚院士都惊讶。


神外前沿:神经介入工作个身体带来了伤害?

吴中学:我是王忠诚院士的第一个博士,1988年博士毕业后继续在天坛医院工作。当时的防辐射条件非常差,在读博士期间,身体就受到射线伤害,白细胞等指标就下来了。另外当时很多地方不会做介入手术,更没有防辐射观念,我要经常到外面去做手术,先把患者的命救了再说。


神外前沿:您当年在材料上的很多研发,为什么没有国产化?

吴中学:当时没有商业意识,也不想从中发财致富。当时填补八项国内空白的技术,连专利也懒得申请,只要患者能够受益就好。


神外前沿:您最早做介入是从1991年开始,还是从1985年开始算?

吴中学:1985年开始做的,在1991年时都做了400例了。现在国内的神经介入事业发展很快,大背景是中国神外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神外医生有近2万,刚开始全国就100多人。现在有些县医院都有神经外科了。


神外前沿:现在神经介入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吴中学:我们的神经介入技术还远远没有走到头,还有很多神经系统疾病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还要在问个为什么。另外心脏和周边的介入技术,神外也可以借鉴。


神经介入的前景不可限量,现在主要治疗血管,但是有些恶性肿瘤也可以动脉用药治疗,比如视网膜母细胞瘤,小儿患者居多,通常眼球摘除,但只要微导管给药,患者就能保住眼球。


受访者简介

吴中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主席,中国脑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Chin Med Sci J等多种核心期刊编委。曾参加或主持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等重大医学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的著名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7次获得国家、市级科技成果奖。曾获“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神经介入周刊往期报道

[会议纪要] 神经介入技术日新月异  第十五届脑血管病天坛之声会议举行 | 神经介入周刊第1期


联系我们

医生或患者联系我们请请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行注册;

神经介入周刊

 

《神经介入周刊》由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与神外前沿新媒体共同采写制作,旨在传播最新神经介入学术信息,审稿人杨新健教授,转载需注明出处并保障文章的完整性,联系邮箱53880941@qq.com;获得学习交流与患者就医渠道,请点击本文做下角的阅读原文,进行注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