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学针灸
继《零起点学中医》出版后,心里一直有个想法:写一本有价值的针灸入门书。无奈七年来,读书、临证、研究、教学,始终未得空暇,完成夙愿。终于在2015年中,卸下最沉重的两件工作,全力投入到现下这本小书的撰写。回顾一年余的历程,感慨良多。
与《学中医》不同,《学针灸》撰写的困难,首先不是表达如何形象传神,也不是理论怎样高深莫测,而是参照蓝本的缺失。《学中医》,每个章节都有明确的理论支持。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到中医内科学,这些中医主干理论,都已形成相对完备的体系,在业内也已达成基本共识。需要的,只是理清一条主线,即以脏腑辨证为纲纪,前后贯通即可。然而,针灸的情形决计不同。
现下院校针灸教学的内容,大体分为经络学、腧穴学、刺灸法和治疗学四部分。如前言所讲,与中医学相比,其中缺少诊断学和方剂学,尤其诊断环节的缺失,对针灸影响极大。须知现代中医学以脏腑辨证为纲纪,所赖正是诊断。学了心肺肝脾,知道寒热燥湿,也明白气血阴阳,怎么用呢?学了四气五味,知道君臣佐使,也明白补虚泻实,怎么用呢?诊断是连接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的枢纽,离开诊断,寸步难行。而针灸遇到的,首先就是这个问题。
完全依照中医诊断学的思路,病位最终会被归结到五脏,病性从虚而气血阴阳,从实则寒热风湿,《学中医》有详细讲解。问题是,这个被归结而成的五脏,如何与针灸治疗相切合呢?反观现代针灸临床,半为杂病半筋骨。且不说筋骨类病,其中相当部分与五脏本就关联不大;即使杂病,包括内科、妇科、儿科、皮科等诸多病症的杂糅,也未必都能归入五脏系统。问题的关键在于,针灸治疗,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部位上;而一个虚化的五脏理论,不足以支撑整个针灸诊疗的体系。怎么办?
第三章诊法,将绝大部分的笔墨都放在脉诊和按诊上;第四章断法,用了近半的篇幅讲病位,都是希望将个人临证中最真实的部分凸显出来,为探索适合针灸临床的诊断方法,做些尝试。毕竟,诊断方法不明,或不适用,针灸能做的,就只剩下哪疼扎哪,或者单穴验方。而“效之信,若风之吹云”之类的意境,就很难被体验,只剩下传说了。
除去诊断,取穴领域同样无从参照。现代针灸教学中,老师讲解的重点多在部位与主治;而强调实践的点穴课,不过是练习在人体上指出那个点。取穴法,受启于学者张树剑关于阿是穴的研究,后在赵京生老师处习得选穴与取穴之别,于理方明。再经反复临床实践揣摩,对比总结,才形成本书中按诊与取穴的主要内容。粗陋的很,姑且补缺。
诊断、取穴之外,又有不少内容,现下针灸教材中虽然涉及,但嫌其单薄。比如针灸治病的原理,配穴的方法,以及手法背后的心法。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第二章所讲“分形原理”。针灸选穴中,如何确定“纬”,即横坐标,是针灸理论无法回避的大问题。流传至今的古典腧穴理论,在解决此问题时,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从左常波老师处受教,由刘厚岐兄补充,经蔡萌同学提示,最后赵京生老师确认,终于将分形原理与经脉原理并列,作为针灸选穴的理论基础。
结构性内容的补充和丰富,极费心思,也最感不安。而文字本身的局限,又在表达方面提出了挑战,关于感觉。正文曾经提过,针灸是一门严重依赖触觉的技术。从《诊法》中脉诊的形象,到《取穴》中各部应结的性状,再到《手法》章针下得气感的把握,都离不开医生指下的感觉。而但凡涉及感觉,必然动心。在这个指下的世界里行走,用心体验,是无可替代的门径。因为感觉,不像知识可以学习,不像能力可以练习,唯有用心,唯有体验。精深以穷理,缜密以思辨,可以成就学问,却无法培养出合格的针灸医生。
对这一点,除了极力鼓励实践,无疾实在没有更好的建议。感觉就是这样,不经体验,就永远不是我的;而一旦体验过,就永远都是我的。不过,文字也非一无可为。要去体验,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如《取穴》章人体各部常见应结的具体部位和形态。进而又需要将这种感觉尽可能与既往体验对接,如《诊法》章对脉之形象的描述。最后,还有秘而不传的所谓心法,如《手法》章调气、补泻时心中所念。关于感觉,无疾当下绵薄之力仅至于此,不足以纠偏;只望有所触动,心愿已足。
卷末回顾,书中仍有不少问题。由于个人临床以针为主,对灸法施用的经验有限,很难给出优于教科书的结构性建议,所以书中未及灸法;作为针灸入门,实属缺憾。又因临床经验有限,且受个人思路局限,《诊法》对应结类型的归纳仍欠严谨和准确,《断法》内容尚难以担负贯通全书的重任,《取穴》对各部应结的描述嫌其粗疏,其广泛适用性仍待检验。
这一本小书的完成,绝非因无疾个人之力。众多老师、好友、同道、同学都曾给予指导、启发和建议。其中,对选穴与取穴区别的认识,出自赵京生老师。对人体纬线规律的认识,以及对感应现象的认识,源自左常波老师。关于分形理论与针灸纬线规律的联系,要感谢蔡萌同学和赵京生老师。第二种脉诊思路(周身投影),出自许跃远老师。对厥阴及手三阳经的认识,源出黄龙祥老师《大纲》。关于手少阴-厥阴的选定思路,要感谢同学刘厚岐和张山的启发。关于足阳明经主治神志病的原理,感谢张建斌老师和张山兄指点。对得气与气至的认识,深受好友谭源生启发。对经筋类疾病的认识,感谢关秉俊老师和宗仁兄指点。还有同学孙海舒关于建国后腧穴发展的见解,黄蔷关于现代针具的提示,孙士弋兄对软外与针刀往事的指点。当然,还有最重要的,要感谢授业恩师董建!感谢近二十年来,在针灸临床方面的教诲、传授与解惑!没有恩师的言传身教,恐怕无疾很难在针灸路上走到今天。
感谢左常波老师百忙中为本书做序!
感谢书稿修订阶段,刘厚岐兄和张山兄给予的中肯意见!
最后的感谢,留给2016年一路同行的每一位朋友!敦厚的段然兄,豪爽的心悟兄,精进的海东、陈悦、小米,勤恳好学的宏愿、苗学、小怡、大微,温暖乐善的抚筝、柳儿、天凉、小雨,还有一贯大力支持的卓玛、晔兄、壮壮、文家……,两百多位名单太长,不再一一列举。感谢大家在写作最艰难的时期,给予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
《零起点学针灸》已经正式出版,在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各大网店有售。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正版图书。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无疾学社,关注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