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或不伴有颅底凹陷的Chiari畸形I型的对照研究
【Ref: Klekamp J. Neurosurg Focus.2015 Apr;38(4):E12. doi: 10.3171/2015.1.FOCUS14783.】
近年来,Chiari畸形 I型和颅底凹陷的手术方式颇有争议。如硬脑膜敞开是否必要;如果敞开硬脑膜那么蛛网膜是否需要打开;经口咽入路减压是否必要;强调颈枕复位和环枢椎融合是否必要。虽然大部分颅底凹陷患者合并Chiari畸形 I型,但是大多数研究着眼于颈枕复位和融合,而不是Chiari畸形I型的治疗。德国库阿肯布吕克Christliches医院神经外科的Jörg Klekamp等选取伴或不伴颅底凹陷的Chiari 畸形I型患者,分析手术治疗效果和远期预后,结果发表在2015年4月的《Neurosurgical Focus》上。
作者收集1985年至2013年323例Chiari畸形 I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43±16岁,平均病史64±94月;短期预后为术后3月和12月的神经功能评分,长期结果采用Kaplan-Meier分析。随访时间平均53±58月。纳入研究的患者中,合并颅底凹陷者46例,无颅底凹陷者277例。合并颅底凹陷的患者根据有无脊髓腹侧受压分成2个亚组,其中31例有脊髓腹侧受压,15例未受压。
手术方式包括枕大孔减压、蛛网膜切开、四脑室开放和后颅窝成型术。在无颅底凹陷的患者中,发现4例脊柱不稳定,均进行寰枕融合术。对于无脊髓腹侧受压的颅底凹陷者,减压后不行固定。有脊髓腹侧受压并行枕大孔减压的患者中,除4例压迫轻微未行融合术外,其余均进行寰枕融合。9例患者合并后组颅神经障碍,均行前路减压和后路融合术。
术后第一年,各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均得到改善,尤其是枕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长期随访显示,无颅底凹陷组患者术后症状的加重主要与脑脊液通路再梗阻有关;而颅底凹陷组主要与脊柱的不稳和固定器械故障有关。存在椎间盘退行性变时,施行后路融合的效果会更好。
图1. A. 52岁女性,枕部疼痛和共济失调3年;MRI矢状位提示Chiari畸形I型合并脊髓空洞。B-E. 术中照片: B图打开硬脑膜后显示蛛网膜正常; C图双极电凝小脑扁桃体; D图四脑室正中孔部分梗阻; E图硬膜用补片修补。 F. 术后3月MRI图像提示枕大孔区脑脊液循环通畅,脊髓空洞完全消失。患者枕部疼痛和共济失调症状缓解。
图2. A. 26岁女性,枕部疼痛和共济失调4年;MRI矢状位提示Chiari畸形I型合并脊髓空洞,同时伴脊髓腹侧受压。B. 术中照片:打开硬脑膜和蛛网膜后,可见小脑后动脉粘连,四脑室中间空堵塞。C. 术后3月MRI图像显示枕骨至C3固定复位,脊髓空洞减轻。
图3. A. 43岁男性,颈部疼痛、共济失调和吞咽困难3年;MRI矢状位提示Chiari畸形和脊髓腹侧受齿状突压迫。行经口入路减压和后路减压同时枕骨至C4融合。B.术后MR提示高颈段脊髓压迫解除。C. CT矢状位扫描显示枕骨至C4的融合。术后颈部疼痛、共济失调和吞咽困难症状缓解。
图4. Chiari畸形I型治疗路径。
该研究表明,Chiari畸形I型患者是否合并颅底凹陷对手术的长期和短期预后无明显影响。对于没有脊髓腹侧受压的患者可单一行枕大孔减压术。无颅底凹陷的患者,颅颈交界区不稳极少发生,不必行后路融合术。有颅底凹陷的患者,如果伴有颅颈交界区的不稳,在行C1–C2椎体复位和枕大孔减压的同时需行后路融合。
大部分无齿状突压迫脊髓腹侧的颅底凹陷患者,枕大孔减压后颅颈交界区多不稳,行后路固定是必须的。对大多数患者,后路手术可取代传统的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术。但是经口减压可作为备选的手术方式。综上所述,对于有症状的脊髓腹侧受压患者,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以及前路齿状突减压都可考虑选择应用。
(安徽省立医院徐昊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寿佳俊博士审校,《神外资讯》编辑部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神外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神外助手”。请各微信公众号、网站及客户端尊重《神外资讯》版权,经许可转载文章时请清楚注明来源为“神外资讯”。《神外资讯》,欢迎您转发朋友圈。