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破裂所致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及预测因子
【Ref: Chalouhi N, et al. Clin Neurol Neurosurg. 2014 Mar;118:26-31. doi:10.1016/j.clineuro.2013.12.012. Epub 2014 Jan 4.】
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幸存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脑血管造影证实,30%~70%的动脉瘤破裂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常见于出血后3天至12天之间,导致20%以上患者发生不可逆的并发症或死亡。美国费城Thomas Jefferson大学神经科学医院神经外科的Nohra Chalouhi及其同事评估对血管痉挛采用球囊血管扩张和动脉内给予尼卡地平两种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疗效的预测因子。其结果发表于2014年3月《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该项回顾性研究纳入2004年至2011年间在作者单位因神经功能恶化、保守治疗无效而接受血管内治疗的116例患者。52.6%的患者接受球囊血管扩张术,19.8%接受动脉内尼卡地平输注,27.6%接受两者的联合治疗。除4例外,所有患者脑血管痉挛均获得缓解。并发症发生率为0.9%。20例(17.2%)患者术前CT扫描出现低密度灶,3例(15%)治疗后低密度灶得以逆转;12例(60%)神经功能改善。22例(19%)需要再次治疗。Hunt-Hess评分高和单独使用尼卡地平预示必须再次治疗。最后,82%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改善。男性、术前CT低密度灶和后交通动脉瘤与神经功能恢复负相关;Hunt-Hess评分高、术前CT存在低密度灶、后循环动脉瘤和神经功能未能恢复等预示疗效差。
作者指出,脑血管痉挛的血管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虽然尼卡地平的作用持续时间较短,但与球囊扩张血管同样有效,既无出血风险又逆转患者术前CT上出现的低密度灶。但作者同时指出,为提高血管内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必须依据先进的影像学技术来选择患者,为此需要进一步开展随机对照试验明确其适应证和优化治疗技术。
表 1. 疗效预测因子一览表。
图1.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破裂患者,在血管内痉挛治疗后枕部脑梗死得以逆转。
(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郑锋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审校)
《神外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神外助手”。请各微信公众号、网站及客户端尊重《神外资讯》版权,经许可转载文章时请清楚注明来源为“神外资讯”。《神外资讯》,欢迎您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