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简讯]首都医科大学杨慧团队揭示PLG治疗帕金森病的分子机制 研究成果发表在《Autophagy》上

首都医科大学 神外前沿 2022-04-16

神外前沿讯,据首都医科大学官网11月20日消息,近期,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系杨慧教授团队在《Autophagy》(IF:11.815)上发表题为"Piperlongumine restores the balance of autophagy and apoptosis by increasing BCL2 phosphorylation in rotenone-induced Parkinson disease models"的论文。研究团队阐释了传统中草药荜茇的生物碱单体成分PLG治疗帕金森病的分子机制。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刘佳为第一作者,杨慧教授为通讯作者。


帕金森病(PD)是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病于65岁以上老人,并伴有一系列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发病晚期可致残,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负担。由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PD尚无治愈方法,现阶段临床上最常使用的药物主要以治疗症状为主,但无法从根本上延缓或阻碍疾病的发展,并且长时间使用后药物所产生的毒副作用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开发新的具有更好疗效且更低毒副作用的药物是基础和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PD的新药研发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在目前国际研究中,可以从根本上治疗PD的高效药物较少,使得PD新药的临床转化极为缓慢。


多年来,杨慧教授团队致力于PD治疗药物的研究。前期研究过程中发现一种提取于传统中草药荜茇的生物碱单体成分PLG具有较好的抗炎、抗氧化作用,且PLG已被证明可在多种PD模型中发挥神经治疗作用。此次研究杨慧教授团队对PLG发挥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发现PLG灌胃给药可以缓解鱼藤酮诱导的PD模型小鼠运动行为学障碍并抵抗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主要机制是通过激活JNK1信号通路从而促进抗凋亡蛋白BCL2在丝氨酸70位点发生磷酸化,一方面促进BCL2与促凋亡蛋白Bax形成异源二聚体,直接抑制细胞凋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促进BCL2与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发生解离,通过被激活的自噬体清除受损线粒体,间接抑制细胞凋亡,最终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该研究揭示了PLG在PD模型中发挥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提示PLG可以作为帕金森病治疗的潜在药物,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附:论文原文.pdf链接

http://news.ccmu.edu.cn/syyw_12977/97321.htm

可以扫描上面二维码访问


通讯作者简介

杨慧教授 曾在荷兰自由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迈阿密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年回国。目前为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帕金森病研究所PI。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神经科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术成就在对帕金森病相关基因α-Syn,GBA,DJP和INK1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及对多巴胺稳态、细胞自噬、线粒体结构功能等分子的调控机制的研究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并研究发现从天然草药荜茇提取的先导化合物化合物PLG、PLG对帕金森病模型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肯有潜在应用前景。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近年主要承提的项目有: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2016YFC1306002)、国家自然基金课题(8137139)和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7131001)项目多项,并且和国内宣武医院、天坛医院等多家医院合作,积极推进帕金森病的转化的应用研究。


中国神经学科新媒体;收稿邮箱5388094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