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经内镜在自发性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

2015-01-31 小卡西乌斯 神外资讯

Ref: Wang WH, et al.J Chin Med Assoc. 2014 Nov 29. pii: S1726-4901(14)00262-7. doi:10.1016/j.jcma.2014.08.013


自发性脑出血占首次脑卒中的10%~15%。30d病死率为35%~52%,其中半数死于最初2d内。早期手术清除血肿可使部分患者获益。对血肿距离皮质<1cm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即可以减少血肿的继发损伤,又不会造成过大的二次创伤。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现在对清除深部血肿也可实施微创手术。台湾台北荣民总医院神经外科的Wei-Hsin Wang医生等在2014年11月的《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上介绍他们在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的经验。


研究对象为经头颅CT平扫证实壳核或皮质下出血,出血量>30ml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若血肿位于非典型位置,需进一步行CTA或CT增强以排除其他血管病变导致的出血。术前纠正凝血和血小板功能。


根据CT显示的血肿位置,选择不同的进入点(图1)。穿刺点定位类似脑室穿刺术,所不同的是进入方向有所差异。如果血肿位于壳核,一般选择Kocher点,向脑室穿刺方向的外侧进入。如果是丘脑出血,可考虑选择Keen点,经颞叶进入。如果为枕叶血肿,则Frazier点比较适合。术中使用的神经内镜和手术器械见图2。


图1.不同部位的血肿术前术后头颅CT平扫对比。


图2.神经内镜和器械。A.神经内镜;B. 带气囊脑室导管;C.吸引器头;D.外鞘;E. 吸引器转接头。


定位进入点后,作头皮直切口约5cm。钻2.5~3cm大小颅骨孔,U型切开硬膜。用双极电凝切开约1cm皮质,向血肿方向插入带气囊脑室导管,充气后形成穿刺道,置入外鞘。大多数血肿自行喷出,选择37mm的0度内镜进入血肿腔,吸除残留血肿。更换其他角度的内镜或者手动外鞘可以吸除死角血肿。如果存在活动性出血,即在内镜下使用双极电凝止血;如果是渗血,只需要在血肿腔内填塞止血材料而不必电凝止血。血肿清除后在对侧脑室置入颅内压监测装置(图3)。术后严格控制血压,收缩压<160mmHg;控制颅内压<20cmH2O。


图3.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示意图。


作者报道45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其中21例在内镜下手术,24例常规开颅清除血肿。结果显示,内镜下手术可以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虽然血肿清除率相似,但是内镜组患者术后重症监护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患者死亡率和术后恢复情况没有显著差异。


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已越来越成熟,符合微创手术的要求,有望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在不久的将来,内镜必然会成为神经外科医生必须掌握的技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小卡西乌斯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